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科学生汉语阅读的阻力与对策
——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

2012-10-24杨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预科汉语课外阅读

杨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新疆和田 848000)

预科学生汉语阅读的阻力与对策
——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

杨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新疆和田 848000)

本文通过对预科汉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从教学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阅读教学可行策略。

阅读教学;预科;阻力;策略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巩固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还能使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信息,丰富语言学习者的见解,使他们的语言知识更好地与社会知识相融合。在当今各种传媒、网络信息日益丰富的时代,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材料,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阅读课在语言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主要因为阅读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语法知识、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阅读效果因人而异,它既取决于读物的内容与难易程度,又取决于读者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还取决于阅读技巧和阅读的速度。

下面本文就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和田师专)的预科学生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1.调查情况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和田师专 2011级物理系、初等教育系的预科生中进行。调查时间为2011年10月至12月。被调查人数为80人。按民族分,维吾尔族学生69人,柯尔克孜族 9人,哈萨克族 2人。生源分布为喀什 34人,克州 18人,和田 10人,阿克苏 7人,库尔勒 5人,阿勒泰和伊犁各2人,哈密和吐鲁番各1人。

1.2 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调查80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为97.5%。

1.3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预科学生汉语阅读水平,汉语阅读的情感态度、阅读技能的掌握情况、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分析总结学生在汉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革汉语阅读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的结果

2.1.1 学生的汉语阅读水平参差不齐。

表一 调查对象的HSK阅读成绩

表一 HSK成绩是学生入校一个多月后取得的。通过表一,我们发现:25.6%的学生具有初级阅读水平,57.8%的学生具有中级阅读水平,三级至七级的人数呈梯形排列。对照《HSK大纲》,达到5级、6级水平的汉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只能满足一般性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学习和一定范围内的工作需要。(李少平,2010)

2.1.2 学生汉语词汇量比较少。

表二显示学生的词汇量很少。汉语水平大纲中规定的 8822个常用词中,3000个常用词汇可覆盖一般语料的86%,5000个常用词汇可覆盖语料的91%,8000个常用词汇可覆盖一般语料的 95%。根据“现代汉语词频统计”课题组提供的数据,听懂专业课必须掌握普通词汇4500-5000个,科技汉语词汇 2000-2500个,专业词汇1500-2000个。以最低词汇量计算,总共 8000个词汇(万世丰,1992)。因此,学生词汇量少,会造成阅读中断,阅读速度减慢。从长远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表二 调查对象词汇量

2.1.3 多数学生有自觉阅读的意识,但整体汉语阅读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表三 调查对象阅读情况

表四 调查对象理解能力

表三和表四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2.1.4 学生缺乏汉语阅读技巧和阅读速度的训练。

表五 调查对象汉语阅读存在问题

表五显示: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不够,预科阶段必须加强。在我校的第一次预科阅读考试中,83%的学生回答阅读短文时都是照抄阅读材料的原文,语言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较差;有 13%左右的学生试卷上有空白,其中8%是时间不够,5%是不会写。

表六 调查对象阅读后总结情况

表六显示,65%以上的学生在阅读后自觉总结方法与收获的意识不强。

表七 阅读考评最好方式

表七显示,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阅读考评的最好方式是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课堂内外的学习表现。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过程性评价方式。

2.2 原因分析

2.2.1 无课外阅读作业,学生阅读量不足。93%的学生反映,高中汉语上词语讲解和课后练习的讲评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除了预习新课,课下无课外阅读作业。由此造成除了对汉语比较感兴趣、主动阅读汉语材料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高中三年的阅读量仅仅限于三本教材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大小和词汇量的多寡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词汇,还能扩大词汇量。此外,阅读的熟练程度也取决于阅读量。阅读量大的学生,对词的再认速度是迅速而自动化的。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词的再认速度就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自然阅读效率低,理解力差。

2.2.2 课外阅读未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在座谈中,我们得知,由于没有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所以课外阅读的成绩一直没有纳入学生的总成绩中。尽管所有的汉语教师曾倡导学生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但并没有建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考查和评定的体系,由此造成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不够,阅读面窄,局限于书本。

