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链(网)的企业战略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2012-10-26钟运动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外部环境竞争战略

■钟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工作者们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探索也不断深入。以Andrews和Ansoff为代表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制定战略必须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波特(Porter)的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则指出了企业在分析产业(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把竞争战略的重点转到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上。为弥补其对企业内部条件的深入考虑之不足,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可是,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看,它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要素,却存在对重要要素(如特定技术)重视不足的局限。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竞争环境更加严峻,企业不得不把眼光从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其内部条件,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积累,从而形成特有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克服了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涵盖企业内部所有方面过于宽泛的不足。

其实,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和不确定,需要更加快捷地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既重视企业内部条件,又要重视企业外部环境,价值网络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这种新的业务模式认为,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利润,就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改变传统价值链的方向,强调以顾客为核心,从而形成紧密合作、快速反应的网状价值创造体系。因此,我们认为,基于价值网络的战略理论是人们战略思维强调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内外兼顾的螺旋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战略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入手,通过对战略理论观点进行梳理,着重阐述战略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价值网络理论对企业战略理论的重大影响,同时探讨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战略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战略”一词源于军事领域,后来经济学家将其引入企业管理,逐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复杂而又剧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中,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钱德勒的观点,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及资源分配。

那么,企业战略到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战略研究的焦点是如何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有的学者,则认为其核心是如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以保持企业活力;还有学者认为是研究如何满足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Schendel,Ansoff和Channon则强调战略管理是要着重解决“在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约束下,组织所面临的一系列决策性问题”;Barney认为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为什么某些企业总比其他企业绩效更好”这样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战略的理论研究方面看,我们主张企业战略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绩效与持续发展问题。因为以绩效为战略研究因变量的好处,在于它事实上满足了包括员工、客户、供货商、债权人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股东作为剩余索取者,只有在支付了以上利益相关者的各项主张后才能获得利润。对集群企业战略选择与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企业家网络变量中,与集群内供应商、客户、政府、行业协会及集群外客户相关的企业家网络,对企业销售增长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与集群内客户相关的企业家网络对销售增长影响最为显著;对于资源变量,成本、品质与管理均显著性地影响着企业销售增长。企业价值来自于企业战略,战略定位的准确性与战略选择的合理性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准确判断是评价企业价值的关键。对企业战略定位的描述,则是分析企业战略与绩效间关系的基础。

从上述我国企业战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看,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策略的总体设想与谋划。企业战略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与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不断获得好的绩效。

二、企业战略理论演进的价值链视角

下面主要以战略理论的基本问题为出发点,根据不同的背景,从价值链(网)的角度对战略理论的演进作一简要梳理。

(一)提出价值链之前的经典战略理论

针对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好的绩效这一问题,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20世纪60年代初便将其放在了“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研究。他通过分析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企业竞争优势与外部环境、企业组织结构具有内在联系,即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相应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使企业内部资源重新得到组合,从而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

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建立了将战略构造分为制订与实施两大部分的基本模型。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其次,高层经理人员既是战略的设计者,又必须是监督战略实施的督导者。同时,指出战略构造的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而且最好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计划学派则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订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等等。安索夫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他认为,战略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基于价值链的竞争战略理论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弥补了经典战略理论忽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的缺陷,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S)——行为(C)——绩效(P)这一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波特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二是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优势的竞争地位。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为研究产业的竞争形态及如何设计对应战略,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构架。波特发现,企业可以通过其战略对五方面竞争力量发生影响,并影响产业(市场)结构,甚至改变某些竞争规则,从而赢得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

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学派,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而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学派,则强调企业的“整体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这种“整体能力”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可见,两种“能力观”虽然都强调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所体现出的特有能力,但前者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而后者则强调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

以沃纳菲尔特、潘罗斯、巴尼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的资源差异会导致竞争优势的差异,公司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的价值的资源。只有公司拥有了预期业务和战略最相匹配的资源,该资源才具有价值。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有助于企业创造并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资源,以及不能完全模仿和不能替代的资源,才有助于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这里强调“和战略最相匹配的资源”,研究的视角不仅从企业内部出发,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环境。

我国学者陈传明指出,核心能力、企业文化和经营者的行为特征,是企业战略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为超越这种依赖,他提出了富有理论支撑的解决办法;黄旭确立了包括变革原因、变革主导逻辑和变革方式这三项内容的“3W战略变革分析框架”;芮明杰研究了基于惯例变异的战略变革过程和战略变革中的组织学习效用等。

