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大运会对举办地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
——以浙江省第1 3届大运会为例

2012-10-24李海鹏方爱莲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运会举办地男女生

李海鹏,方爱莲,章 康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省级大运会对举办地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
——以浙江省第1 3届大运会为例

李海鹏,方爱莲,章 康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就第13届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对举办地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析与实证调查。具体从体育态度意识、体育情感意识、体育动机意识、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评价意识等不同维度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变化等层面进行深入解析。为今后通过举办省级大学生运动会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省级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地大学生;体育意识

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是人生中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更是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相衔接的关键环节[1]。多年来,我国一直努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从“阶段性体育教育”向“终身性体育教育”、由“应试体育教育”向“素质体育教育”转变。鉴于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态度以及行为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毕业后社会体育参与的程度以及体育促进健康的水平。迄今为止,国内围绕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已有不少研究[2~5],然而关于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报道却并不多见。可以预见,与北京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性体育赛事相比,省级大学生运动会与大学生(尤其举办地高校大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影响也更加直接[6]。因此,本文拟以浙江省第13届大学生运动会为切入点,就其对举办地高校(台州学院)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在全面了解大学生体育意识状况的同时,为今后通过省级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积极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深化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为促进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由“金牌至上”向“健康促进”目标的转变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13届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地高校(台州学院)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调查临海校区和椒江校区大学生共计500人,受试对象大多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如运动员、学生裁判员、开幕式表演者、大运会志愿者、观众等)参加或参与了本届大运会。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清华同方、方正、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结合本校图书馆馆藏体育学术期刊、体育专业书籍和官方网络报道等,获取了近十年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信息报道近百篇,并经阅读摘要、看全文进行二次精选后,借鉴其中30篇左右对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文献资料构建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步骤。

1.2.2 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从体育意识的五个维度入手,设计制订《第13届浙江省大运会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调查问卷》,并依据相关专家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后(效度98%,信度为0.87)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9份,回收率为97.8%,其中剔除无效问卷27份,剩余有效问卷462份,有效率为94.5%。问卷调查结束后于Excel表格中录入数据,对录入数据进行抽查,然后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态度意识层面的影响

图1 体育态度意识层面的影响

体育态度是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在自身生活中重要程度的判断。本届大运会举办前仅有9.09%的男生和3.16%的女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认为体育锻炼重要的男生和女生百分比也才只达到48.33%和30.04%,仍然有不少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持一定的质疑或否定态度。大运会之后,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的男生有所上升,达到16.27%和65.55%,同时在女生中百分比也有所上升达到5.53%和45.06%。与此同时,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大运会之后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否定或质疑态度均有所下降。与男生相比,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略显消极(见图1)。尽管如此,本研究结果表明本届大运会由于地域的便利,为举办地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观察和模仿大学生运动员体育行为的机会,通过观察学习进一步形成或改变体育态度,从参赛队员的运动表现及运动精神中重新审视体育对自身生活的重要程度,进而实现了体育态度在方向和强度两个方面的转化。

2.2 体育情感意识层面的影响

体育情感是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在自身生活中需要程度的反映。大运会举办前很喜欢体育活动的男女生百分比分别为13.88%和2.37%,喜欢体育活动的男女生比例为46.89%和30.04%,中立态度的男女生分别为32.06%和50.20%,不太喜欢或者根本不喜欢的男女生比例较低。大运会后男生中很喜欢和喜欢体育活动的比例上升至20.57%和55.98%,占到了男生总人数的76.55%,而女生中很喜欢和喜欢体育活动的比例也随之上升至5.14%和38.34%,占女生总数的43.48%(见图2)。这是由于无论与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相比,还是与国内国际各类体育赛事转播相比,本届大运会与举办地高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场上的运动员、教练员都是同学们平时熟悉的面孔,由于运动会这一特殊事件使得原本生活化的体育行为被无形中赋予了更多内涵,也正是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转移至对体育活动本身的情感上来,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对体育活动需要程度的增加。

