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思考

2012-10-16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病患道德

邓 周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加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思考

邓 周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护理道德教育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对学生施加一系列道德影响的活动,使其能够遵循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笔者设计护理道德教育研究学生用、医护人员用及患者用三套问卷及学生访谈提纲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3个年级8个班的学生及安徽省四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患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统计分析调查、访谈结果表明:目前护理道德教育的现状表现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不完善;医院对高职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病患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护理道德水平,笔者同时提出提加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的三个对策:优化护理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护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实现多方位护理道德教育,该对策将为加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对策思考

医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及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护理道德即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护理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调整护理人员与病人、医生、其他人员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1].而护理道德教育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对学生施加一系列道德影响的活动,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其能够遵循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加速从获得护理道德知识向形成护理道德行为的转化,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

1 加强护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医疗纠纷和护理伦理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护患关系的危机已经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现代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及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患关系已从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人本模式转变.作为调整护患关系行为规范的护理道德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2].高职医科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护理道德和医疗技能兼备的合格护理人员的重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开展护理道德教育,通过系统性的理论灌输和渗透性的思想引导,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她们奠定良好的护理道德基础,是改良护患关系乃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2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录用护理人员的条件是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技能、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稳定、健康的心态,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4].高职医学院校作为护理工作者的摇篮,肩负着向医院输送高层次护理人才、提高护理工作者医疗水平的重任,在培养其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在护理道德方面进行教育.“行医德为本”,让全体护理工作者在进入医院之前就接受全面、系统、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护理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自觉性,做到尊重、爱护、关心病人,严肃、认真、亲切、周到地为病人服务的综合素质,就从根本上提升了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3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产生了以个体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围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5],医院作为直接服务、面对百姓的窗口,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又是体现以人为本政策的重要途径,护士作为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其护理对象也从单纯为病人服务发展到社会人群的健康保证服务,这种整体护理是道德化的护理,如果没有良好的护理道德,就不可能担负起为病人身心健康服务的职责[6-7].而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大学生为护理教育的对象,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和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有利于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的普遍提升.

因此,以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大学培养期内建立丰富多彩而又行之有效的护理道德教育模式,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2 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本文旨在开展三年制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探索研究.护理专业大叙述由于其特有的专业特征和教学安排(大一、大二在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大三在医院中完成临床实习),笔者于2011年4月至12月,针对医患关系及公众及医护人员和相关学校及医院对于医德概念的不同认识,设计护理专业道德教育研究问卷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3个年级8个班的学生,其中包含在校学生、实习生和即将上岗的学生以及安徽省四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患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学生用、医护人员用及患者用问卷各100份,收回297份,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为291份,有效率为97%.同时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准确,笔者于2010年4-7月,设计访谈提纲,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3个年级8个班的5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总结目前护理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如下:

3.1 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不完善(源于学生问卷)

3.1.1 高职医科院校护理专业大学生护理道意识有待增强

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高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随之而来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的越发体现出“个人主义”和“实用性”,这有碍于其护理道德的提升.在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对于“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有关医德缺失的现象或是新闻,你认为会影响你今后的职业道德吗?9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但是仍然有10%的学生“否”,而对于“你知道如何提升自身的护理道德吗?”95%的学生选择“否”;而在学生访谈中关于“请你列举出能体现护理道德的行为”,75%以上的被访者不能详细回答,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媒介了解和学习关于护理道德缺失的事物及对就业的损害,但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护理道德水平却不甚了解.这也放映出逐年递增的毕业大军和庞大的就业压力,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视人文科学,重医疗技能、轻医德修养问题.

3.1.2 高职医学院校护理道德教育的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许多专职院校不断盲目扩大招生比例,造成学校硬件及软件基础薄弱,和剧增的学生人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部分专职院校盲目的追求就业率轻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题为“学校在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会注重护理道德吗?”的问卷调查中有23%的学生回答“是”,15%的学生选“否”,50%的学生选择“偶尔”.这说明目前高职医学院校普遍忽视护理道德的建设.

3.1.3 高职医学院校护理道德教育的课程有待完善

在题为“授课教师在授课时会偏重于护理道德教育吗?”中,选择“是”的学生占64%,选择“否”的学生占36%,可见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授课教学规划中,以下是对学校针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护理道德课程的安排表:

表1 护理道德课程安排表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在高校课程的安排比例中关于护理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比例较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守则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3.2 医院对高职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源于医务人员问卷)

问卷调查中“医院是否在护士人员的招聘过程中考虑其是否具备护理道德”选择“是”的占99%、选择“否”只占1%、“医院是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道德的考察?”,选择“是”的占70%、选择“偶尔”占20%、有10%的护士选择“没有注意过”.作为工作在医疗卫生行业第一线的护士,除了要配合医生的工作同时还是联系医生和病患的纽带;除了要有全面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善解人意,明白病痛中病患的痛苦,耐心、细心的照顾病患.因此,医院对护理人员提出的基本准则就是要有护理道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护理道德才能更好更准确的找到病患的难处,尽快的帮助病患并满足病人的需要,具备良好的护理道德不仅是对护士的职业要求,更是保证医院医疗水平和体现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而在对医院医护人员问卷调查中,“你认为目前医学院校对护理系大学生护理道德教育是否充分”选择“是”的只占1%、选择“否”只占99%,因此,医院对高职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3.3 病患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护理道德水平(源于病患问卷)

