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机一节点条件下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2-10-13李家兵
李家兵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安徽 六安 237158)
人手一机一节点条件下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李家兵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安徽 六安 237158)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手一机一节点条件下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充分利用人手一机一节点学习条件,精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梳理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项目、任务、案例等,研磨教学资源,实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
人手一机一节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过程监控
1 人手一机一节点发展历程
创建期:2001年学院合并成立时,新建一个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整合两个计算机机房,供全校208位学生实习,教学条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发展期: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2005年学院成立了八大实训中心,计算机机房属于电子信息实训中心,那时已购买了800台新机器,建立12个新机房,整合升级200台机器3个机房,供全校7006位学生实习.
壮大期:2009年学院顺利通过高职高专合格评估验收,2010年学院通过示范院校建设验收工作.今年招生3402人,在校生的规模已发展到一万名.基本实现了学院在校生的预定计划.
我院发展正处于一个从增加数量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转变期.学院党委明确办学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
在新形势下计算机类教学面临的新问题,“会用计算机”已成为必需技能,“用好计算机”才是提高专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在计算机类专业群教学中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呢?结合前教育部长周济和副部长吴启迪讲话:“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学们从课堂上学到的各种知识,总是会忘记的,只有自己动手学会把一件事情做好,学会怎样去做事情,才会终生难忘.”的精神,我院对计算机类专业群的教学要求是:保证上机时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用好计算机”的基础.途径:强化实践训练,有利专业岗位核心[1]能力培养.在此情况下,学院领导提出了人手一机一节点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
2 硬件建设
整合过去公共机房的机器,改造成为人手一机一节点教室,提供给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专业4个班,213位学生使用;改造以前实验室为人手一机一节点教室,购买220台个人电脑,供系统维护、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4个班,216位学生使用,确保第三、四、五学期的学生能拥有人手一机;购买了4台服务器,存放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源,每位学生的实习材料和学生个人实习成果,通过设置个人账号和分配个人磁盘配额等资源,形成一节点.
3 软件建设
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3+3”课程模块教学分配情况:
“3+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前“3”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主体模块,分别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三个模块.体系中的后“3”构成了课程体系的辅助模块,分别由“素质拓展课程”、“职业证书达标课程”和“就业方向课程”三个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3+3”课程体系
我院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3+3”课程模块已办出自己的特色,但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条件的变化,特别是人手一机一节点办学条件的提出,在“3+3”课程模块总体架构下,必需对课程门数设置,专业教学学时,课程教学学时,课程教学环节安排等做出必要的修订.在人手一机一节点的办学条件下,计算机类专业群主要依据两种教学形式:即基于课程的学习形式(在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或室外)和基于项目导向型、案例分析型、任务驱动型的学习形式[2](人手一机一节点教室).
基于课程学习方法的教学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和部分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两学期,开始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学院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基于项目、案例、任务驱动学习的教学主要包括,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执业证书达标课程和就业方向课程,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学期.实施人手一机一节点,校企“双向定课”,将工程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实施项目型、案例型、任务驱动型[3]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让学生增加上机时间、提高实验内容的完成度、更多的接触综合型实验,总体上会更加熟练的掌握实践知识;第六学期:企业毕业设计,强化企业工程实习过程,如下图2所示.但是上面两种教学形式并不是绝对的,如《课程网络技术》属于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的项目或任务多数要到网络实验室进行实践训练.各模块中的课程安排在哪个学期也是动态变化的.
图2 课程模块学期分布及教学形式
4 人手一机一节点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手一机一节点,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学期,在这期间计算机类专业授课的课程基本上都要依赖于计算机,因此在这期间上课的课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验证性课程,如《服务器架构》、《Linux操作系统》等,在任务引领下,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基本验证性和综合设计性,如C或C++等语言类的课程,要求授课教师精心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在任务引领下,进行组织教学;对于一般的系统开发性类的课程,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将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VB,SQL等.
(3)基于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课程,如《网络技术》、《网页设计》等课程采用大项目小任务实施方案,初步培养学生建立工程应用概念,教学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
(4)基于剖析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磁盘分区、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系统备份与恢复等,可以使用虚拟机的方式来进行模拟性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课程采用设计性任务进行教学.
5 人手一机一节点教学资源建设[4]与实施
在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基础上,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教学资源建设既能提高教师个人教学业务能力,又能方便学生学习,使学生能随时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5.1 教学网站建设
在课堂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基础上,建立教学网站,使学生可以在课下对上课内容进行自我训练、自我完善.建成的网站满足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等原则,并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5.2 其他教学资源建设
除人手一机外,学院把老师们的课件、授课录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参考文献、考试题库、考试系统等全部集中放在4台服务器上,供学生随时通过自己的一个节点,访问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源,供自己课下自学.
5.3 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在人手一机一节点的条件下,老师能对班级中所有学生电脑进行控制,学生机器上要求安装网络教学控制软件(如天寓电子教室)等;为了保证学生每天能充分利用人手一机一节点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账号,通过账号登陆服务器,每天查看学生登录服务器中的时间记录,每位同学登录时长不得小于8小时,每位学生都有10G的磁盘配额.
5.4 网上考试与自动阅卷系统建设
我们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全国高校(安徽考区)计算机水平考试系统,ATA考试网络技术考试系统等,以及学院组织教师开发的练习系统都安装在服务器,让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对所学课程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补缺.在这些考试、练习系统中,我们不断丰富题型、题量,力所能及地把课程中的知识点都能涵盖,并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6 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
通过一年的努力,在人手一机一节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兼顾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具体来讲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许多问题:
(1)解决了重传授知识、轻实践训练培养方式;
(2)解决了重课内、轻课外教学情况;
(3)解决了重基本技能练习、轻综合设计训练的矛盾;
(4)解决了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缺陷等.
人手一机一节点实现了以下目标:
(1)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有利于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新体系;
(2)造就了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学队伍;
(3)建设了数量充足、开放型的实验教学环境;
(4)达到了学生时时、人人都能上机操作,能进入自己实训项目进行训练的目的;
(5)培养了一批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
(6)发挥了计算机类专业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起到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
7 结束语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广大教师付出了艰辛劳动,但教师、学生收获颇多,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建立工程观念,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大大提高.实行人手一机一节点,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研磨教学资源,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体制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
〔1〕王明伦.高职院校应把核心发展力的培育作为战略重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0,(33):52-54.
〔2〕方宝富,王浩,胡学钢,方帅.基于教学竞赛一体化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4):5-8.
〔3〕杜建强,叶青,温泉.引入项目实训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J].计算机教育,2011(20):29-31,35.
〔4〕申荣卫,台晓虹,黄炳义.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25-27.
G642
A
1673-260X(2012)03-0038-03
安徽省质量工程 省级重点项目(20101361);省级一般项目(20101362);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项目(BCB0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