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环境下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与管理
2012-10-26汤传文
汤传文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大班环境下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与管理
汤传文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班教学成为当前众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普遍模式,此模式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缺乏,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降低以及教学考核评价困难等问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师必须对症下药,结合大班教学的现实条件,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灵活教学,以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大班教学;思政课;教学;管理
相对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的增加却相对乏力,而作为高职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面临学生不断增加,资源相对紧张的局面。而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导致其教学安排中往往重应用而轻理论,作为必修理论课的思政课也出现日益边缘化的状况,学院往往是应对上级检查,所以只要做到此课在开,班班在上的状态就可以了,至于教学效果,往往容易被忽视。于是,为了缓解师资、教师等资源紧张的问题,大班教学也就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普遍现象了。所谓大班教学,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班级合并成一个大的教学班级,集中授课,人数一般超过100人,有的甚至达到200人的规模。从表面来看,大班教学解决了思政课教师少与学生多的矛盾,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大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大班教学目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学校资源,但是教学效果却日益堪忧,也让思政课在高职教育课程中处于尴尬的境地。思政课本身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而目前的问题是,将其仅仅作为一门普及党和国家知识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大班教学的原因而难以达到效果。从两方面分析大班教学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1.对老师而言,缺乏教学积极性,职业认同感难以培养
目前的大班思政课难上也成为诸多一线思政教师的共同感受,这种感受更多的来自于课堂教学的切身实践。笔者对武汉的几所高职院校年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了一次调查,涉及的老师共有20人,对六个核心问题回答情况如下:
编号 问题 认同 一般不认同1 大班教学的教学效果较好 4 6 10 2 课堂上,老师能够得到学生的关注 4 6 10 3 学生人数众多,讲课更有激情 5 7 8 4 课堂活动容易组织,学生积极性高 6 5 9 5 喜欢思政教师工作,个人价值得到体现 7 3 10 6 将思政教师工作作为终身的事业来努力 10 5 5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大班教学情况下,思政教育的效果较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和组织难度大。难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反馈来提高讲课动力,职业认同感较低,难以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归属,但是却有大部分老师都认可将其作为事业来努力,矛盾显而易见,把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作为终身事业,其工作积极性可想而知。
消极的学生反馈,很容易使得思政课步入一个“老师课堂教学——学生消极反馈——教学热情消退——学习情绪下降——教学效果下降”恶性循环之中,久而久之,思政课教学效果必然难以尽如人意。基于实际情况,武汉高职院校的一线思政教师大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而且毕业几年的年轻教师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些青年教师刚刚开始职业生涯,本应该对职业生涯信心满满,充满干劲,但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大班情况下的教学情况,却对这批年轻的思政教师造成了职业忧虑。而这种职业忧虑的背后则正是思政课目前面临的忧虑。
2.对学生而言,课堂缺乏互动,自由度大,与一般的专业课相比,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教学目的,那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和教育。很难想象在课堂上教师单方面的高谈阔论,就能达到思想政治信念“进头脑”的效果。
当课堂规模在40人时,教师可以对课堂上的大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但是当人数上升至150人时,教师就只能对离自己最近的几十个学生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而言,在大班授课过程,人数的增加容易降低互动的范围,降低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因为课堂人数众多,老师无法管理到每个学生,这种情况下学生课堂上的自由度就相对增加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对于以往的课堂讨论可能积极参与,但是在此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大都抱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缺乏主动性。
此外,大班上课往往都是不同班级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没有固定座位,再加上人数多、教室大,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黑板、听不见讲解,注意力不够集中,听课效果较差;统计考勤不方便,老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把握难度较大。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比较低,上课时睡觉、聊天、看课外书等违纪现象严重,学生之间互相干扰程度较大,学习纪律明显松弛,课堂秩序难以控制。
大班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其教学难度和学习效果较之于之前的小班教学都大为改变,因此,需要教师从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做出改善,以提高大班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抽象的人文知识提升的课程,由于各方面原因,缺乏给予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及经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更多的只能是单一的课堂形式的教学。在此情况下进行大班授课,就必须大胆进行创新,从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两个方面,灵活创新和运用,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抵消大班制度存在问题。
1.灵活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重视
