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升学考试与课程教学衔接的对策研究
2012-10-26夏春华
夏春华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江苏 常州 213028)
理论与方法探索
初中体育升学考试与课程教学衔接的对策研究
夏春华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江苏 常州 213028)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中考是中国应试环境下特有的产物,然而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目标统领内容”的体育课程改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初中体育课程教学陷入“无序”状态,体育中考“指挥棒”却又使得常规课程教学“为考而教”。研究体育中考,将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进行衔接,使其成为检验初中阶段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并且形成机制作为保障,有利于提高常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促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国部分地区体育中考实施现状及江苏部分地区体育中考模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检索法系统搜集体育中考有关材料,客观分析体育中考与课程教学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2.2 案例研究法对江苏部分地区体育中考改革历程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解析体育中考和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中考对学校体育所起的作用
体育中考从1979年开始试验到如今全面展开,历时30多年,其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体育中考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体育学科地位。然而,由于其机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考试目标单一,关注体能增长,忽视心理因素;考试内容单调,强调体能项目,忽视主体选择;评价方式简单,重视鉴定结果,忽视成长过程,进而与初中课程教学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3.2 体育中考评估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以体育中考评估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旨在希望体育中考既能从宏观上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促进和监控,解决“为考而教”应试教育;又能客观、整体、连贯地评价初中体育教学,解决“为考而考”的形式考试现象。以体育中考这座桥梁,连接课程教学与评价,发挥体育中考的内在功能和价值。
3.2.1 体育中考与课程教学之间的矛盾性体育中考不能反映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反之,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却能直接在体育中考中反映出来。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之间,似乎形同陌路。体育中考考试项目、评价标准、得分等内容清晰直观,而课程改革是“5个领域目标”“目标统领内容”“多元整体评价”,体系完整。两者之间的差异见表1。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历经10年,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任何一件事物从形成到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体育课程改革也一样。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由于对目标统领内容理解的不全面,为在课堂中实现完整的三维健康目标或过于顾及学生的兴趣,忽视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了运动技能学习被淡化,教学过程中“放羊”的现象严重。同时,因课程目标多元设置,且要求整体化评价,在具体落实学生评价时,由于可操作性不强,使得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难以掌控。
而体育中考,其形式设置更多的是受政策引领,在考试项目的选择、评分标准的设定、测试的组织方式上,体系也相对独立,似乎游离于决策层和基层学校体育之间。然而,作为一项评价制度,它必须拥有评价的基本要素,并起到相应的作用。由于目前的体育中考在目标取向、内容选择、评价操作方式上难以和初中体育课程标准相吻合,其对中学体育尤其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缺乏足够的促进作用。
3.2.2 体育中考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必然性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保障和监控,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立足之本。体育中考是学生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作为一项评价工作,其作用不能只局限于通过测试的手段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它也应含有通过对学生初中阶段体育学习整体情况的全面了解,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并通过反馈机制引导中学体育课程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对课程实施的保障作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中考之间,绝对不应该是各自为战,一个“为考而教”,一个“为考而考”。而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直线,其焦点应该是体育中考模式。
表1 体育课改理念与体育中考之间的差异
3.3 体育中考评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江苏部分地区近年来在体育中考模式架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本着体育中考改革始终坚持“3个有利”的口号,即中考体育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良性发展,从2000年起初步尝试,到2006年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已初具成效。
3.3.1 合理解决“为考而教”“为考而考”,尝试构建“为教而考”的中考模式江苏省某市的体育中考从2000年起把原定的“地位考试”和“初中毕业生选拔性考试”改为“水平考试”和“导向性考试”。尝试构建“为教而考”的中考模式,旨在通过中考多方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运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把“跑、跳、投”老三项考试项目改为“球类技能项目、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运动体能(身体素质)、平时成绩测试”,并且第一次增加“过程性评价”内容,即对学生初中阶段3学年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分,计入平时成绩部分。平时成绩由学校给予评价,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审核或检查。通过修正考试定位,改变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体育课程教学“为考而教”、体育中考“为考而考”的现象。
3.3.2 妥善处理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中考之间的关系伴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深化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负面问题也随之出现,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被忽视,运动技能学习被淡化,体育教学中“放羊”的现象越来越重,初中体育教学应试教育的现象也进一步加重。
为此,江苏省某市市区在2006年起加大平时成绩检查的力度的同时,要求在平时成绩测试中增加一项运动技能,并在检查中专门抽查这一内容,以此进一步刺激运动技能的规范、有效教学。同时,把《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身体机能测试项目引进中考体育之中。体育中考模式通过增加运动技能评价的权重,整个评价体系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教学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倾向,灵活强化了体质健康测试的要求。由此,在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之间,找到了合理的平衡点——体育中考模式。以体育中考为指挥棒,进行宏观调控,应试体育得到了有效抑制,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等方面均得到提升。
