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为首都经济发展献良策
2012-10-28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文/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为首都经济发展献良策
文/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十一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是本届新成立的专委会,在市政协常委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中共北京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继承发扬政协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团结依靠广大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五年来,经济委共形成常委会建议案及其调研报告5个,完成市政协联合调研专题报告16篇,为推动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发挥特长 参与创新政协联合调研工作
举全政协之力,就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重大问题开展联合调研与协商议政活动,是本届市政协的一大创举,也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2008年,经济委积极参与市政协奥运风险防范评估工作,完成了《国家体育场奥运会开闭幕式供电安全风险防范评估报告》和《奥运食品安全风险防范评估报告》。
2009年,在“扩内需,保增长,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联合调研活动中,重点就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市制造业的影响展开调研,形成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本市制造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0年,积极参与围绕本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开展的协商议政活动,承担了南北产业聚集区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有国际影响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六个专题的调研和报告起草任务,为本市“十二五”规划制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011年,在围绕加快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开展协商议政活动中,负责了增强消费拉动、加快金融业发展、完善专业服务中介体系、打造首都经济圈四个子课题的调研任务。
2012年,经济委又承担了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联合调研三个子课题研究任务,充分发挥经济委委员的综合优势,针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三个专题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
经济委员会积极参与创新政协联合调研工作,每年都把联合调研作为委员会最重要的工作,全力做好子课题调研、报告起草和专题协商座谈会有关工作,五年共承担子课题16个,组织各类活动94次,政协委员、党派成员、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共计2275人次,在联合大调研活动中起到了基础作用和骨干作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例如,2009年在“扩内需,保增长”联合调研活动中,经济委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本市制造业发展”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调研报告针对本市部分制造企业产品订单减少,资金链紧张,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少数企业出现职工待岗现象,本市工业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等困难,提出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应对思路,并指出“长期破解北京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难题,一要坚定不移调结构,促升级;二要想方设法留企业,扩增量;三要千方百计引项目,添后劲”等观点,包宗业委员还代表课题组在常委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这些建议为本市扩内需、保增长,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应有作用。2011年,经济委在打造首都经济圈专题报告中,提出了“北京应树立‘舍得’观念和共赢理念”、“打造首都经济圈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首都经济圈建设要坚持‘两个导向’、强化‘三个建设’”等鲜明观点;经济委副主任文魁在“加快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协商座谈会”上作了题为《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发言,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是北京经济发展的延续,是首都经济在新阶段的新拓展,也是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北京应以主体姿态、主动出击、主持协作、主导发展,积极破解区域合作难题,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些意见建议均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围绕中心 努力完成常委会重点调研任务
本届政协以来,经济委共计完成了五个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重点围绕奥运后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五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常委会建议案。
这些调研活动集中体现了以下原则和特点:一是注重精心选题,所选课题紧扣全市中心工作和首都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来展开;二是强调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矛盾深入剖析并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三是调研参与面宽,调研组成员一般由经济委委员、提出相关提案的委员、党派团体成员和专家学者组成,尽可能弥补经济委在一些专业领域人才不足的问题;四是反复研究论证,每个调研报告都经过多次会议反复讨论,并广泛征求参与调研单位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通过这些措施,使得经济委的重点调研课题都比较深入,调研报告质量比较高,所提建议操作性较强,力求对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有所借鉴、有所触动。
2009年形成的《关于推进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案》,提出了“加快推进区域大交通、大通关、大物流建设”、“发挥北京总部经济优势,引导本市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有序转移”等新观点,建议形成“研发和营销在京、生产基地在周边地区的产业布局模式,提高首都经济的总部辐射、创新辐射能力和区域带动作用”;2010年针对本市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最后形成了《关于促进本市中小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地方立法进程”、“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草根金融机构”、“落实‘非禁即入’,破除中小企业行业、市场准入壁垒”、“提高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处的规格,设立北京市中小企业促进局”等一针见血的观点和建议,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该调研报告获北京市第十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二等奖;2012年针对农产品产销体系建设问题,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应考虑各种制约因素,不宜过分强调提高蔬菜自给率”、“形成新发地、黑庄户、回龙观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三核保障机制”、“通过立法,规定新建小区必须建设一定面积商业设施作为便民菜店用房”、“对进入北京的食用农产品逐步推行标准准入、检验检疫准入、协议准入和检测准入四种准入方式”等建议,一度引起了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2010年9月到昌平调研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拓宽视野 积极参与搭建“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履职新平台
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是由五省区市政协主席联合发起的大型高规格论坛,已成为五省区市政协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得到了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肯定和关注,也得到了五省区市党政领导的支持和赞许。目前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通过论坛这一交流合作平台,提高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形成了一批论坛成果,也扩大了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一是论坛规格高。贾庆林同志连续三届关注论坛举办情况,接见论坛全体代表、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对论坛有关情况报告作出批示,五省区市政协主席全程出席论坛,五省区市党政主要领导会见与会代表并介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二是论坛内容实。论坛围绕“发挥地方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交通能源为突破口,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合作”、“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区域经济合作”、“发挥资源互补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五地政协主管副主席的主题发言,又有政协委员的专题发言,还邀请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再加上其他委员和专家学者的书面论文,每届论坛的内容都非常丰富和饱满。三是论坛成果多。每届论坛除了形成《论坛纪要》外,首届论坛签署了《京津冀晋蒙政协关于举办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的合作框架协议》,第二届论坛签署了《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共识》,第三届论坛签署了《关于推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联合建议案》,第四届论坛促成了一系列企业合作项目的签署。四是论坛影响大。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国家发改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和五省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出席论坛,论坛还吸引了全国和地方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每届论坛结束后,五省区市政协均向各地党委、政府报送关于论坛有关情况的报告,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经济委在认真做好论坛筹备工作基础上,注重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围绕论坛主题起草主题发言,突出北京市政协特色,拓宽视野,学习兄弟省区市政协的好经验,为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献计出力。
2009年5月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坚持不懈 打造财政预算民主监督品牌项目
财政预算民主监督小组(以下简称“财政小组”)是北京市政协最早成立的民主监督组织,也是市政协相对比较规范和成熟的民主监督形式。经济委非常重视发挥这一特色组织的作用,注重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水平,注重加强小组成员专业知识培训,注重与市人大财经委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同时坚持点面结合,坚持每年选取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入考察,为开好年中、年底两次财政预算评议会议并形成书面意见建议做好功课、打好基础。五年来,财政小组重点关注了预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土地财政、财政补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和政府性基金监管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警示性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警觉与重视。在这里面,财政小组组长刘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他专业知识丰富、信息渠道广泛和专家学者身份优势,在他的带领下,财政小组每年都能抓住一些关键性问题深入考察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例如,针对财政补贴等一时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财政小组采取长期关注、反复追踪的办法,多次警示“对于财政支出中补贴性支出比重逐年提高的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财政补贴的关注几乎贯穿经济委员会五年工作的全过程,力求有所突破。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