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

2012-10-25王建峰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教育性师生情感

王建峰

(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

王建峰

(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师生互动涉及教育过程中的一对相辅相成的主体,是产生教育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关于师生有效互动,学界多描述性论说,鲜有界定性概念或标准。师生有效互动包括三个要素:过程的双向性、内容的教育性和效果的系统综合性。三要素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师生有效互动无疑有助于促成受教育者的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价值建立,同时它对教师提出了教育理念、学科功力和教学历练方面的更高要求。

师生互动;有效性;要素;教师;职业素养

师生互动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对于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育活动来说皆如此。目前教育学界关于师生有效互动虽然论述颇多,但缺乏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评价标准。因此本文拟从互动的理论溯源着手,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特征要点和判断标准,即关于师生有效互动的要素,并据此对现存教育实践中的师生互动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最后提出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要求和建议,希望引起更多的讨论和批评。

一、师生互动理论与构成

(一)师生互动理论的发展脉络

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最早提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以象征符号为中介和基础采取相应行动的过程。后来他的学生布鲁在他的著作《人与社会》中将符号互动观点理论化系统化。一些教育学界的学者认为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社会,所以把符号互动理论引入教学领域,进而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互动教学理论。正因为如此,国内有学者在界定师生互动时,仍直接采用社会学的范式,认为“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作为行动的双方,一方做出某种行为,在双方都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另一方产生相应行为,进而引发双方新一轮行为的不断交互的过程”①。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师生互动被应用于语言教学领域。但师生互动真正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并成为教育学中蔚为大观的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经过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M.C. Wittrock)等人的早期思想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显学。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无限性、学习个体的主动性和知识获得的“生长性”,进而提出“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为背景”,“着力培养学习特定的用以促进理解的策略”②。至此,师生互动的指导理念不仅趋于完备和成熟,其方法论层面的探讨也普遍开展起来。

(二)师生互动有效性的三要素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库里教育学院(Curry School of Education)院长罗伯特·潘塔(Robert C.Pianta)关于师生有效互动有较为全面概括的论述和总结,既总结出师生互动的过程特征,也指出其有效性的内容,并涉及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对教师的要求(见图1)。笔者结合潘塔的论说以及普遍认同和追求的教育目标(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价值建立),认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或师生有效互动应包括这样三个要素:师生互动过程的双向性、互动内容的教育性和互动效果的系统综合性。

师生互动过程的双向性是指师生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均衡交互、共同作为。针对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模式,互动的双向性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自主探讨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之“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参与和挑战做出反应和动态协调。正如社会学中的互动概念所指,“互动是个人或群体之间社会行为的变动不居、富有活力的结果(sequence),因为个人或群体根据行为伙伴的行动而修正自己的行动和反应”③。

图1 罗伯特·潘塔关于有效师生互动的综合图示来源:http://fcd-us.org/sites/default/files/CLASS_ PolicyBrief_2009.pdf

关于师生互动的教育性,叶子博士认为它指涉三方面的内容: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多方面发展的促进;教师发挥教育作用的方式多样性,除了课堂,也广泛发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与活动中;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教师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情感、期望与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社会行为、师生互动及其教育效果④。实际上,叶子博士的论说虽然涉及互动对教育目标达成的作用,但更多地指涉互动方式的多样性。笔者认为,师生互动的教育性应该强调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换言之,师生互动的内容以及处理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有益的知识的习得、高尚积极的情感的熏陶、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和适应并贡献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如是,则具备教育性;如否,则反之。

师生互动效果的系统综合性,从内容上看,就是师生互动过程导致双方在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价值建立等多方面实现综合推进。从达成上述成效的过程剖析,教师和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双方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和反应,能够产生任何单方活动都无从相比的成效。师生之间的碰撞和协调、挑战和应对并引导,成为上述综合成效获得的主要渠道。从上述成效的实现机理看,它不是师生双方形成合力,更不是两方面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师生通过互动形成一个有机教学系统。系统内各单元动态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功能最大化。具体到课堂教学,即指师生在教室这个特定场景中通过互动达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1+1>2”的教育效果。

师生有效互动包含的上述三要素,是便于认识和讨论的提法,它们在实践中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过程双向性和内容教育性是效果系统综合性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双向性的互动过程和具备教育性的互动内容,便无从谈起互动的系统综合性效果。另一方面,效果系统综合性既是过程双向性和内容教育性的必然结果——它是在双向性过程中通过教育性内容实现的,也是过程双向性和内容教育性的反映。达到了系统综合性效果的互动必然包含了过程的双向性,并具备了互动内容的教育性。

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师生互动问题

现在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师生互动虽然受到了普遍重视,但距离理想的效果仍然有相当的距离,或者说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仍然有限。虽然互动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教师与学生关系平等,但是教师毕竟是教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所以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扮演主导角色。鉴于此,对现存师生互动中的问题的分析应主要聚焦于教师一方。

