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
2012-10-17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内一科郑国军张菊红新乐050700
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郑国军 张菊红 (新乐0507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症见皮肤感觉异常,自发性疼痛呈针刺样,双下肢麻木,末端袜套感,走路不稳,似脚踏棉花或活动受限,由于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DPN在临床上以肝肾阴亏,痰瘀阻络为常见。笔者自拟止消通脉宁治疗本病60例,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糖尿病学》,并有以下表现者:(1)皮肤感觉异常,自发性疼痛呈针刺样,双下肢麻木,末端袜套感;(2)走路不稳,似脚踏棉花或活动受限;(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感觉减退;(4)肌电检查:显示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诱发电位 (SEP)波幅及潜伏期改变;Rydel-Seiffer分级音叉测量阳性 (测量值≤5 m/s)。[1]
1.1.2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属肝肾阴亏,痰瘀阻络型。
1.1.3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
1.1.4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排除有重要脏器疾病,糖尿病妊娠。
1.2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选自糖尿病门诊和住院患者一共120例。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所有治疗均具有同一性。将患者通过 (NDST)统计软件获得随机数字表,按1∶1比例随机分成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 (52±10)岁,病程 (84±8)月。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 (50±9)岁,病程 (76±6)月。两组临床资料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P >0.05)。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饮食治疗基础上,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6~7.8 mmol/L,饭后2 h血糖控制至6.1~9.7 mmol/L。治疗组在原用药基础上加服止消通脉宁 (水煎剂):橘络10 g,半夏6 g,丹参、川芎、鬼箭羽各15 g,全蝎5 g,大蜈蚣2条,生黄芪30 g,木瓜10 g,川断15 g,山茱萸10 g。应用东华牌全自动煎药机,每剂煎两袋,每袋130 mL,真空包装,分早晚两次温服,煎煮方法、火候及煎煮时间具有同一性,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在原用药的基础上,加服弥可保 (卫材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规格:每片500 μg)500 μg,日3次,连用8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1~4级,即无症状、轻度 (症状轻微)、中度 (可以忍受)、重度 (影响睡眠)。(2)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观察晨起空腹、餐后2 h血糖 (隔日测);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糖尿病专用分析仪 (DCA2000+)及试剂盒。(3)肌电图:采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生产的Reporter型肌电图探测仪,查腓总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检测时间: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1~4级,即无症状、轻度 (症状轻微)、中度 (可以忍受)、重度 (影响睡眠)。治疗后症状减轻一级以内为轻度改善(有效);二级以上为明显改善 (显效)。
a、完全缓解:自觉症状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b、显效:症状明显好转,症状总积分减少≥70%,神经传导速度提高≥10%。c、有效:症状好转,症状总积分减少≥30%,神经传导速度积分≥5%。d、无效:症状无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60例,完全缓解5例(8.33%),显效29例 (48.33%),有效22例 (36.67%),无效4例 (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60例,显效12例 (20.00%),有效19例 (31.67%),无效29例(48.33%),总有效率51.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2.2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25.63±1.37 11.13±2.03*△对照组 60 25.71±1.49 16.13±2.39*
2.3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 (2 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PG、2 hPG、HbA1C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PG、2 hPG、HbA1C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FPG(mmol/L)2 hPG(mmol/L)HbA1C(%)治疗组 60 治疗前 9.28±2.12 12.11±2.35 8.22±0.35治疗后 6.98±2.20* 7.78±2.16*6.52±0.24*对照组 60 治疗前 9.26±2.13 12.27±2.24 8.33±0.41治疗后 7.11±2.26* 8.22±2.36* 7.10±0.32*
2.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虽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n=60,m/s,(±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n=60,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1
正中神经 腓神经 胫神经治疗组 治疗前 43.55±3.76 38.78±1.91 37.99±1.87 36.98±2.3组别 时间 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正中神经 腓神经 胫神经3 31.92±1.61 30.47±2.10治疗后 56.75±1.94*△ 45.61±1.95*△ 42.75±1.93*△ 45.45±1.83*△ 40.47±2.23*△ 36.13±3.14*△对照组 治疗前 43.88±2.39 37.77±1.82 39.89±1.36 36.49±2.63 26.88±1.50 29.48±2.08治疗后 44.20±2.35 39.87±1.73 40.29±1.59 38.21±2.54 28.50±1.61 31.64±2.44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由于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但目前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代谢和生化异常,血管病变以及维生素缺乏等。[2]持久的高血糖可引起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使大量的分子糖被还原为山梨醇,后者进而再氧化为果糖。由于神经组织中无果糖激酶,不能分解果糖,而且山梨醇通过细胞膜的通透性很差,所以使山梨醇与果糖在神经细胞内大量堆积,影响蛋白激酶C、Na+、K+、ATP酶的活性,使细胞膜去极化受阻,神经组织内渗透压增高,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导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引起神经组织一系列结构与功能改变,[1]周围神经的营养发生障碍,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索变形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症状是手套、短袜样感觉阻碍,伴有疼痛、麻木,发凉、无力等。近年临床报道应用甲钴胺治疗可获一定疗效。[3]
中医学认为,DPN属痹证、血痹范畴。多由消渴日久,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蒸化、输布和排泄,导致痰凝气滞血瘀。笔者从中医角度采用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主治其标,辅以益气补肾、强本清源治其本。其主要病机是肝肾阴亏,气阴两虚,风痰入络,经脉痹阻。消渴病素体肝肾阴亏,阴虚燥热,灼津成痰,灼血成瘀,阴损及气,气虚血行无力而致瘀,精微不运也成痰,阴虚脉道艰涩,从而导致痰瘀阻络。因此,本病治法以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主治其标,辅以益气补肾,强本清源治其本。自拟止消通脉宁,方中橘络具有化痰通络,行气活血功效,为主药;半夏燥湿消痰,以助橘络祛痰之力;丹参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鬼箭羽活血散结,诸药合用养血活血逐瘀而无破血之弊。蜈蚣、全蝎搜络通行周身,黄芪益气,木瓜、川断、山茱萸滋补肝肾,舒筋活络,使补而不滞。全方共凑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益气补肾,标本兼治之效。有研究表明,久病入络而致脉络瘀滞时,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增高,主张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原则。[4]丹参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红细胞及坐骨神经山梨醇含量,[5]黄芪能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等作用。[6]因而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上有良好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止消通脉宁安全可靠。经过60例病人服用观察,无不良反应出现,未出现肝肾损害。
[1]任婷婷,郭晓蕙.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5):357-359
[2]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3-335
[3]张红艳.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5,5(18):1 919-1 920
[4]张效科,王国芝,马松涛.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19-22
[5]杨桂珍,黄科军,吴莉,等.复方丹参片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和红细胞山梨醇浓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33-34
[6]封卫毅,侯家玉,陈伟,等.周络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功能、醛糖还原酶活性及抗自由基能力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