3.4 体育中考架构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保障机制架构保障机制,旨在形成体育中考的
评估机制,进而构建合理的体育中考模式,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形成有效保障。通过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对接、内容衔接、评价连接,以目标为引领,内容为载体,评价为手段,全面保障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从而在本质上改变体育中考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分道扬镳”的尴尬局面,促使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殊途同归”。
3.4.1 目标对接保障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自当遵循课程改革理念,实现体育课程5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而体育中考实施的最大意义是希望通过考试与评分,切实加强社会、学校和学生对体质健康的重视,以此改变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局面,所以体育中考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两者的目标并无本质区别,但课程目标的内涵更深入,外延更宽泛。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对接,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合力,为课程目标的有效贯彻提供了平台。
3.4.2 内容衔接保障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目标统领内容”,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形成了课程教学的百花齐放,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局面失控。体育中考内容涵盖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和健康发展的诸多要素,能够引导中小学各年级把学生体能发展和技能培养落到实处,有利于引导学校体育教学常态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稳步、坚实地推进课程改革。所以,以体育中考的内容设置来平衡体育中考与课程教学,既能合理引导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又能避免体育中考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通过课程内容的衔接,实现最终目标——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之后,面对体育中考顺其自然;体育中考之后,面对高中选项教学水到渠成。
3.4.3 评价连接保障体育中考绝非一次测试,而是一个过程,是对初中学生3年的整体性评价,这与课程改革强调的多元、整体评价不谋而合,所以在体育中考中,应体现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体现在“学习过程评价”,即贯穿初中3年,这既保证了体育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常态化,又加强了学生、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将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工作落于实处;终结性评价体现在“体育锻炼效果现场选测”,通过对学生体能、技能多方面的检测,既体现体育中考的引领性,又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真实水平进行验收;定量评价分解于体能、技能和平时成绩测试中,使得各方有章可循;定性评价具有选择性,考生可依据特长自主选择考试项目。体育中考与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连接,势必引导课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整体性发展,以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4.4 机制保障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关于“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的指导意见,建立相应的体育中考专项督导制度,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体育中考的有序实施。
坚持行政部门领导、专家论证,行政与基层达成共识,并建立长效督导机制。保障体育中考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结合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保障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常态化、规范化;保障体育中考免于陷入“为考而考”的境地。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研讨体能项目和技能项目的考试规则与评分标准,为教学提供参照。为了避免再次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一方面,项目设置与一般初中教学内容和体质健康测试内容接轨,科学、合理、全面;另一方面,条件成熟时,设置体育中考试题库,按考试类别随机抽取考试项目。以此,保障课程教学的基础作用,淡化考核意识。
严格平时成绩的审核、验收。平时成绩由学校提供,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采用现场抽签方式确定抽查班级,学校上报班级必须有95%的通过率。同时,学校提供相关材料,兼听、看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
保证现场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建立体育升学考试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对考试全过程进行监督。考试各环节均设监察人员,临场增加学生监督代表。考试成绩现场公告,成绩记录经审核盖章后及时输入微机处理。登记表、成绩软盘分别交招办、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各学校保存。
4 结 论
4.1 体育中考历经多年,对提升体育学科地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了与初中课程教学之间的脱节。坚定体育中考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体育中考模式,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4.2 体育中考在初中体育课程方面,发挥出了强势的“指挥棒”的作用,将体育课程改革从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引导至“有序”的课程教学中,但容易出现“为考而教”的问题;在体质健康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回升,但容易出现“为考而考”的问题。将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进行衔接,能够有效解决这两点问题。
4.3 体育中考不是一次孤立、简单的考试,而是贯穿3年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过程。通过对常州体育中考模式的剖析可以看出,体育中考促进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是目标定位必须准确、到位;内容设置必须合理、全面;评价方式必须适宜、有效。因此,构建合理的体育中考模式,强化体育中考的评价功能,进而有效促进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4.4 将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对接、内容衔接、评价连接,同时发挥机制保障作用,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在体育中考与课程教学寻找到平衡点,避免教学“为考而教”,避免体育中考“为考而考”,将二者之间“各自为战”的状况转化为“殊途同归”,形成合力,方能有效、长效地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 1 ] 刘海元.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J ].体育学刊,2008(9):8-14.
[ 2 ] 叶海辉.体育中考对策与分析[ J ].体育教学,2006(4):15-16.
[ 3 ] 张震伟.体育中考下的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 J ].中国西部科技,2008(9):69-70.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G807.3
A
1674-151X(2012)01-114-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1.054
投稿日期:2011-10-08
夏春华(1982 ~),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