图2 体育情感意识层面的影响

2.3 体育动机意识层面的影响

体育动机是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观愿望和内在驱动力。大运会前男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身健体(60.77%)、拿学分(18.18%)和其它(6.70%),而女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塑形体(47.04%)、拿学分(37.15%)和强身健体(9.09%)。大运会后男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身健体(71.29%)、磨练意志(10.05%)和拿学分(8.13%),女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塑形体(40.32%)、拿学分(32.81%)和磨练意志(8.30%)(见图3)。与大运会之前相比,大运会后男女生首选动机没有质的改变,男女生的首选动机仍然是强身健体和塑形体,拿学分依然是男女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大运会后磨练意志逐渐上升成为男女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这可能是由于大运会中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似乎于无形中对大学生的内部动机产生影响,促使其“内资奖励”得到强化。

图3 体育动机意识层面的影响

2.4 体育参与意识层面的影响

体育参与是大学生将体育动机的内在动力付诸外在实践的表现。大运会前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男女生分别为9.09%和3.16%,每周锻炼3~4次的男女生分别为22.49%和20.16%,每周锻炼2~3次的男女生分别为46.41%和40.71%,每周锻炼1次的男女生则分别为15.31%和22.53%,仅是偶尔(不能保证每周)锻炼的比例为男生6.70%和女生13.44%。大运会后每周锻炼3~4次或4次以上的男女生比例均有所增加,而每周锻炼1次或者只是偶尔锻炼的男女生比例均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见图4)。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体育态度意识以及体育情感意识的提高,加之体育动机意识的强化,大学生群体逐渐将“运动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对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完成体育活动的信念增强,因而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参与的比例有所提高。

图4 体育参与意识层面的影响

2.5 体育评价意识层面的影响

体育评价是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功能做出的直接或间接的判断,是体育价值观的一种反映。凯恩曾提出体育活动具有六个价值,即健康和健身、社会交往、感官刺激、美感体验、情绪宣泄和磨炼意志。对体育价值的认同程度侧面反映了参与主体的体育评价意识的水平。大运会前对体育价值持非常认同和认同的男生比例分别为8.13%和42.11%,女生分别为6.32%和29.25%,大运会后对体育价值持非常认同和认同的男生比例分别提高到13.40%和56.46%,女生则分别提高到13.04%和42.69%。表明大运会后男女大学生在体育评价意识维度上均有所提高,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见图5)。体育评价意识不仅是学生对体育价值功能作出判断评定,同时也是学生间接参与体育的范畴。本届大学生运动会是自浙江省大运会首次举办以来,第一届“零投诉”大运会。在“零投诉”的背后,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可和认同。大运会让体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上的45min,不再仅仅依赖于体育教师的口头教授与动作示范,更多的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色彩新奇、技能表现优异的视听感受,加深了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理解。

图5 体育评价意识层面的影响

3 结 语

本次大运会对举办地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在体育态度意识上更加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体育情感上也增进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而可喜的是本届大运会还推动了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磨练意志的动机,并进而带动了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对举办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今后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邵斯,邹国忠,邓欣博,等.转变体育意识,践行体育实践,到底谁是体育终身化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401-1403.

[2] 梁勇,哈增红,白素萍.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128-130.

[3] 林建君,谷晨,夏积仁.北京奥运后大学生体育意识及需求的调查——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28-31.

[4] 李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70-171.

[5] 张娜.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4):43-46.

[6] 邵强.体育意识新探索——论新世纪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及意义[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0,15(4):10-12.

Influence of Provincial University Games on Sports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Host University——Taking the 13th University Games of Zhejiang for Example

LI Hai-peng,FANG Ai-lian,ZHANG K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China)

The influences of the 13th University Games of Zhejiang Province on host university students’sport consciousness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Dimensionalities on attitude,emotional,motives,particip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port consciousness were further discussed in this study.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P.E culture in campu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ports education reform by holding provincial university games.

provincial university games;undergraduates;sports consciousness

G804.85

A

1004-3624(2012)04-0081-04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143)

2012-04-09

李海鹏(1982-),男,山西临汾人,讲师,博士,上海体育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大运会举办地男女生
国际奥委会推迟2030年冬奥会举办地选举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走近上合峰会举办地——青岛
涂“鲨”
大会降临,城市再升级!
学校费心防早恋
中国大学生体育群英谱
深圳大运会火炬
深圳大运会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