2.2.3 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通过阅读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逐步学会自己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具备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我校预科部的汉语教师认为 65%的学生还存在指读和有声阅读(唇读、朗读)的现象,复视和停眼的次数也比较多;还有 32%的学生一遇到生词和难句,就爱查字典或依赖老师,结果造成思维中断,读速放慢,只懂部分词语和句型,很难把握全文。以上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2.2.4 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速度训练不够。阅读技能训练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有利于正确理解和快速理解的方法,训练学生具有读懂句子和理解篇章的能力。有 89%的学生反映在高中学习阶段,在课堂上教师把精力重点放在辨认词义、分析语法结构、解释难句等语言的表层结构方面,机械遵循语言理解的三个层次,即语言认识—句子理解—篇章理解,忽视语篇分析和整体理解等深层次语义联系,忽视阅读技巧的训练,造成学生阅读技巧掌握不够,阅读能力提高缓慢。

3.预科汉语阅读教学的对策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教师一致认为汉语教师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从激发学生的汉语阅读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不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因为兴趣是阅读的先导,缺乏阅读兴趣,学生自然不会主动阅读;而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了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代表就具备了阅读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虽然是第二语言,但阅读技能和阅读速度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3.1 创设情境,语言生动,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调动学生良性而持续地阅读,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1.1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情景的创设是阅读教学前的准备,旨在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顺利进行教学做必要的铺垫。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讲授课文《打错电话》(《大学汉语读写》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你打错过电话吗?”,“如果你知道打错电话了,你还会再拨打那个错误的号码吗?”,“有一个人明明知道打错了电话,可还是每个月都要拨打一次那个错误电话号码,究竟是为什么呢?”由此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3.1.2 语言生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能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深入中不断提升。如在讲解课文《微笑》(《大学汉语读写》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插播各种笑脸,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回忆和讲述生活中曾让自己最心动的微笑;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2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拓宽学生阅读面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只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供的训练素材,并不能满足学生巩固和提高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进入专业课学习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以课本为轴心,课外阅读为半径,加大阅读量,实现阅读资源的多样化,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词汇量。目前,可供学生阅读的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必要时,要专门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系列课外读物。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汉文书刊等,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阅读国内外新闻消息。但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读物要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太难,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太容易,学生又会觉得没什么收获。二是读物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使其读下去。因为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消遣性的阅读。如果课外阅读让学生感觉是一种负担,那我们的课外阅读计划就无法实现。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阅读者的知识结构包括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实践证明,掌握的语言知识并不代表阅读理解能力很强,阅读速度就很快。社会文化知识越丰富,越容易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含义,阅读的速度也就越快。

3.3 加强阅读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阅读速度

阅读技能不同于阅读策略,它是无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习者可以无意识地使用某种策略获取信息、理解文本、完成任务才称得上掌握了某种技能。就阅读技能而言,分为猜测词义、理解语句之间的关联、理解篇章结构、理解细节、推论等技能。阅读技能训练有两个目标:一是理解力的训练;二是理解速度的训练。无论是理解力的提高,还是理解速度的加快,都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训练才可能实现的。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把传授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各种训练,培养学生熟练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3.1 从阅读习惯入手,提高阅读速度。

第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默读的习惯。声读、唇读、默读三种认知方式跟阅读速度密切相关。相比而言,由于默读以文字符号直接进入大脑,内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不需要考虑语调、节奏等因素,也没有声音的干扰,加强了内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因而默读的速度最快,唇读次之,声读最慢。所以,在速读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克服声读和唇读。

(2)减少回视,改掉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绝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者是遇到生僻词或难句就会回视一遍刚才阅读过的语料,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阅读时一气呵成,采用限时阅读,减少学生遇到障碍时回视的次数、改正逐字逐句阅读的不良习惯。

(3)养成“常读不懈”、“读书必动笔墨”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符号,并指导他们根据符号,归纳要点,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重点句型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直到养成习惯。这样,既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进行快速阅读技巧的训练。

(1)划分意群,扩大阅读单位训练。克服学生逐字阅读的毛病,先要扩大阅读视幅,即扩大阅读单位训练。教师把句子按意群分成若干组,每组之间留有较大的间隔,练习视读时,要求一眼读完一组词。开始时可选一篇适合学生水平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阅读材料。练习一段时间后,把句子按意群划上斜线或竖线,起到意群间隔的作用,使学生读时一眼读一格,精神集中,减少复视的次数。

训练扩大阅读单位时,要掌握好阅读速度,不可求之过急。要求速度太快,学生读不懂;速度太慢,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求快。

