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
2012-10-21任炳
任炳
“送礼”,乃为表达尊敬和庆贺之意而赠送钱物的行为。其历史久远且代代相传,是人们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庆功贺寿、走亲访友的常见习俗。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送礼”不乏大量记述,《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诗句,写男女互赠礼物以表衷情。“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作为正常的礼尚往来,“送礼”有助于增进亲情、爱情、友情,是人们团结互助的连心桥、社会和谐的凝合剂。可惜,本是礼尚往来的“送礼”行为,如今在很大范围内和程度上,已经变质变味了。不正常的“送礼风”可谓越刮越盛:从部分人送,几乎变成“全国皆送”;从节假日送,发展为“全天候送”;从自愿主动、高高兴兴地送,到勉强被动、很不情愿地送;从光明正大、公开展示、敲锣打鼓地送。到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提心吊胆地送;从送喜庆物件、日常用品到送外币、金玉、文物字画等贵重物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那时同事亲友结婚,送的是热水瓶、洗脸盆、钢笔、笔记本等生活学习用品,送者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受者心安理得,欢天喜地。而今多数改送“红包”,每个时段都有通行“最底价”,送“红包”成了不少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送“红包”开支就占了收入很大比例,欲罢不能,有苦难言,自觉自愿变为不得已而为之,量力而行变为“打肿脸充胖子”。过去在知识分子聚集的学校和医院,为个人之事送礼十分少见,可现在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红包”,病人给医生送“礼金”,几乎成为常态,“礼品”已演變成名副其实的“贡品”。至于官场,以往下级给上级送礼,绝对被人耻笑,而今,一些人却把往上送礼,变成特定时期的“功课”,这类“礼品”则不折不扣地变成了“贿品”。为什么现在婚礼、祝寿、给孩子办满月百天等活动越来越多、越办越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权势人物把喜庆活动当成索贿良机,借此大捞钱物。不少大案要案中,查出巨额不明来源的财产,其中很多就是以“礼品”为名而收的贿赂。而个别“衙门”,被人称为“有‘礼敲门就开,无‘礼寸步难行”,“不送礼品,无事能成”,那就不仅是“送礼”行为彻底变质变味了,“收礼”行为更是腐败不堪了。
责任编辑:戚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