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否定的顺应论探析
2012-10-19石成成
石成成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冗余否定的顺应论探析
石成成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冗余否定相于对非冗余否定形式来讲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表达式,和非冗余否定相比冗余否定有着自己的存在优势。本文借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汉语中冗余否定句式的类型和结构分析,揭示了冗余否定句式的产生机制,即是人们为了对本身所处的各种主客观语境因素进行顺应。
冗余否定;类型;顺应
一、引言
作为语言学所研究的冗余(或羡余)现象最早是由赵元任先生在《中国话文法》中提出来的。[1]冗余否定现象在语言学界早就受到了关注,它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机:语间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以及句子层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冗余中的一种,即冗余否定。冗余否定是指含有否定成分的结构形式,其真值条件和语义内容并不具有真正的否定性质的语言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冗余否定句式更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各种理论的引入,人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这行探讨研究。吕淑湘(1995)在《疑问·否定·肯定》一文中对“好不”、“差点(没/不)”、“难免不”等句式进行了讨论,认为由于否定作用的模糊化,而造成了词语的否定形式跟肯定形式是一个意思。[2]沈家煊(1994)对“好不”这一冗余句式与其非冗余句式(肯定句式)进行了语义和语用解释。[3]戴耀晶(2000)从否定和肯定不对称的角度讨论了“(没)VP以前”句式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差异。[4]石毓智(2001)也分析过“好/好不”和“差点儿/几乎/险些”形成的冗余否定格式。[5]戴耀晶(2004)从肯定表达和否定表达的语义差异出发,具体分析了汉语祈使句中的冗余否定句式“小心别VP”这一格式在使用上受到的语义的句法条件的制约。[6]侯国金(2008)从合意性、非合意性的角度解释了“差一点+(没)V”、“小心+(别)”的语用条件。[7]
虽然大量学者通过对冗余否定现象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或著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论作只是限于对某个或某几个冗余否定句式的探究,并没有把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中的冗余否定进行了明确定义,找出了冗余否定结构与非冗余否定结构之间的差异,按照冗余否定的表达作用把冗余否定划分为四大类。并在顺应论的框架下进一步分析了冗余否定的顺应性。本文发现冗余否定的使用,实际上是人们有意识的不断选择的过程。人们使用冗余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对本身所处的各种语境因素进行顺应。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不仅有力解释了人们使用冗余否定的目的是为了顺应,而且解答了顺应的对象是什么。在对各种语境因素的顺应过程中,不仅冗余的语言形式被加以选择,其各种语用功能也得以实现。
二、顺应理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他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提出了综观说和顺应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语用学。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或语言外语的原因所驱动,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对语言做出选择。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顺应包括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意识突显四个部分。四者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成的,它们的出现受制于说话者与受话者交际的动态性。语境的动态过程是同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以及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决定的。因为一定社交关系,说话的内容、场合、方式等;这些都是构成语境的因素。而交际者应该进行合适的语言选择,以适应这些因素。同时,交际者的认知水平、信念及对话题是否感兴趣都会影响到这种选择。交际是一个有语言使用者参与的动态过程,因此,语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静态的既定集合体,而是一个随交际的需要不断被创造的变动体,是一个随交际的需要不断被创造的变动体,是一个随交际的展开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又向的或多维的,即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一方面,语言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语言形式,包括各种语音、词汇和句法形式。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对这一形式的掌握,但选择哪一种形式则是由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时的情况而定。另一方面,在交际过程中,随着信息交流的进展,听话人提取或构建一系列假设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变化的认知语境。简单地说,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关成分之间相互顺应的过程。这些语境相关的成分如图所示。
