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究——基于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视角
2012-10-11吴建新易雪玲
□吴建新 易雪玲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在1904年就提出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强调大学应履行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充分展现了其职业性、区域性特征,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还没有完全突破学科型教育的评价框架,也没有突破就业导向的评价标准。因此,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纳入到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范畴,构建服务能力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能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和指引,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
一、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与高职教育质量相互作用的机理
这里涉及两对概念,即“服务区域发展”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高职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和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两种密切联系的行为,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本质行为,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教育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也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教育质量”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两个质的概念,前者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价值判断,后者是反映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服务质量的价值评判①。很明显,“高职教育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质量指标,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从属质量指标。所以,本文既要厘清高职教育和服务区域发展的关系,也要分析高职教育质量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一)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服务区域发展是实施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动因。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无论是上世纪60-70年代快速发展的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和还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高职教育,都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迅速发展的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催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岗位,同时也提高了传统岗位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要求,产生了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需要,这就是发展高职教育的现实需要和客观基础。高职教育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起点,设计、实施、评价高职教育活动的各环节、各要素,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存在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动因。
其次,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动力源泉。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2006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服务经济转型,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 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技能型人才、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成为当地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科技研发与推广基地、咨询与服务基地。因此,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动力源泉[2]。
再者,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高等性、职业性和地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其高等性属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做到德才兼备、理论实际并重、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并举、科技人文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兼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融做人教育、养成教育、业务教学、操作训练教育为一体[3]。其职业性特征要求人才培养工作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教育为核心内容,直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其地域性特征是指高职院校的生源、专业设置、教学实施、学生就业面向院校所在地区及省份。所以,高职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其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办学资源,发挥双方各自优势,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师资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等环节合作,将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技能培训两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困境在于企业、行业缺乏合作动力,还没有构建长效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所以,常出现高校一头热、临时性、分散性的合作。因此,除了国家层面的体制、制度建设以外,高职院校也要转变观念,走出象牙塔,以服务换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只有先成为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咨询服务基地,增强行业、企业合力办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才能在行业、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基地、学生就业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职业技能。所以,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元素和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高职教育质量”是两个互相作用的价值概念
据辞海和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将“高职教育质量”定义为对高职教育活动或效果满足客户需要(明确的或隐含的)的能力特性的总和。高职教育的首要客户是用人部门,直接客户是学生和家长,最终客户是政府。结合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高职教育质量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所提供的服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二是要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三是培养出能满足区域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4]。这三个层面都隐含了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即提供区域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学生(员)的全面素质,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提高家庭收入,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高职教育质量的概念内含了服务区域发展的质的概念。“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与“高职教育质量”之间的作用机理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与教育质量之间的作用机理
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人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人才服务主要是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并为技能型人才入职、晋升、再就业或转岗等提供非学历短期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是高职院校对行业、企业直接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比如产品开发、工艺和技术革新、技术检测与鉴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科研项目服务等等。文化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所在区域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活动。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角度看,科技服务是基础,文化服务是灵魂,人才服务是宗旨。高职院校应实施科技服务带动策略服务区域发展,以院校的强大科技服务能力破解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赢得校企之间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几大要素——专业、课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就业岗位的建设与培育;以文化服务提高院校的声誉和社会满意度,促进人文教育、养成教育,促使技能型人才的高端化,从而确保人才服务的质量——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另外,上图还显示出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单元参与 教育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这一变革本身会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最后评判结果。所以,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手段,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途径;反过来,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会促进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所以,“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志之所在[5]。
二、考量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是对高职教育活动满足社会群体或个体需要的价值判断,表现为社会价值评价和个体价值评价。曹玉坤根据高等教育的功能及满足主体的不同,将教育质量观分为外适性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和个适性质量观三个向度[6]。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将学生培养成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评价高职教育质量既要衡量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也要衡量其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2006年,教育部16号文提出要以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7]。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育评价的就业导向性,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倾向于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价值判断,忽视服务导向和对服务区域发展水平的价值判断。国家出台的评价指标也不能直接衡量高职院校对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水平和贡献率。由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服务导向的缺位,还产生了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评价主体中客户群体缺位,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评价对象中心不突出,基本表现为过程评估,对客户满足程度的结果评估反而比较薄弱,模糊的定性评价方法也使评价结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评价结果不公开导致大部分院校申请评估的功利性,阻碍了以评促建功能的发挥。
可喜的是在2012年7月12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发布了由第三方研究机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调研编写形成的《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这一国家版的高职教育质量报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了重大突破。第一,评价主体和方法由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评价加入了第三方定量研究评价;第二,改变了以往只评估不公布结果的现状,该报告在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公开发布,表明了我国高职教育主办者和实施者敢于直面公众,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和决心。第三,报告中有一项专门的内容,展示高职院校为区域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成效与贡献。包括服务农村改革、助推中小微企业、助力地县城市发展、推动东西均衡发展和中高职衔接、为所在区域、为西部、为民族地区、为民营经济贡献人才等7项内容。表明了社会机构在衡量我国高职教育整体质量时开始着眼于度量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指标。该报告的出台预示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正孕育着大动作的改革与创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作为专项内容纳入到评价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范畴,这一举措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首先,可以完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目标导向,使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高职教育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的实现程度。其次,可以促进多元评估主体制度的形成。只有客户(群)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应该由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个人和家庭等来评价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将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扩大至教育产品(学生和服务)的使用部门,甚至交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来实施,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再次,对服务的感知研究、贡献率测评、服务资源统计等是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实证性、客观性、定量性的体现,可以尽量避免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最后,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可以为教育部去年启动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提供方法、流程和标准。考量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建立服务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必然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风向标,能带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更加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引导高职教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思考
笔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目前还未见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为主旨的课题研究;模糊相关论文共17篇。通过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关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经验总结和战略研究,内容集中在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定位、领域、内容、模式以及对策等方面,还未见关于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因此,关于制定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关于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定位、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可以为该问题研究提供基本思路。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对此问题研究的粗浅想法。
(一)理顺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与现存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关系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出现了双轨制评价格局,即传统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的质量评估,本文将其分别称为行政评估和社会评估。目前开展社会评估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最典型的是麦可思研究院为各高职院校出具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本文用表1表达两种评估方式的异同。
表1 高职教育质量行政评估与社会评估比较
可见,纵使两者之间有诸多差异,但都是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这一功能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而没有直接涉及到对科研及服务功能的评估。笔者认为,应该扩大高职教育质量的外延,将其由单纯的人才培养质量延展为涵括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科研水平三个部分的广义概念。那么,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应该包含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科研水平三个子评价体系,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评价高职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见图2.
