APP下载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及其对策

2012-11-03贺芬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学校

贺芬

(长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8100)

□巴渝教育探索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及其对策

贺芬

(长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8100)

通过对重庆某镇四所村校的问卷调查,发现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惊人。现实中一些留守儿童父母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体现在:“外出发家致富”比 “在家陪伴孩子”更重要;“自我意识”胜过对孩子的“牺牲精神”;“顺其自然”胜过 “适度引导”教育;落后的 “成才观”胜过现代 “成才观”;依赖学校教育,推脱家庭教育职责。据此,文章提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形成科学的家教理念:“养育孩子”和 “发家致富”、“自我发展”并不矛盾;树立 “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和 “适当引导”的教育观。形成科学的家教理念的途径: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们的文化基础教育;学校是提升留守儿童父母家教素养的主阵地;强化农村继续教育;留守儿童父母就业的企业是教育的重要场所。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打工,出现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又由于经济收入低、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民工孩子只能留在家乡生活,从而形成数目庞大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而“纯粹”的留守儿童则指父母双方均外出的留守儿童。重庆市作为西部农民工输出大省,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据2011年有关部门统计,重庆约有留守儿童200多万。为此,我们选取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四所村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接近9成,其中近6成的孩子是 “纯粹”的留守儿童 (见表1)。惊人的数据以及他们的生活教育状况促使人们不得不重视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家庭教育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表1 儿童监护人类型及百分比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出台诸多政策措施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物质帮助,这些都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但是,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根本系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固然重要,但不能根本代替家庭内在的基础性作用,更不能推脱为人父母们应尽的职责[1]。现实中一些留守儿童父母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而厘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是解决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

(一) “外出发家致富”比 “在家陪伴孩子”更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日渐强烈,“发家致富”被很多人视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一般而言,农村经济落后,收入较少,外出打工则能获得更大收益,不仅能更好地改善家庭现有经济状况,还可以更多储蓄为晚年生活做准备。尽管他们也疼爱孩子,忽视亲情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也重视孩子的未来,但自觉没有教育能力,还不如为孩子学习准备学费。这样,家庭 “传宗接代、养育孩子”的传统功能被忽视, “发家致富,改善现有生活质量”成为家庭最被看重的现代功能。于是,在 “外出挣钱”和 “在家陪伴孩子”的选择中、在 “不回家节约费用”和 “回家探望孩子”的选择中、在“把孩子放在老家上学羁绊少”和 “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耽误挣钱”的选择中,父母们更倾向于前者。

(二)“自我意识”胜过对孩子的 “牺牲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长们 “养儿防老”功利思想十分浓厚,孩子被视为父母改善自己物质生活、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工具,因此,父母们愿意为孩子做出一切牺牲,这种 “牺牲”既包括最大的经济和物质的给予,更包括琐屑的生活照顾、细心的教育引导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的无数付出,实现“望子成龙”以达到父母和家庭的最大利益。这种生育和教育观在文化程度越低、经济地位越低的农村家庭影响越大。然而,当现代社会孩子成才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孩子成才的机会相对越来越少、独生子女 “自我中心”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时, “精明”的父母们越来越认为“养儿防老”太不可靠,“望子成龙”太不现实。他们开始抗拒这种 “牺牲”。

同时,受西方个人主义和享受文化的影响,一些自私的父母认为:养育孩子付出了金钱,使自己的生活质量降低;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使自己休闲、娱乐时间减少,失去很多生活乐趣。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喜爱和依恋之情减少,有的甚至不想生育孩子,实在迫于社会传统的压力勉强生育,对孩子的感情也比较淡薄。他们对自己的爱或夫妻之爱远超过对孩子的爱。

与其现在把未来寄托在孩子上,在家陪伴孩子从而在金钱、精力、时间等方面承受太多的养育孩子的羁绊和烦恼,不如抓住现在,依靠自己外出挣钱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进而享受自己的个人生活或夫妻的 “二人世界”更有意义。这样的父母想方设法把繁琐的养育孩子的事务推给别人,而有着空闲时间的祖辈们以及承担教育责任的学校则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三) “顺其自然”胜过 “适度引导”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能否成才更多依靠其天资及其领悟能力,父母或环境等影响不大。天资聪明勤奋,父母不在身边同样学习好;反之,自己文化知识有限,在其身边也对其学业帮助不大。 “顺其自然”,孩子能升学成才当然好,那是他自己的造化;不行也没有什么关系,像自己一样打工挣钱也没有什么不好。父母只要为其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就算尽到养育的义务了。因此,他们想打工多挣钱,以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等基本需要以及为孩子准备择校、上大学等诸多教育费用。他们认为陪在孩子身边失去挣钱机会不仅可惜,也不能帮上孩子什么。

