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2-09-11河北医科大学基础课部王雪敏路晓延张小皎石家庄050091
河北医科大学基础课部 王雪敏 路晓延 董 旭 张小皎 (石家庄050091)
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河北医科大学基础课部 王雪敏 路晓延 董 旭 张小皎 (石家庄050091)
中医英语;教学模式;课程模块;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医药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治疗一些西医尚无良策的重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21世纪将是中医药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1]同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在日益加快,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除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掌握较完善的中医专业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以适应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求。
由于中医和西医的起源、基于的哲学基础完全不同,把中医学科以英语形式推向世界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虽然很多中医药院校大力支持中医国际化,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突出表现在外语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培养的人才外语水平不高,尤其对外交流合作方面,滞后性显而易见。[2]因此,高等中医院校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中医英语教学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我校是具有中医药专业的院校,为了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应对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我们对中医教学模块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便为培养出既精通中医药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开辟新路,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医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发展。
1 研究目标
1.1 强化外语教学以提高学生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
1.2 构建系统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
1.3 以英语为媒介,医学为内容,学习中医药特殊的表达方法,了解中医和西医在英语表达上的差异,让学生在对外交流中准确地理解并传播中医文化,使中医与国际接轨。
1.4 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学术交流和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
2 研究问题
2.1 假设强化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技能 (听、说、读、写、译)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2 假设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使他们更能适应国际间的学术和技术交流。
2.3 假设开设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阅读和医学英语翻译课程以及进行中医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中医复合型人才。
3 研究内容
3.1 英语技能课程模块 讲授中级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强化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整体的语言应用能力。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英语语言技能综合训练,将学生得体的口头表达能力、地道的英语写作能力以及流畅的汉、英对译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养。[3]
3.2 英语知识课程模块 讲授西方文化、英美文学、现代科学知识,旨在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他们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3]童氏[4]认为:在跨文化交往中,纯粹语言上的失误是很容易得到谅解的,交流也不会因此而打断,但语用或者说文化上的误解常常是产生矛盾甚至交际失败的根源。
3.3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 开设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翻译以及双语中医基础概论、西医基础概论等课程。教授相关学科领域的英语,重心还是学习英语语言,而不是专业知识。[5]教学内容是把中医和西医医学专业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和西医医学领域的语言特征,其核心还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让学生学会在中医以及医学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其性质仍然属于语言类课程。[1]
4 研究过程和步骤
4.1 研究对象 从我校中医学院和中西结合学院2008级本科学生中选出30名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9名(因为男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的学生远少于女生),女生21名。共有4位教师分别担任(1)综合英语听、说和医学英语阅读课程;(2)写作、医学英语翻译课程;(3)西方文化、英美文学、现代科学知识课程;(4)双语中医基础概论、西医基础概论课程。
4.2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两套雅思测试真题,两篇中医英语文章,测试英译汉能力和两篇中医汉语文章,测试汉译英能力。
4.3 研究过程
4.3.1 研究步骤:实验以《中级英语综合教程》、《中医基础理论 (英文版)》、 《西医基础概论 (英文版)》和《中西医翻译》等课本为教学载体。本实验分别进行了前、后两次英语综合能力 (听、说、读、写)和翻译测试,以分析实验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差异性。
两次测验方式均为:采用英语雅思测试真题和从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英语》上选的四篇英、汉文章测试。口语测试由两位老师进行评分,学生成绩取两位教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值。写作和翻译测试评分也采用同样的方式,以力求评分的客观性。雅思成绩最低分0分,最高分9分。翻译成绩最低分0分,最高分100分。把前测试和后测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来验证本实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3.2 研究时间安排:实验期限为1年,两学期,1学期教学11周。综合英语听、说和中医阅读课程每周3学时,双语中医基础概论、西医基础概论课程每周3学时,写作课程每周3学时,医学英语翻译课程每周3学时,西方文化、英美文学、现代科学知识课程每周3学时,平均每门授课各33学时,1年各课程授课共计66学时。
5 研究结果和分析
通过1年的教学尝试,我们对学生的前测试平均成绩和后测试平均成绩做了比较 (见表1),学生的后测平均试成绩远高于前测试平均成绩,说明在中医涉外人才培养中采纳英语技能课程模块、跨文化知识课程模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教学是可行的。
表1 前测试和后测试学生平均成绩比较
从表2看,最后学生对英语技能课程模块、跨文化知识课程模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模块的反馈信息分析,59%的学生认为强化英语综合技能培训,对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有很大提高。73%的学生认为跨文化知识课程模块有助于他们英语交际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开设的课程大大增加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66%的学生人为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对医学英语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使用英文版教材和进行双语教学,使他们的医学读、写和译的水平提高很快。
表2 学生反馈信息分比率 (%)
6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⑴本研究通过为期1年的实践验证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⑵对学生强化训练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即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⑶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使他们更能适应国际间的学术和技术交流。⑷开设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阅读和医学英语翻译等课程以及采用医学英文版教材授课,并在教学中用双语教学增强了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医文化的信心,有助于培养中医外语人才。
7 课题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虽然本研究通过实践验证了中医外语人才培养知识模块研究的实效性,然而由于时间、人员有限,这一研究仅仅是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的验证。相对于整个中医药学生群体 (包括中医、针灸、中西结合、护理和中药)来说,数量较少,且仅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的部分专业学生,代表性不够广泛,尚有待扩大范围进一步深化检验。同时,这项研究也尚未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此外,本研究没有针对中医翻译存在问题,特别是汉译英翻译问题进行专门的实验检测,对中医外语人才培养模块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再者,此次研究的工具只限于两套测试题和四篇英汉和汉英翻译测试,测试类型单一。而且,采用的研究的方法也不够广泛。因此,在本研究成果基础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设计和研究比较完善的检验方式。
未来我们可以从下列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⑴通过更多地实践,进一步验证中医外语人才培养知识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的实效性。⑵进一步研究中医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教学方法。⑶对如何提高外语人才的交际能力进行深入探讨研究。⑷扩大研究范围,使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只限于中医药院校,探索出全方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8 结束语
笔者在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但这方面的研究在我校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不断探索、研究。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外语教学的支撑,而外语教学要关注中国外语教学的特点,敢于直面现实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唯上”主义,敢于突破教条主义,敢于突破现有的教学体制所造成的诸多限制,勇于实践[5]。开创中医药国际化的未来,需要越来多的中医药专业复合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有决心和有责任心的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
[1] 周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中医药外向型人才的培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2(4):25-27
[2] 胡玲,沈晓明,王茎.针推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J].中医教育,2003,7(4):4-6
[3] 张立坤,田永营,王雪敏.对中医药院校培养学生学习及应用英语能力的探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1(2):45-46
[4] 童兴红.中医药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2005,5(3):27-28
[5] 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 [J].外语界,2008,1:76-80
[6]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0-11
(2012-03-02 收稿)
H319.3
A
1007-5615(2012)02-0048-02
*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项目:No HB11Y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