冗余否定作为语用策略是在社交世界当中应用和实施的 它受各种各样的文化约束 涉及人们的认知过程 而顺应论又是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认知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性综观的理论。因此,顺应论对于冗余否定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
三、冗余否定的定义与类型
冗余否定是指某些含有否定成分的结构形式,如“不、没、别、未”,但实际上并不表示否定的语言现象,如果不考虑语用差异,其表达式中的否定词及相关成分是可有可无的,即其真实条件和语义内容并不具有真正的否定性质。汉语的冗余否定主要体现在短语和句子层面。对于现代汉语的冗余否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本文主要从各冗余否定式的表达效果把汉语中的冗余否定分为四大类:时数不足类、条件类、反语类、结果类。而且,本文并未穷尽所有的冗余否定,我们探讨的是比较典型的短语和句子层面的冗余否定。
(一)时数不足类
时数不足类冗余否定包括以下三种结构:(没)V+以前、(不)+一会儿、差一点+(没)V。
“(没)V+以前”表达时间未及或是动作的未然。冗余否定形式“没V以前”表达的是以V为参照点,强调动作的未发生性。所以它以动作为标准向前追溯,可以表示动作未发生之前的一点或一段时间。
“(不/没)一会儿”表示时间的短暂。多数情况下,肯定形式和冗余否定形式或以互换使用,但是两者在语法功能上并不完全一致。“一会儿”表达短暂时间具有客观性,(刘长征,2006)可以用来表示客观描述;而“不一会儿”表示时间比预期的要短,带有主观性。[8]
“差一点+(没)V”结构表示已然的事情。请看下面两组例子:A
B差一点没迟到=差一点迟到 差一点没成功≠差一点成功
险些没碰着=险些碰着 险些没赢≠险些赢了
几乎没摔倒=几乎摔倒 几乎没赶上火车≠几乎赶上火车
在A组例子中,冗余否定结构“差一点/险些/几乎+没”与其否定式表达意义一致。他们都表示动作的未然。而在B组中,左列例子表示动作(成功、赢、赶上火车)的完成,右列例子表示动作的未完成。所以否定词“没”在A组中是冗余否定的标志,而B组中的否定词“没”不属于冗余否定。朱德熙(1980)以说话人企望不企望作为标准,石毓智(2001)从消积意义和积极意义的角度,侯国金(2008)从“±合意性”都对该冗余否定结构“差一点+(没)V”做过详细的论述,本文不再累述。[9]
(二)条件类
条件类冗余否定结构包括:除非+(不)V、非+V(不可)。冗余否定结构“除非+不V”表示唯一条件关系,是一种假设。冗余否定结构“非+V不可”不仅表示的是客观上的唯一条件,而且也表示了主观上的“必欲”性。
(三)反语类
反语类冗余否定结构包括:好+(不)A和(不要)+太A。
在众多的冗余否定结构中“好不+A”有着独特的特点,“好不+A”结构可以表示肯定、否定和肯否三种语义。当表示肯定意时“好不+A=好+A”,产生冗余否定。而当“好不+A”表示否定意义时候,它的否定词具有否定意味,是正常的用法。例如,当“好容易”或“好不容易”在句子中做状语的时候,“好容易”可以等于“好不容易”,这时“好不容易”属于冗余否定。而“好容易”表示“很不容易”则是反语用法语法化的结果。关于“好+(不)A”的冗余否定表达式和其非冗余的肯定式之间的差别沈家煊(1994)和方绪军(1996)作过详细论述。[10]
“不要太A”句式通常是一个否定的表示劝阻、告诫的句式。而冗余否定结构“不要太A”主要表示赞美褒扬的情感,使用的区域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吴语区。如上海话的“不要太漂亮”就等于“真漂亮”。王敏(2000)讨论了“不要太A”句式表达感叹,即做为冗余否定表达式的修辞基础。[11]
(四)结果类
结果类冗余否定结构包括:难免+(不)V和怀疑+(不)V/ S。
“难免(不)……”多是表示一种消极的不好的事情结果。“难免”后面不管接什么成分,总是一种人们不企望发生的情况,总是一些消极的情况。所以“难免+消极性成分”等于“难免+不+消极性成分”,“难免+不+消极性成分”中的“不”应当理解为是人们为了强调“难免”后面是不希望发生的消极性情况,加上“不”表示强调。而“难免+不+积极性成分”中的“不”是起否定作用。
“怀疑+(不)V/S”是对人或事件结果的主观推测。“怀疑”有两种意义。拿句子“我怀疑这篇文章是他写的”为例,当“怀疑”表示“不很相信”的意义时,句子的隐含义倾向于否定,即:“这篇文章不是他写的”;当“怀疑”表示“猜测”时,句子的隐含义倾向于肯定,即:“这篇文章是他写的”。在冗余否定结构当中,“怀疑”多倾向于表示猜测的肯定意味。于是在怀疑的宾语位置上出现了否定词,这时否定词在整个句子“猜测语气”的作用下就成为了冗余的否定。
四、冗余否定的顺应论研究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语言外部因素指的是语境相关成分,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冗余否定结构使用的实质是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顺应交际语境做出的话语选择。
(一)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语言的选择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包括他们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类,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正如其它形式的语言使用一样,冗余否定结构也是在一定的语境当中出现。冗余否定结构也是语言使用者对交际语境顺应的结果。心理世界本文具体指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观倾向、主观意愿、主观评价和主观视点。
