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失德的社会之痛

2012-10-26邹德萍

支部建设 2012年21期
关键词:官德私德领导

■邹德萍

领导干部失德的社会之痛

■邹德萍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国人自古以德立国、立身、立命,为人处事崇尚奉行仁、义、礼、智、信。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踏着时代节拍驶进新世纪,当人们为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邀杯欢祝之际,官员失德、贪污腐败、见死不救、食品安全、商业欺诈、为富不仁、学术造假等恶性事件却像一把把利刃,划出令人触目惊心的“道德伤口”,这些“伤口”时时刻刻拷问着社会,也拷问着每一个人。大家痛定思痛,深刻反省,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各界都在大声疾呼:道德重建,先须加强官德建设。许多领导干部失德已成社会之痛,必须重典整肃,才能在神州大地扬起道德之帆。

为什么重提修官德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为群众所关注,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不仅脱离了官德的水准,连做人的道德底线也屡屡突破。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陈良宇、刘志军、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邱晓华、朱凤君、姜人杰、许迈永等一批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很发人深省。因此,新时期重修官德,修新时期的官德,不仅是社会呼声、百姓期盼,而且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的。重修官德,至少由以下四个方面所决定。

一是由权力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此,必须始终牢记,一刻也不能丢。丢掉这一条,用权就失去了根本,官德就失去了根基,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唾弃。二是由官德的作用决定的。“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三是由官德现状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当前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现状,又出现了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规范不适应、不相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品德上意识淡漠。当前,正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十分重大。要不辱历史使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官德,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高尚的道德犹如时代的春风、前进的号角,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浸润人民群众崇德尚文的心灵,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唤起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从而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同时还有“四个需要”的抉择,使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和执好政的考验。

重修官德,是端正党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官风”是党风的直接体现。领导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人民利益的实现者、维护者,其职责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使党的意志变成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就能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与党同心同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反之,则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民争利”和侵吞国家财产等损害党的形象、危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修官德,正官风,实为治国之关键。

重修官德,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在党的执政过程中,广大干部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涌现了一大批品德高尚的优秀领导干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乘虚而入,结果是走向罪恶的深渊。市场经济既给“官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为官者要想在群众中具有权威,就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种官德的作用比任何职业道德都来得直接而明显,广泛而深刻,久远而恒新。为官者品德的优劣,会影响在社会上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的高低。

重修官德,是提升党的政权形象和威信的需要。当下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管理者,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对社会生活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因此,领导干部队伍政治素质、道德水准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古人所说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就是这个道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据考证这是嘉靖年间无极县知县郭允礼为自己所作且镌刻于石上的一则座右铭。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哪里官德好,哪里民风就淳。

重修官德,是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领导干部是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场“伟大变革”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和考验,只有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既积极参与变革,又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总之,既然当官,就不能远离官德,更不能逃避官德。只要官职,不要官德;只想做官,不想守德,这样的人即使混入官场,也是一名丑角,演出的也将是一场闹剧。

因此,大力加强官德建设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精神懈怠危险”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所谓“精神懈怠”,简言之,就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组织纪律松懈,核心就是信仰危机,人生价值观

偏差,心理颓废,斗志丧失。因此,克服精神懈怠危险,首要的是加强干部的官德建设。

中央领导对加强官德的要求

我们党善于继承人类一切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于古代德治思想的当代阐释,以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历史的车轮驶进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一直高度重视干部的官德工作,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但基本内容和官德建设的走向都是一致的。毛泽东同志不但从严治军,而且从严治党,流传甚广、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官德(军德、党德)的基本内容。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民众大会上的讲演中自豪地说边区有“十个没有”:“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确实反映了当时延安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所以令人羡慕,使人向往。他郑重地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所以从处决红区首例贪污分子到延安整风时期,再到建国初期,由毛泽东亲自下令,杀掉多名高官,其中就多次使用了“品行不端,道德败坏,生活腐化”的表述,说明把官德看得很重。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阐释,共产党员如果能长期坚持道德修养,“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把党员和党员领导的道德、人品、官品等提升到影响党和国家存亡的高度”,至今仍不过时。邓小平同志在《发扬五种革命精神》一文中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他强调:“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名节。我们共产党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八荣八耻”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也为加强官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加强党性修养和自我约束结合起来,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做到学和用、知和行的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他曾强调:“另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有些人早就有不廉洁行为了,但我们在考察干部时却未能发现,结果导致其中一些人仍继续得到提拔和重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温家宝同志还在《求是》上发表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文,指出:“一个政府要让人民满意,必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只有在广泛有效的监督之下,政府才不会懈怠,才能有效遏制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虽然文章没有说“官德”二字,但字字句句都直陈“官德”建设,切中时弊,顺乎民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保持党的纯洁性,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习近平同志还在《求是》上撰文指出:“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

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增强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

构建“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

近年来,一批大案要案被查处,一批党的高级干部落马,很发人深省。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纵观近年来落马的一批部省级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

领导干部的私德姓“公”还是姓“私”?当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过,“私德外推即为公德”,说明私德与公德互为表里。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说“领导干部也是人,私生活是小节,组织上不要管得过多”。但他们恰恰忘了,领导干部握有一定的公权力,从事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工作,属于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人格化、具象化,并且还肩负着引领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因此,干部私德实际姓“公”。很难想象,一个私德不修的领导干部,会成为公正廉明的公德楷模。陶行知就说过:“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近年来官员私德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落马的贪官几乎都有生活作风问题。原因有二:一个是权色交换,另一个是感情出轨。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监督不够,大家见怪不怪,最终导致公德“集体缺位”。