教学是一种极富个人特点的创造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基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整体的教学氛围也偏向于实践,这样对于纯理论性的教学,就缺乏理论学习和思考的学风。而大班教学就更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用心思考和领会了。高职学生就其生源层次来看,属于基础较差的一类,其本身就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一旦进入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其学习的主动性更是缺乏。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和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来说,大班思政教育就必须创造学习氛围,使用不同于小班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提高大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授课重在互动,在思考讨论中提升学生的能力。但是思政课的大班教学中如果进行课堂讨论,往往面临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课堂太大,在台下参与发言讨论的学生的声音很难被全班听到,往往需要老师重复一遍,而更多学生因为听不到就更加不愿意听,从而出现躁动的情况,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这样很多老师就干脆不组织讨论,继续恢复到一言堂的状态,这样学生也就会认为这种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导致更加缺乏参与积极性,课堂关注度也会下降。针对这样的情况,大班教学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学方法,诸如主题辩论教学法、专题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均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
例如专题讨论式教学法,基于社会思想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现状,大学生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从高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启迪学生思考,鼓励和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比如,针对目前网络暴力的问题,笔者就设计了一个讨论主题——网络生活中,如何保持理性判断。这个问题,对于经常上网的高职学生而言,有了不小的共鸣,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很容易被网络新闻所误导,跟着网络舆论走,而成了网络暴力的帮凶,认为以后上网应该有自己理性的判断,不盲从,锻炼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从而调动大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开展实践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
基于大班教学本身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开展实践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高职院校当前思政课的普遍境遇,要想获得经费从而开展校园外的大型的实践活动,可能性非常之小,就所了解的情况,武汉的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开展过任何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这与大班教学也有一定的关系,人数众多,难以组织出行安排,更何况学校也担心大规模的学生外出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
在此情况下,适合高职大班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亲身体验型和调查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两者的特点是可以化大为小、零成本或是低成本、便于开展、规模较小、也没有大规模实践活动的安全顾虑。
亲身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是通过体验项目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思想道德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实训基地锻炼 学校社团活动、学生创业实践、参加义务劳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社会实践。该模式通过活动和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促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调查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当今社会和自身的一些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思政课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大都和现实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是科学发展观,可以让学生组织社会调查,从社会群体的口中去听听国家发展出现的问题,从社会大众的口中去认识为什么要实行科学发展观;如果是社会公德滑坡,也可以组织问卷调查,让学生走出课本去了解调查公众公德状况。这样使学生在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能够把课上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克服大班教学学生缺乏积极性的问题,只要是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教学方法就是优秀的教学方法。
三、灵活使用管理方法,改善课堂秩序
在人数众多、不易管理的大班教学中,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维持课堂学习纪律是非常必要的,如确立上课不迟到不旱退,不无故旷课,上课不得无故人声喧哗、起哄等基本的行为准则。课堂规范应在开学初由师生共同协商制定,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遵守,并成为日后课堂管理的依据。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产生必须依赖于一个良好课堂秩序的出现和维持,综合使用以下多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促进课堂秩序的改善。
1.对号入座,一个萝卜一个坑。做法是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上,要求各个自然小班的班长,按照各班学生的学号顺序,在指定的区域对号入座,然后制作一张对应的学生座位表。这样做,既可以省去上课点名的程序与时间,而且学生缺课与否,只要对照一下座位表就一目了然了。而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教师能实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表现,及时作好相应的记录,以便日后作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提前10分钟左右进教室,下课后也应该在学生离开之后再行离开教室,以便增加与学生交谈的时间;任课教师应该主动向学生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如手机、QQ、邮箱、办公室等,方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教师在课间和课下应主动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对话,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以此拉近师生距离。
3.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积极作用,营造优良学习氛围。每个班级都会有一批学习骨干,此外,学生干部、党员或积极分子等都是提升课堂秩序的积极因素,可以利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情绪,来感染其他学生,进而提高课堂秩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是管理方式的推行,对于思政教师而言,都需要学生这面镜子,给予意见反馈,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基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大班教学无疑又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广大思政教师应抓住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管理方式的推陈出新,推动大班环境下的高职思政教育不断取得突破。
[1] 相丽驰.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班授课形式问题分析[J]. 辽宁教育研究,2004,(10).
[2] 杨学芬,彭冬芝. 学分制下大课堂教学现状调查[J]. 高教论坛,2006,(3).
[3] 蒋士会. 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 大学教育科学,2004,(1).
[4] 杨荣. 浅谈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5] 王德才. 高校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G71
A
1008-7427(2012)07-0031-02
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