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治疗痤疮的相关问题探讨

2012-04-09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佘延芬唐山063000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痈疽刺络灵枢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杨 健 佘延芬 (唐山063000)

虽然火针可以治疗皮肤病,但《针灸聚英》提出火针“面上忌之”,所以至今采用火针治疗面部疾患的报道较少,笔者在临床运用火针治疗面部痤疮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追溯火针的文献及分析面部的组织结构,笔者认为面部痤疮可火针治疗,现就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 火针治疗病症的发展概况

1.1 最早火针用于治疗寒证、痹症 火针最早见于《内经》,当时被称为燔针、焠刺,《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日焠刺。” 《灵枢·筋经》亦云:“治在燔针劫刺也。”火针针具的针具为九针中的大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日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适应病症主要为寒证、痹证如《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药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 《灵枢·经筋》中云:“焠刺者,刺寒急也。”《素问·调经论篇》曰:“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焯针药熨。”《伤寒论》记载用火针治疗伤寒表证,“烧针令其汗”。《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同时,也提出火针治病必须考虑体制因素,其云:“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1.2 从晋代火针用于治疗痈、疖等皮肤病 晋代陈延之所著之《小品方》,则最早提出了“火针”的名称。指出痈疖可以用火针治疗。如“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气凝涩不行,壅结则为痈疽也,不言热之所作。其成痈久,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烂为脓也。根据经诊候之,由人体中有热,被寒冷搏之,血脉凝涩不行,热气拥结则为痈疽也。是以治痈疽方有灸法者,治其始。其始,中寒未成热之时也。其用冷薄贴者,治其热已成,以消热使不成脓也。今人多不悟,其始不用温治及灸法也。治痈及疖始结肿赤热方,脓浅易为火针;治始发诸痈疽发背及乳痈,熟用火针、膏散,如治痈法”。唐·孙思邈也将“火针”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痈疽、瘰疬痰核和出血等疾患,如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痈肿,凡用药贴,法皆当疮头处开孔,令泻热气。亦当头以火针针入四分即瘥”。此外,孙思邈对“火针”的禁忌穴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规定腹部的“巨阙,太仓,上、下管等及诸小弱者,勿用火针”。《外科正宗》、 《外科启玄》提出:“痈疽,火针之用最宜得法,取效陡然。”但在《针灸聚英》中有“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到,古人采用火针从治疗寒证、痹症发展为治疗瘰疬痰核、痈疽、疮疖等皮肤病症,对火针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均有详细介绍,并提出“面部忌之”。那么长在面部的痤疮可否采用火针治疗呢?

2 采用火针治疗痤疮的相关问题分析

2.1 痤疮与痈、疖的有类似的发病机理 (1)痈系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层感染。好发于颈、背、臀和大腿等处。皮损初起为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迅速向四周及皮肤深部蔓延,继而化脓、中心软化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头即脓栓,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带有脓性基底的深在性溃疡如蜂窝状。(2)疖是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皮损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底浸润明显,以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坚硬结节,伴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后有脓血和坏死组织排出,以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3)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疾患,主要发生于颜面及胸背等处,表现为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疱或结节、囊肿等。[1]

以上3类病症均为毛囊皮脂腺的炎症,中医的病因病机均为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热毒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所致,所以笔者认为痤疮可以采用火针治疗。但要解决“面上忌之”的问题。

2.2 治疗时如何对待火针“面上忌之” 面部存在三角区危险地带,这个三角区域由鼻根部与两侧嘴角连线构成。头面部有6条可以通向颅内的静脉,它们互有分支,相互沟通,形成一张致密的血管网。这个区域的血管丰富,养分供应充足,废物、毒素清运比较及时,所以面部皮肤最为敏感、活跃,全身的问题也容易在这里集中体现。面部静脉是唯一一条没有静脉瓣的静脉,由于面部静脉的特殊结构,血液除了会正常向下流动到颈部静脉,还会向上流到颅内。位于上、下唇、鼻部的疖,因其位于颜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可骤然恶化,局部红、肿、痛范围增大,伴发蜂窝组织炎或演变成痈,甚至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这提示我们治疗时针刺的深度及预防感染是关键。

3 火针治疗痤疮的适宜类型及注意事项

痤疮病症中炎性丘疹,继发脓疱或结节、囊肿适合采用火针治疗。如囊肿样痤疮症状:面颊、前额、两颧骨、眉宇间、鼻端、皮肤油多,皮周围色红紫暗,蚕豆大结节重叠,熟透时可破溃出脓,或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较轻者硬结如绿豆大、米粒大,继发感染时底盘硬疼,皮肤呈黑紫色。

为防止感染,在治疗前进行严密消毒。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针灸大成·火针》曰:“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千金要方·用针略例》曰:“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则与人有损也。”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针灸聚英》强调“须有屠儿心、刽子手,方可行针;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假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切忌太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痤疮的囊肿、丘疹及结节的厚度把握针刺深度,对于结节,以破皮即止;囊肿者,以刺破囊壁有落空感为度。忌过深过浅,要求一次到位。一般针刺1~3分深,不按压针孔。在针刺后3天内避免洗浴,以防感染。治疗的次数及部位在《内经》中已经确定,如《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火针与耳穴刺络和贴压疗法结合运用效果更佳。[1-2]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26岁,学生。面部座疮已有十余年,口服及外涂药物效果均不显著。患者初诊时见脓疱和结节样痤疮遍布面颊及前额部,面颊部脓疱和结节痤疮融合成片,面部出油较多,吃油炸、辛辣食物以及经前加重。舌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痤疮,中医辨证为胃肠湿热兼痰凝血瘀型。治疗采用火针结合耳穴刺络和贴压。火针在脓疱和结节样痤疮局部进行,局部消毒,烧针后刺入1~3分深,不按压针孔,每周1次。耳穴刺络选取耳尖、耳背静脉、面颊部;贴压神门、脾、胃、肺、内分泌、卵巢、肾上腺,1周2次,1个月后改为1周1次。连续治疗3个月后痤疮基本消失。该患者辨证属于胃肠湿热兼痰凝血瘀型,《本草从新·卷十五火土部·火针》提出火针的功效为“通”。治疗中针对局部脓包和结节采用火针可通泻热邪、散结化瘀;刺络耳尖、耳背静脉以及面颊部清泻热邪、消肿止痛;贴压脾、胃可健脾胃化痰利湿;根据肺主皮毛,选用肺;神门镇静止痛;卵巢、内分泌调节激素分泌水平;肾上腺加强肌体抗炎消肿能力。以上火针、耳穴刺络以及贴压相结合,标本兼治,痤疮得以痊愈。

[1]杨晓丽,付龚,李琳.拔罐放血疗法联合解毒丸治疗痤疮468例临床观察 [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1):32

[2]佘延芬,孙立虹,杨继军.刺血疗法治疗痤疮3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3):37-38

猜你喜欢

痈疽刺络灵枢
“刺络放血补虚”渊源及机理考
痈疽源流考*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痈疽神秘灸经》与《洞天奥旨》学术思想比较探析❋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概况
中医外科痈疽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