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和南京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比较
2012-10-26汪晓梦刘家保
汪晓梦,刘家保
(1.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科研处,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新华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88)
合肥和南京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比较
1汪晓梦,2刘家保
(1.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科研处,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新华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88)
根据合肥市、南京市统计局统计年鉴和合肥市、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数据摘要为基础,以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理论为主要研究工具,以科技创新投入政策为研究主线,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合肥市与南京市的政府科学技术投入资金、企业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企业R&D经费投入资金、政府扶持资金与企业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企业利税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关联度,并将研究结果与南京市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对合肥市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合肥市技术创新投入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合肥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灰色关联度;科技投入;经济发展;分析
一、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的方法选择
一般的抽象系统,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等包含了很多因素,但是这些复杂的因素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有主要与次要因素;有促进与阻碍因素;有作用大的与作用小的因素等。科技创新属于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的一种系统现象。分析方法目前有很多种类。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都是系统分析常用方法[1]。但是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许多不足之处。一是要求大量数据;二是要求样本服从某个典型的概率分布规律;三是计算量大,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实现复杂运算;四是可能出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果不一致[2]。
在研究中发现,现有可以查阅的统计年鉴和科技年鉴,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资料比较容易获得,统计口径差别不大。但是深入到市级层面,关联研究数据的获得就很困难。主要原因是各个城市的统计框架不同,统计口径不完全一样,获得完全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小样本、贫信息”的情况下,选择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不确定性关联,或系统母因素与子因素之间的不确定性关联。灰色关联在因素分析、方案决策及综合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把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因素排列,得到因素列,再根据因素列之间的发展变化相似或相异程度判断子因素对母因素的影响程度,以确定该因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分析计算过程如下:
参考数据列常记为X0,X0(k)是不同时刻的值所构成的,记第一时刻的值为X0(1),…,第k时刻的值为X0(k),每个数列在各时刻的值构成一个n维向量,如Xi=(Xi(1),Xi(2),…,Xi(n))是第i个数列向量。
关联系数的数很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为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求平均值便是这种信息集中处理的一种方法,但为了简化可以采用改进的关联度方法,设
为给定比例数列,
为参考数列。
令:
其中,∧,∨分别是取小和取大算子,称:
为Xi对X0的改进关联度[3]。
技术创新投入的绩效如何,可以从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衡量。实际上,衡量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指标很多,投入指标中有人力指标和财力指标,但是由于选取的合肥与南京的关联指标体系的统计口径和统计年鉴的指标体系设计不尽相同,有些关键参数缺失,所以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比较[4]。本次研究选取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指标体系的选取分为两类,一是技术创新投入指标(母因素):科学技术投入、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政府资金。二是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子因素):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大中型企业利税总额、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5]。
二、合肥市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数据及其分析
合肥市科技投入经济发展基础数据
合肥市技术创新母因素与子因素关联度表
从合肥市关联矩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合肥市的科技投入资金与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关联度为0.76,贡献率排在四个母因素的并列第二位;政府投入科学技术资金与企业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为0.71,位居四个母因素的末尾,政府科技投入资金与企业利税总额和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56和0.66,均位居四个母因素的最后。这说明,政府科学技术投入经费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效果最差。
第二,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与企业的专利申请数的关系得分,排在专利关联度的首位,关联系数为0.85。在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关联效果最好的是工业总产值,关联度为0.93。其次是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为0.90。与企业利税总额的关联度是0.77,关联性最差。
第三,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与专利申请量及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都是0.74,位居末尾。与企业利税的关联度是0.79,排在第二位。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为0.82,位居首位,关联性最明显。
第四,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政府资金,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最大,为0.84;与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为0.79,排在第二位;与专利申请量的关联度为0.76,排在第三;与企业利税总额的关联度为0.68,在四个关联度中排列最差。这些因素说明,政府资金在企业产品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方面有明显作用,但是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三、合肥市与南京市技术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比较分析
南京市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基础数据
南京市技术创新母因素与子因素关联度表
1.南京市的政府资金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较大,在推动企业应用研究方面比例偏小,效果相对较差。合肥市政府资金比较好的处理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关系,但是在应用研究方面投入力度显得不足,针对性不强。南京市在政府科技资金投入的指向性方面不明显,重点不够突出,资金使用的效益没有很好的发挥。合肥市政府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重点比较突出,效益比较好,但是也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
2.合肥市与南京市的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与企业的利税总额关联度很低。这说明合肥和南京的企业筹集科技经费使用有问题,科技经费的使用没有完全用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面。
3.合肥市、南京市的企业R&D经费支出与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关联度指标上差距比较明显,这说明,合肥市的企业R&D经费支出中对专利技术的指向不明显,专利意识不是很强。
合肥市、南京市的企业R&D经费支出与企业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是0.79、0.30,合肥市优于南京市。合肥市企业R&D经费支出安排比较均衡,而南京市企业R&D经费只重视新产品开发,在新产品的技术水平核心竞争力上,效果并不理想。
4.合肥市、南京市的政府资金投入与新产品产值的关联度分别是0.84、0.73。这说明合肥市政府资金投入,在企业新产品产出方面发挥了比较好的导向作用。合肥市、南京市的政府资金投入与企业利税总额的关联性度分别是0.68、0.31。合肥市政府资金在企业提高利税总额、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发挥[6]。
四、关于进一步提高合肥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1.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其实就是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科技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投入。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作为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做好科技创新财政资金预算,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拓宽科技投入渠道。
2.充分发挥合肥市科技城市优势。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拥有强大的科技资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集中,专业技术人员密集。但科技优势不是经济发展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要实现合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务必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必将为实现合肥的“大跨越、进十强”的发展战略提供实力。合肥科技创新能力一流,但科技本地转化能力低。据报道,合肥很多科技创新项目都在外地转化。因此,要研究如何让科技创新本地转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急需解决的课题。
3.探索和建立“官、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科技机制。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和奖励政策,加大科研资助和奖励的力度。激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力。充分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的合作,联合开展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政府搭桥,采取银行与企业联合发展措施,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和科技创新担保基金。
4.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大胆创新、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通过培育和打造创新文化,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5.要放眼全国,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科技创新经验。要进行创新比较。有比较,才知有差距。有差距,方知赶超。抓住合肥市是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的有利时机,积极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科技创新先进城市的联系,争取更多科研项目落户合肥,提高科技成果在合肥的转化率。创新科研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打破界限,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能力。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评价模式,客观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并与其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比较,找出差距与不足,确定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
[1] 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思峰. 灰色系统理论极其应用[M].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3] 许香存. 基于灰色理论的外资利用的定量分析[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军. 自主创新与国际核心竞争力[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 赵少奎.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探索[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汪秀坤. 合肥财政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效果评价[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F29
A
1008-7427(2012)07-0105-02
2012-04-05
安徽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KJ2010B076;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IFQE201224;安徽新华学院质量工程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t s k c x 07。
作者汪晓梦系中共合肥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