(四)落后的 “成才观”胜过现代 “成才观”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孩子身体没毛病、读书“过得去”就是正常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能升学就是成才。他们只关心孩子成绩,成绩好就是有出息的孩子,成绩不好就是 “不乖”的孩子。至于习惯、个性、情感、价值观等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有的家长不关心这些对孩子 “成才”的重要性,更不知如何进行培养。他们很少意识到和孩子情感沟通、心理交流的重要性,所以吝惜电话费,很少主动与孩子交谈。即使次数很少的电话交流,也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是不是听话等,对于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和道德、性格等方面发展鲜有问津,更不用说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了。一些父母迷信老一辈的 “黄荆棍下出好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陈腐教育观念,不尊重、不信任孩子,对孩子动辄打骂呵斥;一些父母迷信金钱的作用,对孩子物质和金钱十分大方,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减轻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的心理愧疚。这些都有损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依赖学校教育,推脱家庭教育职责

一些父母认为,学校和老师是教育的专业机构,有能力、有责任教好自己的孩子。自己文化素质低,实在不能教好孩子;自己拿钱把孩子送到学校里了,学校就应该负起全部责任,否则就是学校和老师的失职。他们愿意花钱请老师辅导孩子作业、照顾孩子生活,极力赞同把孩子寄宿在学校或老师处。一旦把孩子寄宿在学校或老师处,就十分放心,为此支付再多的费用都愿意,但恰恰忽视自己对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教育引导。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不好,他们首先就是责怪学校和老师,甚至和学校、老师闹事,而不是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教育责任,也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2-3]。

二 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

为了留守儿童们的发展,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势在必行。基于全社会都很关心留守儿童这一良好基础,政府、学校和社会可以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帮助留守儿童父母或其监护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形成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一)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1.“养育孩子”和 “发家致富”、 “自我发展”并不矛盾。诚然,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家庭和孩子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然而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家庭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迷失在 “发家致富”过程中忽略了家庭中重要的一极——孩子,那就得不偿失了。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身心的延续,是家庭幸福的一员,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人们生活由温饱向小康发展,人们对家庭成员的精神支持的需求更加强烈。缺少了孩子、缺少了正常的孩子、缺少优秀的孩子的父母们,他们从家庭中获得的精神需要会有质的差异,其人生的缺憾是什么也不能弥补的,无论这些父母们自己多么的富有或事业何等的成功,也无论父母们表现的多么的自我、多么的满不在乎,因为人性的基本需要都是共通的。

尽管由于国家养老制度的完善等因素使父母们基本上不需要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养老了,但并不等于晚来父母物质生活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充实不需要孩子。很多为人父母者,年轻时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精神的独立。只有在晚年能力和精神都衰退时,才会真正意识到孩子对于家庭、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家庭文化背景下,已经成年的子女们往往能回馈年迈的父母,使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富有,尤其是晚年精神寂寞时,儿女的牵挂和问候是任何灵丹妙药也取代不了的财富和享受。

所以,教育农村父母们树立爱孩子、养育孩子、重视孩子的观念,不能因为 “发财致富”蒙蔽了 “热爱孩子”,也不能盲目学习西方强调自我发展、个人独立和个人幸福的理念就丢弃中国传统的重视后代、重视付出、重视长远回报的观念。从此意义上说, “养育孩子”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笔长期储蓄。家长们应该意识到:长远来看,“养育孩子”和 “发家致富”、 “自我发展”同样重要,并适当向 “养育孩子”倾斜才是明智决策。

在满足家庭基本物质需要的前提下,农村父母们应本着孩子优先的理念,适当牺牲经济利益,做好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的规划。原则上无论在本地还是外地务工,夫妻双方应尽量想法与孩子在一起,不制造 “留守儿童”,这是 “上策”。实在不能兼顾时,夫妻中至少一人应作出 “牺牲”:在家任“全职太太”或在家附近务工以方便照顾孩子,防止孩子成为 “纯粹”的留守儿童。即使是夫妻均远离孩子的情况下,父母也应不吝惜费用和时间,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保持与孩子的思想接触,使孩子心灵不再孤单,享受到一定的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每年的节假日,尽量多回家探望孩子,或是接孩子到身边小住,密切亲子关系。夫妻在和孩子分离期间,应委托得力的、可信的代理监护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大方给予代理监护人,使其乐意负责地照顾教育自己的孩子,尽量减少孩子远离父母的心理创伤。经常与代理监护人沟通交流,使其尽量按自己的意愿关照孩子。父母切忌经年累月不和孩子相聚,不和孩子沟通交流,把孩子完全甩给代理监护人或学校对其不闻不问。

2.树立 “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和 “适当引导”的教育观。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以学习成绩和升学为唯一指标评价学生发展好坏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已经落伍,孩子身体和心理、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才是科学的、素质教育的成才观。学习成绩仅是 “认知”的一个领域而已,是非常狭隘的成才观。情感、个性、价值观等人格因素的健康发展才是孩子 “成才”的要意,其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基础[4]。

教育心理学认为,孩子发展由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诸因素共同作用得以实现。遗传提供物质前提,为发展提供可能性,但还需要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变成现实。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教育,遗传的优良基础就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甚至会受到损害。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孩子成长的环境,三方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孩子发展。其中学校对孩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也一定程度影响孩子发展,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孩子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主要供给者,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奠定根本性基础。父母和孩子是血缘上最贴近的人,与孩子有天然的联系,对孩子有天然的影响力,特别对孩子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学校和社会永远不能代替的。因而 “顺其自然”观念是很偏颇的,把教育推给祖辈或学校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父母应经常主动与代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发展状况,配合学校和代理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