从互动内容的教育性看,在教育实践中主要存在互动素材过于低端,或难度过大或价值取向上舍本逐末等问题。其一,教师无视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选择过于简单的素材进行互动。正因为如此,在斯万科(P.Swank)、泰勒(R.Taylor)、布雷迪(R.Brady)和弗里伯格(T.Frieberg)创建的评价教师课堂行为有效性的模型中,“有效”意味着增加学术性问题,减少讲解和无效的做法,比如消极的反馈和低水平问题⑤。其二,与上述现象相反的极端则是,教师有时将一个复杂或难度较大的问题推给学生,即存在互动素材难度过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即使学生课前预习,也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样问题的抛出连互动的启动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其三,互动素材偏离基本价值指向,在趣味性比较强的细枝末节上展开。比如,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授课的趣味性,往往选择一些有关人物的趣闻轶事来作为师生互动的素材,这样做一时确实能引起学生兴趣盎然,使课堂气氛热烈,但是这种比较典型的为追求趣味偏离知识主题或价值取向的做法实际上是舍本求末,牺牲的不仅是学生基础知识的习得,还有科学历史观和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从互动过程的双向性来看,在教育实践中主要存在教师应有的评价功能失效、应对和协调不力和主导作用丧失等问题。其一,很多教师在学生发言之后,习惯于只是简单地说“不错”、“回答得很好”之类的话,充其量轻描淡写地评价为“你回答的很全面”。这样的评价显然没有发挥出教师评价应有的功能。它影响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还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互信的建立。其二,对于学生参与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教师缺乏有效的应对和协调。学生在回答或讨论中,往往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对此,有些教师会“置之不理”,只选择自己教案准备好的内容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干扰”地自说自话。这种做法当然会影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它暴露出典型的教师方面“动”的缺失,互动过程的双向性没有实现,它影响的至少是学生对新知的兴趣以及对思考和讨论的热情。其三,师生互动中突出了学生主角,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丧失。课堂教学好比舞台,教师可以没有多少戏份儿,但导演的重要职能和责任不能放弃。有的课堂,一节课下来,基本上全是学生的活动,却缺失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俨然一个看客,一个监考。严格说来,这样的课堂没有互动——虽然教师设计了内容并控制了过程,但是缺少知识的扩充和深化,理论的概括和提升,情感的熏陶和交融。这样一堂课,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收获和进步寥寥。

总之,现存教育实践中暴露出的有关师生互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有效性要素的缺失:双向性和教育性。有的互动过程有形无实,不具备教育性;有的互动失衡——或者教师方面不“动”,或者学生没有被调“动”起来,没有达到双向性。无论哪种要素的缺失,互动的系统综合效果都无法实现,甚至只会事倍功半。

三、师生有效互动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一)真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至少包含这样三个向度的认识:其一,师生平等的意识。它意味着尊重学生,包括其人格、个性、情感和智力。学生有着与教师一样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正常的智商,学生与教师的差别只不过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要有与学生精神同等的认识,对于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智商给予应有的尊重。对此,著名犹太裔哲学家和教育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我—它”(I and it)或“主体—客体”关系⑥。其二,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贡献社会,学校教育的建基作用毋庸置疑,因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意味着承担起了学生和社会赋予的重任。要负担起这样的重任,教师就要在追求“学高”和“身正”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学生身上,力图在学生的知识习得、情感熏陶、能力培养和价值建立过程中给予最大化的帮助和引导。其三,以学生为荣的胸怀。教师一旦确立与学生精神同等的理念,意识到自己的重任,就往往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和精神依托。当学生在他的帮助和引导下,无论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操的提升、价值的建立,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的时候,教师内心会洋溢着自我成就感和对学生的自豪感。

2009年经合组织(OECD)的教与学国际调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TALIS)结果也证明,教师个人的信念、态度和习惯做法对教育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⑦。

(二)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力以及组织和驾驭课堂的历练

具备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甚至教好书育好人的决心和热情,并不必然意味着与学生的互动就会顺利成功,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工作。正如美国犹太裔教育心理学家李·舒尔曼(Lee Shulman)在《实践的智慧》(The Wisdom of Practice)中所说:“做过30年这样的工作,我得出一个结论:课堂教学——是迄今人类发明的最复杂、最具挑战性、要求最高、最精妙和最令人胆怯的活动。”⑧所以,教师除了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在传统的单向式传输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步骤,都由教师单边掌控,教师只要备好了教案,依照教案按部就班地实施,便可完成任务。而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每一堂课对教师来说都有新的挑战,学生会生成很多超出教师预料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出恰当的应对。充分利用课堂的丰富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表现,解读学生的语言或无声表达,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并进一步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结果。要完成这一切,教师没有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力是不行的。

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进而做好课堂教学工作,还需要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于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的成败得失,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目标达成的效果,哪些经验值得肯定,哪些失误必须戒免,需要时间积累和用心体会。另外,其他领域比如传媒行业中高质量的与受众互动的节目也值得借鉴。那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操着一流的普通话,凭借知性而不乏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温文尔雅的亲和力,具有又博又专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控局水平,将一档节目主持得恰到好处,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

四、结语

师生互动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作用已被普遍认识,但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真正有助于促成受教育者的知识习得、情感熏陶、能力培养和价值建立。有效师生互动具备过程的双向性和内容或素材的教育性,进而产生效果的系统综合性。有效师生互动的实现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思想观念、学科功力和教育历练。教育乃育才树人之大计,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工程,值得人们研究和投入。

注释:

①张玉婷:《师生互动: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分析与改进》,载《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②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③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action.

④⑥叶子:《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⑤Tim Markley,Defining theEffectiveTeacher:Current Arguments in Education,见 http://www.usca.edu/essays/ vol112004/markey.pdf.

⑦Creat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FIRST RESULTS FROM TALIS,见http://www.oecd.org/ dataoecd/17/51/43023606.pdf.

⑧Charlotte Danielson.Assessing Effective Teacher Practices.

G40

A

1007-905X(2012)06-0075-03

2012-03-30

责任编辑 姚佐军

猜你喜欢

教育性师生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麻辣师生
浅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