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2-10-25邱楷
邱楷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邱楷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低碳社会建设要求高校的积极参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贡献度。本研究归纳了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一个由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低碳社会背景下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低碳社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了理论和现实的证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在低碳社会背景下,大力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有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有些学者已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作了有益的探索。这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还没有一个指标体系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从低碳社会建设和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套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意在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性的研究视角。
一、低碳社会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人类开始反思能否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1],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社会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2],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建设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建设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更应着眼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进而推动低碳社会的建设。低碳社会是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全面反思传统工业社会的技术模式、组织制度、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对社会环境破坏的基础上,以发展的可持续性为首要追求,包括了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系统变革和发展,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3]。低碳社会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能源结构以核能与可再生能源为主
以我国为例,我国低碳能源战略的第一步是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使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第二步是煤的洁净化应用技术,包括普及“煤变气”技术等。第三步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核电的碳排放最低,但由于技术难以掌握以及应用的风险,其使用率并不高。目前,世界各国能源结构的比例中核能平均占16%,发达国家略高,平均占22.2%,而我国计划到2020年核能发展到5%,因此我国的核能发展潜力很大。另外,我国以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丰富,风电技术日趋成熟,可以大力推动发展。
(二)生活方式以低碳节能为特征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这些能源的利用都要经过开采、运输、转化、终端用户使用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概只有1/4~1/5的能效最终为终端用户使用,绝大部分的能量损失在热能转换过程中。低碳社会居民的消费行为对终端能耗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要珍惜最后能被我们利用的这一小部分能源,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行为,建立低能耗、高节约的能源消费模式。目前,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建筑等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我们迈向低碳社会的开始。
二、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大学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对低碳社会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引领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重新审视自我发展模式以保证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历史阶段。大学作为传输文化、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的基地,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将低碳社会建设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基本环节当中,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4]。低碳社会背景下制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也即“五结合原则”。
(一)系统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在空间和功能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低碳社会背景下,必须从系统性的角度来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地考虑各子系统的相关作用。虽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从系统角度入手,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该较为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选择评价指标时要面面俱到,或对每一个评价指标都作相同的权重。我们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对评价指标有所区别,一定要选择那些对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敏感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指标,这样的指标能够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二)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指标评价体系而言,科学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学性也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因而,以低碳社会建设为背景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客观、规范的基础上,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不能有歧义,这也为评价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5]。另外,以科学性为基础的评价指标还需要既能真实反映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状况,又能通过现有统计资料和检索工具直接获取具体数据,计算方便直观,能够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低碳社会背景下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进步,许多旧问题会得到解决。然而,世界是运动的,在旧问题不断解决的同时,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些指标会随时间而改变,要随机对其进行监测,构建的指标体系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6]。但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有其自身逻辑,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关键指标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目的是保持其自身的特征并区别于其他指标体系,以有利于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而且也有利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延续。
(四)开放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各项指标越来越依赖于区域与外部知识、信息的交流。这一开放性的体系可以在区域外寻找更多的创新合作伙伴,通过省际、区际之间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获得信息、知识和技术等互补性资源。高校科技创新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还应坚持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要求有其独创的科技成果,要求有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其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各项指标也应尽可能地相互独立、特色鲜明,这样才有可能用尽量少的指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
(五)可比性与易得性相结合的原则
低碳社会背景下设计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评价指标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既可以同以往的工作做比较,也可以同其他高校的工作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从不同的侧面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且通过比较对指标体系不断地提出改进意见。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目的是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指导、监督和推动低碳社会的发展。因而各项评价指标应该是可得、易得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可靠。
三、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结合高校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参考多套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充分考虑低碳社会的内涵及特点,突出了低碳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参照上述原则,构建了一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社会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高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高校科技创新产出水平高校科技成果扩散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贡献率20.学术论文发表总数21.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论文数22.出版科技著作数23.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4.专利申请数25.专利授权数26.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数量27.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数量28.当年实到科技项目经费总额29.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经费30.专利售出合同数31.技术转让合同数32.科技成果转化率33.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34.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35.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3级指标系统,分别由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构成。三级指标充分考虑了以低碳社会构建为特征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其中2个一级指标包括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水平指标和高校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指标,将投入和产出作为一级指标进行评估,符合低碳社会重点考察效率的特征,因而该套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于分析和评价高校科技创新绩效和科技发展潜力,还可以为构建低碳社会提供理论引导。
除此以外,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以下3个特点:
1.可比性强。本套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只有2个,即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和高校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即只考虑入口和出口两个指标。虽然笔者也认为如能增加上科技管理能力指标,本系统将更加完整。但由于该指标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不易量化和选取,选取后将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故本指标体系并没有将这一指标纳入。本指标体系是在一个理想状态下(即各高校科技管理能力相差不大)反映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有效手段。
2.操作性强。由于本套评价体系只有2个一级指标,反映的是高校科技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评价体系相对简单。在低碳社会背景下,投入和产出两者关系如何、如何以更少的科技投入带来更大的科技产出是各高校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是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直接指标。由于只考核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两个指标并且指标易得,评价的操作性较强。
3.可信度高。在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指标一级指标下有3个二级指标,除考虑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两个基础指标外,还设计了科技可持续创新能力指标。本指标体系既考虑了现实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关注到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既符合低碳社会的要求,也提高了评价的可信度。
五、结论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一些学者已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一课题的研究要符合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还必须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征。笔者通过研究,初步提出了一套符合低碳社会要求的指标体系,目的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下一步可以进行实证研究,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1]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2]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07).
[3]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19—26.
[4]李光.论大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4):8—9.
[5]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分析[R].科技统计报告,2009.
[6]程晓民,叶正波.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3,(12):14—15.
C93
A
1007-905X(2012)06-0040-03
2012-01-10
邱楷(1972— ),男,四川富顺人,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责任编辑 姚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