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禅推法配合长强穴位贴敷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2012-10-31陈曦高蕾赵和
陈曦 高蕾 赵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门诊和疗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62例,其便秘病程大于1年,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会阴坠胀等出口阻塞症状,年龄在18~65岁之间,经钡灌肠、肠镜等检查可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者。
1.2 诊断标准 按照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标准诊断[1]。
1.3 治疗方法 取等量白芍和炙甘草研细,用适量黄酒调成糊剂。嘱患者俯卧位,暴露背部,以一指禅推法逆督脉循行方向,从大椎开始推至长强,并用一指禅推法作用于长强穴3 min,如此往复5次,使长强穴处感到发热。对医生手指及患者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约1 ml上方糊剂置于4 cm×4 cm的无菌纱布中心,贴敷于长强穴,用胶布固定,贴敷8 h,1 次/d,15 d为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性指标 便秘临床评分:①便意感:频繁(l分),有(0分),无(1分);②排便频率:自行排便1~2次/d(0分),3~4次/d(1分),5~6次/d(2分),6次/d以上(3分),1~2次/d(0分),3~4次/d(1分),5~6次/d(2分),>6次/d(3分),不借助药物、手法、灌肠无法自行排便(4分),常需用药物等帮助排便(3分),偶尔需用药物等帮助排便(2分);③每次排便时间:1~10 min(0分),11~20 min(1分),20 min以上(2分);④排便费力程度:自然排便,无排便费力(0分),用力方能排便(1分),努挣方能排便(2分),排便费力需借其他方法辅助(3分);⑤排便不尽感:无(0分),有时(1分),经常(2分)。
2.2 治疗结果 通过SPSS 13.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见表1)
表1示,排便费力程度和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前后临床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便频率、每次排便时间上治疗前后临床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便意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总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说明采用一指禅推法配合长强穴位贴敷方法,用于治疗便秘属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者能够改善患者的便秘临床评分,临床疗效显著。
表1 治疗前后便秘临床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便秘临床评分比较(±s,分)
注:便秘各项临床评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时间 便意感 排便频率 每次排便时间 排便费力程度 排便不尽感 便秘总评分治疗前 0.76±0.40 1.62±1.00 1.15±0.62 2.23±0.87 1.61±0.53 7.37±1.92治疗后 0.58±0.36 1.19±0.89* 0.74±0.56* 0.72±0.66** 1.03±0.62** 4.26±1.89**
3 讨论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属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无有效治疗药物。祖国医学在便秘治疗上显示出其特色和优势,其中不乏通过推拿手法、穴位贴敷等手段治疗,均获得较好疗效。通过推拿,不仅能解除便秘,且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督脉从下到上,穿行于后背正中,是统领人体阳气的经络。长强穴是督脉起始穴,阳气就从这里开始生发,中医说“长强为纯阳初始”。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研究我们发现长强穴具有疏通气机、缓解痉挛的作用,按照中医“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采用泻法即逆督脉循行方向施以一指禅推法,并用一指禅推法作用于长强穴,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理论上有据可循。穴位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体表的部位。穴位贴敷通过体表直接给药,一方面药物经皮肤或黏膜吸收,药力直达病所,起效迅速,另一方面通过刺激机体特定穴位,循经直达病所,并使机体产生特殊的敏感性,从而使药力放大。芍药甘草汤源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该方具有和营散逆、舒挛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拘挛疼痛诸证。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主要有解痉、抗炎等作用。
因此采用一指禅推法配合芍药甘草汤长强穴位贴敷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能发挥中医药优势,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未见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1] 邵万金,杨柏林,译.便秘罗马Ⅲ标准.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S):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