(1)他干得很利索,一会儿就全理好了。
(2)他干得很利索,不一会儿就全理好了。
例(1)和例(2)意义上没有实质的区别,但是从说话人的主观倾向和实际表达效果看,两句的语用含义略有不同。例(1)主观倾向较弱,只是表示时间不长;例(2)主观倾向很强,不但表示时间不长,而且还主观上认为该时间比想象的要短。
“怀疑+不V”和“怀疑+不V/S”中冗余否定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说话者的主观倾向。例如:
(3)我很难怀疑他那悲戚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4)我很难怀疑他那悲戚的表情不是装出来的。
(5)二十几岁的青年人,遇到烦心事,难免有火气。
(6)二十几岁的青年人,遇到烦心事,难免没有火气。
例(3)中“怀疑”相当于“估计”,句子倾向于肯定,例(4)中“怀疑”相当于“相信”,句子倾向于否定;从“估计”到“相信”,说话人的主观倾向增强。例(5)中“难免”强调客观结果(有世俗情感)的难以避免,例(6)中“难免”强调主观愿望(没有火气)的难以实现。
(7)地上积水,我差一点摔倒。
(8)地上积水,我差一点没摔倒。
例(7)只表示“没有摔倒”,例(8)除了表示“没有摔倒”,同时还表示了说话人感到“幸好没摔倒”的主观意愿。
(9)除非大家同意,才能决定。
(10)除非大家同意,不能决定。
虽然两句基本语义相同,但例(9)强调的是正推的结论“才能决定”,例(10)强调的反推的结论“不能决定”。说例(9)时,说话者估计大家有可能会同意,心中抱有一点希望;说例(10)时,说话者估计大家不大可能同意,心中不抱什么希望。它们都是符合语言规范的表达形式,只是表达时说话人的主观视点不同而已。同理,采取哪种形式,取决于说话者的不同需要。
(二)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理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说话人除了使用语言传达各种信息之外,还需要通过使用语言来维持或改变一定的社交关系和权力关系等。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出于交际的需要,必须动态地顺应或遵守社会规约,受到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因此说话人会通过不同的语言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冗余否定就是为实现这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策略选择,是对社会规范的一种顺应。
“好不+A”中A为贬义时为冗余否定结构。因为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往往不会直刺对方的缺点,而是用委婉的方式传达出意义,我们夸奖别人“讲理”、性格“温和”,便是很少说某人“蛮横”。所以人们就用否定的形式避免说出贬义词,如“好不蛮横”不是说一个人“不蛮横”,相反是在指责这个人“蛮横”。“好不+A”冗余否定结构的大量使用正是礼貌原则的体现。
“不要太漂亮”是一种委婉间接的赞美。冗余否定结构“不要太A”正是体现了汉族人表达情感的特点:压抑和抑制感情的流露。他们极少真正袒露内心的情感,而是隐晦地表达出来。冗余否定结构“不要太A”正是体现了汉民族这一独特的文化特点。
五、结论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所承载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即语境。冗余否定结构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顺应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结果。冗余否定结构和相关肯定结构虽然基本语义一致,但是在语用上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差异,冗余否定结构的使用正是顺应了不同的交际语境的需要。
[1]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45.
[2]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J].中国语文,1985,(4):241-250.
[3]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4):262-265.
[4]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45-49.
[5]石毓智.否定与肯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234.
[6]戴耀晶.试说“冗余否定”[J].修辞学习,2004,(2):3-6.
[7]侯国金.冗余否定的语用条件——以“差一点+(没)V小心+(别)V”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70-77.
[8]刘长征.“一会儿”和“不一会儿”[J].世界汉语教学,2006,(3):46-51.
[9]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81-92.
[10]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 [J].中国语文,1994,(4):262-265.
[11]方绪军.析“好/好不+形容词”的同义现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65-68.
[12]王敏.“不要太A”句式表达感叹的修辞基础控略[J].修辞学习,2000,(2):18-19.
[1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234-258.
[14]Horn,L.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pragmatic ambiguity[J].Language,1985,61(1):1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