良好的家庭环境既包括一定的物质基础,更包括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及其正确的教育引导等核心要素。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及其正确的教育引导主要从孩子幼年时期父母与其亲密的互动和琐屑的生活照顾开始,在尊重孩子的精神沟通中发展,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顺利实现。所以,远离孩子会造成父母与孩子的生疏,粗暴专制、溺爱和冷漠的教育造成孩子人格成长的障碍。特别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不良的亲子关系、错误的教育极易导致孩子拒绝来自父母甚至老师的教育引导,冲动偏激叛逆下走向歧途,对孩子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不良后果[5]。

农村父母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自己成长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太好,因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往往比较落后。通过多种途径,留守儿童父母及其代理监护人应形成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是独立的、有独特思想和个性的、不成熟的、有发展可塑性的个体。对孩子应宽容不苛求,允许犯错误,不姑息错误,耐心教育引导。尊重、相信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不粗暴、专制、冷漠地对待孩子。严格要求,不溺爱孩子,忌讳以物质、金钱的过度给予代替生活照顾以及精神交流。多关注孩子情感、道德、习惯、个性等心理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多注意孩子的生活和安全教育,切忌只强调学习成绩。教育引导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青春期的孩子,使其能顺利度过此人生的关键期和危险期。

(二)如何形成科学的家教理念

1.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基础教育。严格说来,良好的家教理念不应在孩子出生以后才去学习或实施,而应在每个男女还未为人父母时就开始进行培养。良好的文化基础教育为科学的家教理念的形成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一般而言,父母文化水平越高,主动学习能力越强,最新教育理念的获得越容易。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以至于孩子们成年后为人父母时不能储备或获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影响下一代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城市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达到高中或大专水平,但我国农村青年普遍初中文化居多,与城市青年发展水平和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期望有较大差距。所以,国家应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早日实施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加大发展农村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们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

2.学校是提升留守儿童父母家教素养的主阵地。学校教师因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对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学校是提升留守儿童父母家教素养的主阵地。借鉴城市家校联系的经验,农村学校教师在密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方面大有作为。

结合农村实际,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教手册、电话、手机 “校讯通”、QQ等形式,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地向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或父母宣传现代科学的、素质教育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手机 “校讯通”作为一种家校沟通的低廉的良好平台,完全可以、并且非常必要运用到与留守儿童远在他乡的父母的联系上。这对其父母的及时的沟通和督促、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帮助特别有益。此外,发扬家访的良好传统,老师主动上门进行家教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督促留守儿童监护人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耐心帮助其提高家教水平[6]。

3.强化农村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继续教育可以弥补职前教育的诸多不足,使人们发展后来居上。同样,继续教育是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们文化及教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改变农村继续教育学校只重视农村技术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增加农村继续教育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比重,如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在农村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校、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宣传栏、手机等都应视为继续教育的阵地。尤其重视广播、电视、手机等现代传媒的作用,以案例、访谈、短信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文化知识及其现代教育理念的宣传或教育,应特别抓住留守儿童父母们在节假日、农忙等返乡时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对其帮助和引导。在 “六一”国际儿童节,农村文化部门和妇女儿童组织应有意营造关心儿童、重视留守儿童生存权利的良好氛围[7]。

4.留守儿童父母就业的企业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其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企业除了为员工加薪等物质激励外,关心职工家庭生活,尤其是孩子成长,以消除员工后顾之忧,应该是打动员工心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企业可以在加强员工 (特别是农民工)与其孩子的教育沟通方面做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如作为一种福利,为员工设立优惠甚至免费的亲子热线,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天交流,缓解员工对子女的思念之情;平时免费为员工发放有关现代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的手册资料,向其宣传科学的家教观念;在员工孩子的生日或儿童节日,向员工发放有关孩子的慰问金或慰问品等,以示企业对员工孩子的关注;在节假日,鼓励员工多回家探望孩子,企业给予一定的路费报销……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能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随时提醒为人父母者注重自己的教育责任,对企业自身发展、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都大有裨益。

另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还有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还有赖于国家对少年儿童权利的重视和相关家庭教育的立法。期待农村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越来越好, “留守儿童”早日成为历史名词。

[1]张雪琴,龙永梅,张 哲,何兰英,邱晓娜,静 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2):188-189.

[2]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36-37.

[3]张春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考古,2011,(3):273-275.

[4]贾文华.河南农村留守初中生人格特征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593-4595.

[5]贾文华.亲子关系对留守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及启示[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251-1253.

[6]赵兴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与解决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0-102.

[7]邓国强,陈九龄.灾区留守儿童学校与社区联动教育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8):4-5.

G78.719

A

1674-3652(2012)04-0001-05

2012-02-09

长江师范学院院级课题“关于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态度的调查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CJSY2010C038)。

贺 芬,女,重庆涪陵人,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丹 涪]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