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012-11-02苏硕军钟世明林本喜庄佩芬
苏硕军,钟世明,潘 惠,林本喜,庄佩芬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国种业的市场竞争已经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原因,使得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本文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测算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影响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测量
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是用来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1]。通过对比各国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哪些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更具出口竞争力,但RCA指数的局限性是它忽视了进口的作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其公式如下:
其中:RCAij表示j国i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Xij表示j国i类产品的出口额;Xtj表示j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iw表示世界出口总值中i类产品的出口额;Xt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RCA指数的大小的含义。(1)如果RCA>2.5,则表明中国种业的出口竞争力极强;(2)如果1.25≤RCA≤2.5,则表明中国种业的出口竞争力较强;(3)如果0.8≤RCA≤1.25,则表明中国种业具有中度的出口竞争力;(4)如果RCA<0.8,则表明中国种业的出口竞争力弱。
1.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简称TC)是用来衡量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时可以用来判定某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综合考虑了出口与进口这两个因素,并且能够很好的反映一个国家某种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是分析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2]。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Cij为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为j国i类产品出口额;Mij为j国i类产品进口额。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可以用来分析比较中国种子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当TC>0,表示中国种子行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反之,当TC<0,则表示中国种子产业是该产品的净进口国,种子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水平,处于竞争劣势。当TC取值为(-1,-0.6)时有极大的竞争劣势,取值为(-0.6,-0.3)时有较大竞争劣势,取值为(-0.3,0)时有微弱竞争劣势,取值为(0,0.3)时有微弱竞争优势,取值为(0.3,0.6)时有较强竞争优势,取值为(0.6,1)时有极强竞争优势[2]。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972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5778亿美元,进口额为1395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计算各国RCA指数(表1),中国种业的RCA指数在0.8之下,表明中国种业出口竞争力弱。法国与荷兰的RCA指数均在2.5以上,说明说明这两个国家的种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法国种业。美国种业的RCA指数在1.25~2.5间,表明美国种业的出口竞争力较强,德国种子贸易RCA指数在0.8~1.25间,则表明德国种业具有中度的出口竞争力。日本种业与中国种业竞争力不相上下,两国同处于弱势地位。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种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负值,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种子贸易竞争水平低,且中国种子贸易TC指数在-0.09,处于微弱竞争劣势。
表1 2010年世界货物贸易排名前6的国家及各自的进出口额
表2 2010年部分国家种业RCA与TC指数状况
2 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波特钻石模型分析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取决于以下6个因素:(1)要素条件;(2)需求条件;(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情况;(4)企业的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5)政府;(6)机会。其中前4项是基本决定要素,后2项是辅助要素,这6个要素之间彼此互动,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
2.1 要素条件
波特的“钻石模型”中的要素条件是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后者包括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初级要素的重要性在逐渐下降,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则越来越大[3]。
2.1.1 外向型人力资源不足 《种子法》实施后,农业部提出的促进中国种业发展的新战略,要求大力促进种子“走出去战略”,从而使许多种子企业开始探索种子进出口业务,增加了对外贸人才的需求[4]。由于种子商品类型特殊,对外贸业务员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多,需求人才主要包括:出口营销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外贸经理,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其他还有单证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5],但是中国目前种子企业外向型人才较为匮乏。
2.1.2 科研资本投入量偏小 目前中国有450家左右的科研机构专门从事品种选育和改良,具有育种能力的企业只有95个,最多的是登海种业,其研发投入2000万元,占年销售收入的5%,其他上市公司则不足3%。与国外相比,中国种子研发能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中国技术研发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为主,种子企业有限的规模和利润致使自身研发投入不足,两者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研发与产销脱节。种子技术落后,科研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种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中国种子品质水平比较低,产品结构集中[6]。
2.1.3 基础设施差和设备简陋 制种子必须建立稳固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种子基地的选择上,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巩固、完善、提高、发展壮大制种专业基地的建设。但中国部分种子企业加工无设备,生产无固定基地,种子检验无先进手段,仓储条件简陋[7]。
2.2 需求条件
国内市场需求是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产业冲刺的动力,表现在:种子企业对国内种子消费反应敏感,应对市场变化所需的成本低;国内需求会影响到种子产业的生产规模。中国种子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繁荣的局面,中国是世界第一用种大国,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kg左右,亩(667m2)用种量是美国的2~3倍(美为精量播种),但美国的种子单价高,约为中国的6倍。国内种业公司仅能满足45亿kg的需求,每年约80亿kg种子需要从国外进口。因为中国种子市场容量较大,种子的商品率有着很大的提高空间,跨国种业巨头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不断抢占种子市场,但剧烈的市场竞争,会更加促进中国种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相关和支持产业
能提供更健全的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成为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相关产业的表现与竞争状况,会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创新和全球化。对种业而言,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种子销售 由于耕地面积和种子市场相对稳定,种子市场的生产经营者的容量相对有限,种子市场又充斥许多不合格小型种子公司和经销个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种子市场环境里,种子公司在种子销售价格上做文章,一般水稻、玉米杂交种子卖给农民的零售价是大中型种子公司批发价的1倍。并且小型种子公司和经销个体运营成本低,利润高,但是由于他们在技术能力、种子质量等方面上无法保证,很容易导致“劣质品种”出现,扰乱种子在市场上的销售[8]。