图2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构成
(二)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框架的思考
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与技术、评价结果运用等。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对象、方式的复杂性,服务内容的无形性、异质性,服务绩效的主观性和非标准性,决定了其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基于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本质特性和客观实际确定评价原则。除遵循构建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等一般原则外,特别要强调导向性、重点性、动态性、服务对象评价四项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本身应该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起到引导、把脉、促进的作用,最终目的是促使高职院校更充分地发挥服务区域发展的功能,建立以服务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重点性原则要求选取对服务能力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主要环节进行评价。动态性原则要求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指标、方法和技术。服务对象评价原则强调主要由服务受众根据自身的需求参与制定服务标准和指标体系,根据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评价院校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绩效。
2.根据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本质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是评价体系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评价服务能力的依据,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服务工作的目标导向。笔者认为可以从服务能力和服务绩效两个维度设计指标和标准。首先,设立资源指标体系以评估高职院校服务的基础资源与条件,比如:院校的服务理念、对服务需求的反应、所开设的专业及其与产业的对接度、创新服务平台与基地、技术性实验中心、咨询与培训中心、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双师型教师队伍、合作行业协会的数量与规模、研究院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的参与度等;其次,根据服务内容设立服务绩效指标,以衡量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提供的各项服务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国家政策要求和学者们的研究结论,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内容涵括人才服务、技术科研服务、文化服务、教育资源共享等,实现为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就业与再就业、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地方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等。那么,衡量服务绩效既要评价服务内容的质量,也要考察其目的的实现程度。而服务内容的质量可以细化到:提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短期技术技能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度、为企业行业进行科技攻关的项目数量与质量、科技推广项目的数量及经济效益、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及经济效益、新产品开发数量及潜在市场效益、产品设计 方案的数量与潜在市场价值、咨询与服务项目的数量与效益,文化创新与传播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教育资源共享的数量与质量及其效果、主要服务产业的发展状况、服务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贡献率、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区域技术进步贡献率、家庭收入提高贡献率、就业与再就业贡献率、为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开发所作的贡献、在地方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这只是笔者一些粗浅的思考,关于指标及权重、评价标准的确立,必须从国家层面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应该加大投入,组织高职教育专家,行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的专家,根据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效果的相关因素等,共同开展高职院校服务标准和指标体系的专项研究,并进行顶层的法律制度设计,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3.根据客观实际确定内外结合的评估机制,采用现场审核和实证评估相结合的技术。根据评估的重心分别实施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互动融合的方法。关于资源指标体系的评估可以采用高职院校自评和教育主管部门文案审核的方式进行评价;关于服务绩效的评价则应该由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对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进行深度调查和定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最后将两项评价结果根据标准加权综合,得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评价结论。根据评估结论确定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经费支持力度,引导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以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确定以服务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
(三)充分认识并突破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的瓶颈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虽然是由其服务理念、服务资源和服务技能决定的,但实践表明,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其服务能力和服务绩效的重要因素。第一,政府及相关政策、相关的实施计划、拨付的专项资金缺位使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的服务活动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二,服务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对等的利益驱动力,无法形成长效的基于各方利益的服务机制,也造成各方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实践中高职院校往往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第三,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内容缺乏清晰的界定,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对高职教育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8]。这些机制问题会给我们评价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带来阻力:一方面会削弱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力,另一方面,在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时,较难清晰地构建评价指标和标准;各服务受众在评价服务能力时的参与度和客观性也很难保证。因此,在评价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时,不仅是对该问题本身的研究,还必须转变社会各界的观念,进行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建设,明确服务主体、客体、政府三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形成长效的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履行服务区域发展智能的发挥。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将服务区域发展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并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考量,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绩效及其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来确定对其的支持政策和力度,衡量其办学水平,建立服务能力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衡量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注释:
①笔者通过输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主题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多角度、多形式检索,未见关于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评价研究。笔者根据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认为应该从服务资源条件和服务绩效两个维度去考察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服务的能力。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EB/OL].(2011-9-29)[2011/10/12].http∶//www.moe.edu.cn.
[2]杨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意义及实现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09(08):3.
[3]周建松.试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和水平的要素分析——基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教育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68-71.
[4]熊建武,周进,戴小鹏.浅论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兼议以就业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6(01):28-29.
[5]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27):22.
[6]陈玉坤.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3-225.
[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2006/11/20].http∶//www.moe.edu.cn.
[8]唐智彬.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创新[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