(2)训练不同的速度。初级水平的阅读速度可以从 80-100字/分开始,逐渐提高至 100-120字/分;中级水平的阅读速度从100-120字/分逐渐提高至120-150字/分。依此类推、相互衔接,最后达到 180-200字/分的高级水平的阅读速度(赵金铭,2010)。根据我校预科学生阅读水平的现状,第一学期可训练初级水平的阅读速度,在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要求时,再进行中级水平的阅读速度的训练。

3.3.2 分层次、立体式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分层次训练。从语言理解的训练层次来看,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包括对字、词、句、段落、篇章等各个层次的理解,其中理解篇章是阅读的核心。虽然在进行阅读技能训练时,我们可以按照理解字、词、句、段落、篇章的程序进行单项训练,但应该认识到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的最终目的是理解篇章。所以在进行语言理解训练时,要把理解篇章能力的训练放在首位。

(1)理解词义的训练。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根据汉语构词法、相邻的词、上下文语境及学过的语言知识猜测词语的意思;跳跃过不影响理解的生僻词(非关键性词语),找到关键词语。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高理解水平的重要技巧。

(2)理解句义的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句子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是句子太长,抓不住中心意思;二是句子太难,看不明白。对于前者,可以训练学生把长句变短,只保留主谓宾等核心成分,这样意思就一目了然了。对于后者,可对学生多进行强调句式、反问句式、紧缩句、趋向补语等难句的训练,以“量变”实现“质变”。针对我校预科学生的阅读现状,前者的训练为先导,重点加强后者的训练。

(3)理解篇章的训练。理解篇章,就是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形成完整概念,忽略细节。训练时可以抓词汇链、找关联词、掌握词汇衔接手段、分析篇章结构几个方面。注意:这部分训练要在学生掌握理解字、句、段落等技巧的基础上再加大训练力度。

从阅读材料的长短来看,针对我校预科学生的阅读现状,文章的篇幅先控制在100-200字,然后再逐渐增加到 400字、600字甚至更多。阅读材料的生词量控制在 2%-5%,阅读材料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学习。从训练目标上,教师要据学生水平按学期制定好阅读训练计划,从易到难、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讲解和练习一定要紧密配合阅读活动进行,达到采用不同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目标。

第二,立体式训练。就阅读方法而言,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任务、文章性质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灵活调节阅读速度,从而更快更好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常见的快速阅读方法有整体阅读、鉴别阅读、浏览、扫读、略读、跳读、查读等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阅读形式而言,教师要积极开展个体阅读、小组团体阅读、班级限时快速阅读,交叉开展学生课余自主性阅读竞赛等多种阅读形式,采用“提问式阅读”、“讨论式阅读”、“合作式阅读”等教学策略立体式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交流。

3.4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我校预科的阅读教学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要改变学生汉语阅读不主动、阅读量不大、阅读面窄的现状,必须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进行评价的机制。首先,要把课外阅读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定时定量阅读,然后让学生自制一张阅读登记卡,上面注明阅读时间、阅读的书、文章的名称、字数统计、阅读速度等内容,每堂课前 2-3分钟由学生轮流朗读自己喜爱的小语篇,与同学分享;每两周抽查评改一次阅读卡,每月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汇报,期中、期末全面检查并打分,作为阅读课程的平时成绩。其次,教师的课堂观察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评价、阅读理解自我评价也要在学生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过程、多维度地评价。这样,评价主体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既有学生互评又有学生自评,评价结果会更客观、更真实,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更高。

多进行阅读实践,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汉语教师应该把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贯穿于严格有序的能力训练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成为阅读和学习的主人。

[1]张建新.影响预科生汉语阅读的主要原因及教学对策[J].语言与翻译,1999(4).

[2]王志胜.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阅读技能训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4).

[3]熊云茜.阅读模式与汉语阅读课教学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刘珣.大学汉语读写[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P24、49、59.

[5]李少平.新疆高校专业汉语教学个案调查分析[J].语言与翻译,2010(2),P72.

[6]万世丰.论预科汉语基本过关的实现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2(1),P49.

[7]赵金铭.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M].商务印书馆,2010(1),P109.

本文为和田师专 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76511100)成果之一

杨梅(1978-),女,湖北监利人,和田师专汉教部讲师,研究方向:双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2012-03-10

猜你喜欢

预科汉语课外阅读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跟踪导练(二)(6)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