(三)价值网络背景下的竞争战略理论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特别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在价值网络背景下,动态核心能力理论、博弈论、生物进化论等相继出现。

Teece,Pisano与Shuen提出的动态核心能力理论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平稳的市场状态已不复存在,企业间的竞争呈现出动态化特征,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公司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在于其行为反应能力。它批判了资源基础论忽视人的因素,强调能力最终决定企业边界,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以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够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同时能力的开发、积累、维护和扬弃是一个动态的非均衡过程。

博弈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的主体是理性行为者,并且行为的结果是互相依赖的,即我的回报依赖于他人的行为。运用博弈方法可以帮助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分析和预测竞争对手的战略行为,分析一个企业的战略行为与其竞争对手战略行为的互动效果。博弈方法在动态竞争战略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对于预测竞争对手和提高竞争行动的收获有具体而实质的作用。

许多学者认识到博弈论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分析竞争行为的综合方法——共同演化的观点。他们认为博弈方法或者经济理论强调了理性和均衡,而行为方法强调了精神活动中的障碍和认识的局限性。共同进化观点从生物进化论引进了共同演化的概念,集中于相互依赖的行为、适应的速度和获得领先优势的重要性。蓝海林和谢洪明在《企业战略的抽象群及其演变引论》一文中对共同演化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提出了战略生态方法。

三、价值网络背景下传统战略理论的发展

价值网络背景下传统战略理论将竞争优势的内生性扩展至外生性,将竞争优势的来源的研究视角从内部资源能力扩展到了外部协同,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战略理论。简要概括起来如下表1所示:

表1 价值网络背景下传统战略理论的发展

具体来说,价值网络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呈现以下变化:

第一,企业战略的核心理念,由传统的敌对竞争理念转变为共赢的合作竞争理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那种敌对竞争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跨越传统企业的边界,加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价值的关键。在价值网络下的企业既合作又竞争,在合作中求生存,在竞争中谋发展。

第二,企业战略的性质从原来的静态、单向战略转向动态、互动战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企业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环境是动态的,企业战略也要随其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体现战略的动态性、互动性和自适应性。

第三,企业战略的重点从原来注重内部现有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匹配,趋向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能力的整合。战略要注重未来和预测行动事件的长期效果,要树立为未来而竞争的意识,强调战略的整合性和预见性,体现前瞻性和主动性。

第四,企业战略的主体已由单个企业变为与之相关的企业网络系统。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与环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的关系网络及其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与之相关的参与者及其所构成的商业系统。

第五,企业战略的基点由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之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随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人们对其认识的改变,企业对外界变化积极应对,同时有意识地进行战略变革,把制定指导整个行业的技术标准或竞争规则,并通过它来获取高额利润作为最有力的竞争手段。“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第六,企业战略的研究方法,由传统的单一理论趋向多种理论的融合。战略管理的研究方法,不再仅仅是波特提出的战略产业分析等较单一的方法,而是将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组织理论、经济理论、复杂性科学、计量经济学等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渗透与融合。

第七,企业战略的范式由线性战略范式为主,转变为线性战略范式和非线性战略范式并重。由于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给预测带来更大难度,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计划与执行战略时必须具有随机动态性,即战略经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多次反复的过程。也就是说,非线性战略范式已成为常态。

四、结语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其发展趋势呈现如下轨迹: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和侧重点来看,经历了从强调外部环境→关注内部条件→更加重视内外兼顾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从竞争的载体来看,从追求外在、有形的产品竞争到内在、无形的服务竞争;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

我国当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从引进、学习和借鉴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到结合我国实际的应用与拓展,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性质、重点和核心理念等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不仅要紧盯国际研究前沿,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更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更加重视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研究,包括重视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哲学与经营战略思想。

[1]陈收,等.企业战略绩效评价[J].财政研究,2011,(4).

[2]胡大立.基于价值网模型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3]袁红林,刘哲.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

[4]卢福财,胡平波.基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网络组织成员间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5]蓝海林,谢洪明.企业战略的抽象群及其演变引论[J].管理工程学报,2003,(3).

[6]文窻.价值链空间形态演变下的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7]张书军,等.企业战略选择与绩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8]Ansoff,I.H.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New York:McGraw-Hill.1965.

猜你喜欢

外部环境竞争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感谢竞争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