3.3.1 护士的护理道德有助于患者的身心恢复

问卷调查中“你是否认为护士的服务质量能有助于患者的恢复”选择“是”的占99%、选择“否”只占1%;“护士的护理道德缺失是否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选择“是”的占99%、选择“否”占1%.根据人的需要基本理论将病患在患病期间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刺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疾病面前通常会暴露出原始的恐惧,对身边照顾自己的护士自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感,通常护士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对于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很脆弱的病患来看都是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如果是积极向上的通常会给病患带来一种勇敢面对疾病的勇气,但是如果是消极的暗示,将会直接被病人扩大化并摧毁病人的信念,必将会影响到病人的病情.在就诊过程中护士是医生医嘱的实践者,在面对病人时具备良好的护理道德,有助于帮助护士按照需要的层次对病人进行评估,辨别病人哪些需要未得到满足,使护士对病人的言行有较好的领悟和理解,有利于护士预测不同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实施,以满足病人的需要.

3.3.2 护士的护理道德水平是患者择院的重要标准

问卷调查中“你择院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个医院的哪个条件”选择“医疗水平”的占44%、选择“医院的服务质量”占39%、选择“先进的仪器及技术”占10%选择“其他”占7%.在信息和通讯极为发达的多元化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了解每家医院的信息,评价的条件一方面是医院的医疗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医院的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医院在提高自身医疗技术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护理人员护理道德的培养.

4 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思考

根据以上对于学校、医院医护人员及病患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统计结果,笔者提出加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的三个对策:

4.1 优化护理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

专科阶段的护理专业安排通常为两年在校知识技能培训,一年医院实习期.按照传统教学安排,教育学生以专业课为基础,认真把握每一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相关课程.同时应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年级及心理变化的不同阶段制定有利于加强学生护理道德的医学人文课程.

第一学年是学生入校初期,学生由于没有对自身专业形成足够的认识,同时由于大一所学基本上是医学基础课程,此时的学生会对护理专业产生好奇心还有陌生感.此时学校应在教学安排上可以开设基础医学人文课程.第二学年由于学校已经开设了大量的护理专业课程,很多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大致的认识,此时学校应该在学生接受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开设护理专业人文课程.第三学年,学生已经全部上岗,此时学生会在实际护理实习岗位上对所掌握的知识一一实践,当他们在面对有关职业价值取舍时,会更具已经形成的职业道德做出正确的判断.具体课程安排如下图:

表2 护理专业第一学年基础医学人文课程安排

表3 护理专业第二学年护理学人文课程安排

4.2 改革护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

在调查问卷“学校护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什么?”结果显示,接受单纯讲授的学生占81%,试验教学法的占10%;“你认为学校护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否单一”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占90%.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学校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拓展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探索及应用将有助于提升护理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主要由以下三种类型开展:

第一、互动型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就是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行为等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意见沟通或是辩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PDG”(即问题一讨论一引导教学法)和“CDG”(即案例一讨论一引导教学法)教学就是两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第二、实践型教学方式.由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最终的工作模式是一对一、人对人的无缝服务,因此尽早的模拟现实的就业环境,以达到课堂知识和就业环境更好的结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第三、自主型教学方式.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书本的知识进行自学研究,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和老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此时老师仅仅是被提问者.班级可以在学校规定的学时内,老师针对某几个重点、难点章节,制定几个课题,在规定的学时内,将学生按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随即组成课题兴趣小组,通过课上的探讨,课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每位同学将在学期结束前上交一份课题小结,并将成绩汇总至最终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4.3 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实现多方位护理道德教育

在调查问卷“学校如何提升护理教育的效果?”结果显示,选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占72%.每一个有人类组成的团体,都应该有其自身的文化归属,作为以培养护理人才为主的高职医学院校,护理道德教育应该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并使之内化为学校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硬件教育方面,要在学校的教学楼、教室、图书馆和宿舍、食堂等同学们经常活动的场所对护理道德进行有效宣传.网络是宣传教育的有利途径,校园网的建设和完善是宣传护理道德的重要手段.在软件教育方面,学校应注重对教师与辅导员的培养,使之成为宣传校园文化及护理道德的宣传者和指路人.辅导员要定期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们围绕护理道德进行讨论,加深师生对于护理道德的体会.通过道德宣誓、学术讲座、科学实验、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一系列护理道德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树立高尚的护理道德典范,定期邀请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及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来学校做主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认同,从而同化、内化,最终达到提升其护理道德的目的.

〔1〕张涛,唐宁.护理伦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杨运秀.从护理学发展谈现代护理道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5,5(20):76-77.

〔3〕丁萍.加强护理道德教育提高素质教育效果[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3):69-70.

〔4〕鲁梨英,宋君华.加强护生护理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9.57.

〔5〕Skold M.Poverty and health:who lives,who dies,who cares?[A].In:WHO Macroeconomics:Health and Development Series[M].Geneva:WHO.1998,28.

〔6〕丘祥兴,王明旭.医学伦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7〕王益锵.护理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6,165.

G641

A

1673-260X(2012)04-0252-03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病患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