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察中的一大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中组部也出台与之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门考核、年度考核等三个考核办法,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实践证明,制约权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制度,这一点已经成为学界共识,我国香港特区只信制度不信人。但是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能够运用的途径制约权力的滥用。官德建设就是制约权力的一个重要的非制度途径。因为人是灵活多变的,可制度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涵盖人的行为的所有方面;而且制度的遵从也需要权力行使主体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假如权力主体总是试图绕过规则来办事,那么既有的制度有时候就会形同虚设。

要保证“以德为先”用人导向的落实,就要重点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宗旨、自律教育,提升他们的从政修养;二是严格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党纪、政纪处分条例,对领导干部失德行为零容忍;三是探索干部道德监管机制的创新,使道德评估可操作。江苏省沭阳县将“忠于配偶”等个人品德情况,列入乡科级“一把手”考核,具有积极意义。领导干部私德与个人升迁直接挂钩,反映了公众热切期待以制度约束领导干部品行。但对这个度如何把握?中央党校林吉吉教授认为,边界就在于“公权力是否进入了私人生活领域”。“比如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给情妇提供牟取私利的机会,就触犯了法律和党规,不仅应该否定,公众还有权将它晒在阳光下。”虽然私德与公益之间可能存在“模糊地带”,但“这个度可把握”。“比如领导干部开会带妻子,界线就比较模糊。但如果家属吃喝全由公款埋单,就应受到约束。”她表示,“应该允许对领导干部的私德进行考量,让直接监督成为必需品”。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说,美国等国对官员私德的监督主要来自媒体。“尽管个人隐私在美国受到高度重视,但政务官员的私生活几乎完全暴露在民众眼前,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媒体和选民的关注。不仅关注官员给选民带来的利益,而且关注他们的道德操守,特别是在私生活中的表现。因为媒体代表的是民众的要求。”要重视官员的心理健康建设,倡导高雅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正确宣泄压力,先修官德后育民德。

用制度推进官德建设

俗话说,制度防线牢,官德不滑坡。制度体现导向,从源头上规范价值选择,有利养成“官德”;制度带来约束,在过程中提供有力保障,有利实现“官德”;制度是一种普遍性的可靠支撑,有利整体改善“官德”;把制度“举轻落重”地落实,有利引导“官德”。建立与完善廉洁自律机制,还能有效解决不愿腐败问题。

第一,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只有公开了,才能接受监督。官德是靠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而社会舆论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社会公众了解权力的运用,如果整个权力的运用都是“暗箱操作”,公众根本不知道官员是如何运用权力的,那也就谈不上产生舆论了。政务公开是让公众了解政府的行为、让社会舆论监督官员行为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政府应该具有的主要特征之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在阳光下各种腐败现象才会无处躲藏。不仅要使政务公开,还要畅通言路,具体来说,应该健全舆论的上达途径,使得公众对领导干部的真实评议能够顺利地进入他的上司的耳目,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等各种途径,让社会的舆论能够顺利地在社会上传播,通过公开来倒逼官德的修养。

第二,增强公民监督意识。在现代社会,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公民应该相应地形成主人翁意识、权利意识、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等现代公民意识,这是现代政治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官德建设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国公民意识比较薄弱,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还不高,尤其对于与自己利益不相关的公共事务更是漠然处之,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强化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为官德建设构筑坚固的舆论环境基础。

第三,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机制。官德好坏还需用尺来衡量,要强化官德考核。既要重视人品的考核,也要重视官德的考核。建立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机制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建立道德奖惩机制,形成一套测评领导干部道德的有效机制,使得领导干部的道德被量化,然后把这种量化了的官德与领导干部最为关心的事情,如升迁、收入等挂起钩来。官德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具有可操作性。现在一般的道德评价机制主要是舆论上的肯定与褒扬,只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许,很少有物质方面的利益;而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由于所面临的诱惑太多,所以需要更多的是外在的他律,这就需要有更有效的道德奖惩机制,使得他们的道德行为与他们自身最为关心的事情挂钩。这样的抑恶扬善机制才能促使官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要用好官德考核结果。考核结果要考以致用,既要重视奖励先进,也要重视惩罚落后。正确地运用考核结果既是考核工作的终末环节,也是推进全国官德轮训的抓手和考核工作的动力,更是形成良好的的用人导向的重要手段,因此,干部的官德不仅要考准,更要用准。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班子调整及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正确地运用官德考核结果,使真正品德高尚的干部受关注、受尊敬、受重用,让品德低下的干部没市场、没位置、没前途,不仅有利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还可引导和激励干部更加重视品德修养,自觉按党的要求为官、按传统美德修身、按群众期盼干事。

“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这,确应成为领导干部基本的从政伦理和道德底线。官德不彰,民风难淳,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把公务员的“失德”、“失范”行为空间压缩到最小甚至零容忍,就要加大对“失德”领导干部的查处力度,健全被查处或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真正杜绝被查处或问责官员犹如带薪休假。要让官德考察成为有效的过滤器,从源头上控制“失德”干部进入领导层。同时,要加快政府和公务员制度改革,让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各归其位,让“公务员”不再是某种特权与福利的象征,而是回归角色本质,以严明的制度和清晰的权力边界来管理队伍,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许多逾矩、失德之举。

领导干部失德,已经是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猜你喜欢

官德私德领导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私德教育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古代官德之反省内求及其现代启示
莫把“官德”教育当“选修课”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