2.3.2 种子加工 对种子加工不仅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健康度、生活力和出苗率,而且有利于种子健壮生长,保证苗好、苗齐、苗状;进行种子加工还可以减少用种量,节约粮食,同时,净度好和籽粒饱满还可以实现精量播种和节约用种量[9]。中国种子市场长期处于“一流的种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包装,四流的价格”的状态,不利于提高种子产后附加值,制约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的形成[10]。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在国家竞争优势与产业的关系中,企业怎样创立、组织、管理公司和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成为另外一个关键因素。
2.4.1 科研投入 目前中国育种资源相对集中在国有科研单位,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拳头,种子企业依靠从科研单位取得育成品种进行开发,企业发展缺乏稳定的技术支撑。产业发展主体与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不统一造成企业缺乏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育”与“繁、推”脱节的种子产业关联结构也与市场脱节。
2.4.2 种子市场发育程度 中国种子市场的发育还很不成熟,种子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部分地方执法不严,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检验和认证体系,乱引种、乱繁种、乱推广事件频繁出现,甚至将未检疫的种子投放市场危害农民事件也屡见不鲜。并且由于长期的市场区域垄断和封闭,致使种子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市场大协作观念淡化[11]。
2.4.3 种子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后,农业部提出新的战略体系,种子企业才开始探索种子进出口业务,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种子市场长期处于独立经营的状态,在激烈的种子国际竞争面前,缺乏新品种保护意识、缺乏市场运营和管理、企业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种子企业在国际竞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
2.5 机会
世界种业发展36年来的市场变化,市场价值从1975年不到14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430亿美元,增长速度快。2005年到2007年中国市场价值列世界第二,大概占世界种子市场13%。随着加工技术的提升,种子的附加值会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中国整个种子价值的提升。很多国家的种子市场单一,调整空间小,而中国国内多作物的市场调整的空间较大。国外种子企业进入中国,对中国种业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国外种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品种,丰富了中国农作物的品种资源,对国人品种需求的多样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中国种业目前来说还没有准备好应对国外种子大量进入。
2.6 政府
种子市场管理是国家各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种子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管理。虽然在目前形成了一套以《种子法》为基本法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各方面对种子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措施,为种子市场竞争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环境,各方面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种业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发生种子安全事件,政府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规范恐难及时到位,市场发生信号与政府进行调控之间有时间差,如果不能及时解除种子市场问题信号,会制约种子市场的良性发展。
3 促进中国种子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3.1 充分利用各要素
从技术方面看,应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高产、优质、抗逆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使得中国的转基因品种获得新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而言,发展转基因农业产业有利于中国种业扩大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
加强种子检验检疫制度。通过检验出入境种子可能携带的特定的种传病害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且根据各国对种子处理的法规及进出口国植物检疫措施,向贸易国提出检疫要求和风险防范对策。建立种子检疫标准体系和计算机远程鉴定信息平台,以便口岸查验,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并提高种子检疫的有效性。
3.2 提高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的运营机制、战略决策能力、产品市场化能力、管理模式、价值观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培育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是提高出口企业的关键,企业不仅要在观念、机制上进行创新,还要在企业的管理上进行创新。在现代化浪潮前,中国种子企业应果断抓住机遇,发展为综合性实力能力强的种业集团、大公司,强强联合、优势集成[12]。同时政府应该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种业发展水平。
3.3 提高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水平
在种子种植环节中,种业的科技资源和生产经营相互脱节,制约了中国新品种选育、推广及产业化的速度,也成为中国种子公司核心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在种子加工环节中,通过加工可以改变种子的物理特性,改进和提高种子品质,获得具有高净度、高发芽率、高纯度和高活力的商品种子。种子加工是提高种子商品化、促进种子市场流通的基本技术措施,是种子产业发展的核心。种业发展的全球化使中国种业企业的生存及发展空间增加,要大力发展种业物流,发展建设仓储物流等服务,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现代物流模式管理,使各厂家与经销商的沟通更加畅通快捷。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种业的战略联盟,才能使中国种业企业在更高的起点上获得更长久的竞争优势[13]。
3.4 完善政府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清理和废止不利于种业发展的规定,制定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配套法规与技术标准,建立起新形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法律体制。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种子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在完善政府的法律法规的同时,中国种业要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全面的SWOT分析,摸清家底,弄清自身的优劣势,明白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种业战略[14]。
[1]李道和,高岚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J].林业经济,2007(7):23-26.
[2]任剑婷,刘苏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J].商业时代,2010(1):42-43.
[3]孙树芳,常瑞祥,陈卿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山西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0):115-116.
[4]钱虎君,郑安俭,赵楠楠,等 .种子产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10,28(2):1-4.
[5]袁国保 .实施种子“走出去”战略人才是关键 [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31):32-33.
[6]虢佳花,蔡荣,曹明宏 .影响我国种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及对策研究 [J].种业论坛,2007(7):8-10.
[7]李玉红,杨向红 .WTO与我区种业的发展 [J].西部种业发展论坛,2003(3):129.
[8]黄钢 .UPOV对中国种子产业影响 [EB/OL].(1995-05-17) [2012-06-30].http://seed.aweb.com.cn/2007/1108/172306980.shtml.
[9]李继刚 .进入WTO,建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已势在必行[J].西部种业发展论坛,2003(3):1.
[10]郭琳琳,李绍明 .世界种子产业的垄断格局和趋势 [J].中国种业,2007(2):18-19.
[11]陈诗波,尤季仙 .对加快中国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J].湖北农业科学,2004(4):18.
[12]杨恩琼 .国际化与中国种业的发展 [J].种子,2007,26(6):78.
[13]谭志军,田团,颜爱民 .国际种业的竞争态势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7(5):142-144.
[14]张孟玉 .国际种业全球化和中国种业的崛起 [J].种子世界,20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