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仫佬族民歌:类型划分及诸类型的深层意蕴

2012-10-10黄丝雨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仫佬族民歌分类

黄丝雨

(广西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 宁530003)

居住在广西罗城的仫佬族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创造了独特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仫佬民歌就是其中的代表。对于一个没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而言,这些世代传唱的民歌就是承载其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研究仫佬民族思想理念、人伦观念、生活习俗的活化石。

但仫佬族民歌研究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在仫佬歌的分类/归类上都还存在分歧。那么,仫佬歌应该怎么分类?依据是什么?被归类的仫佬歌,各包含哪些不同的内容?有什么特定的功能或意义?探究这些问题,不妨从已有研究中相关仫佬民歌分类的情况谈起。

一、以往研究中仫佬族民歌分类的情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化学者就已着手仫佬族民歌的研究工作。在辑录、编排仫佬族民歌时,就涉及仫佬歌分类/归类的问题;但对此问题一直没有形成共识,不同学者的做法各异其趣。以往研究中的仫佬族民歌分类,主要有如下六种。

(一)四分法

1987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一书。在“仫佬族民间文学”一章中,学者包玉堂、吴盛枝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新民歌”[1]501四类,即:

仫佬族民歌古条 随口答 口风 新民歌

(二)九分法

1987年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写出版的《罗城歌谣集》中,龙殿宝将仫佬民歌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口风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歌谣”(包括鸟兽鱼虫歌、谜语歌等)[2]1-10九类,即:

仫佬族民歌劳动歌 时政歌 仪式歌 情歌 生活歌 口风歌 历史传说歌 儿歌 其他歌谣

(三)八分法之一

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国歌谣集成》中,包玉堂等人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八类,[3]1126-1221即:

仫佬族民歌古歌 劳动歌 时政歌 仪式歌 情歌 生活歌 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

(四)时段分法

1993年,由龙殿宝、吴盛枝、过伟合著的《仫佬族文学史》,对仫佬族民歌做了更细致的分类。如下图:

仫佬族民歌中古文学 近古文学 近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苦风俗歌歌、儿歌、状物歌叙事歌农事歌苦歌儿歌风俗歌情歌叙事歌农事风俗歌儿歌苦歌情歌历史时政歌新民歌

(五)八分法之二

2007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仫佬族古歌》中,学者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再次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八类,但略有调整,分别是:“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礼俗歌”、“仫佬族古歌”、“壮语情歌”、“其他歌”。[4]1-11即:

仫佬族民歌开坛歌 古条歌 走坡歌 口风歌 礼俗歌 仫佬族古歌壮语情歌其他歌

(六)句字分法

在《仫佬族古歌》中,龙宝殿先生还提出按句式和字数划分的方法。即按照每首歌的句数,分为“二句歌”、“三句歌”……“十一句歌”[4]10等;也可以按照每句多少字来划分,或每首多少字来划分。如果把每首歌的押韵方式也考虑在内的话,那么现已采集的仫佬古歌就有44种歌90种句式——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图示。

以上就是直至目前为止仫佬民歌研究中关于仫佬歌分类/归类的情况。毋庸置疑,仫佬歌研究(以及针对仫佬族的民族研究),还做得不多,不够深入。但就是这不多的研究中,仫佬歌的分类/归类就如此杂糅不一。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指出:“民间文艺是一个广阔的艺术海洋,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博大庞杂。必须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编选,才能理清它的脉络,从总体上把握它。分类是对民间文艺进行整理和研究的第一步,也是编选民间文艺集成、总集、选集时所必要的工序。分类,就是整理、分析,以便掌握各种民间文艺作品的特点,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发展规律,更好地鉴赏它们、研究它们,否则,谈不上科学的研究。”[5]38分类/归类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们有必要谈谈民俗文化的分类问题,进而对仫佬民歌的分类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民俗文化的分类原则及仫佬族民歌的合理划分

长期以来,在民族文化或民间文艺的分类方面,文化人类学研究界逐渐形成了一些普遍认可、共同遵循的原则。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是民族学研究中……人们所沿用的基本原则。”[6]208

对“约定俗成”原则的经典阐释和运用,见之于法国人类学大师涂尔干和莫斯合著的《原始分类》。涂尔干和莫斯指出:“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7]2分类就是归类;但分类(又)不仅仅是进行归类,而且还意味着依据特定的关系对这些类别加以安排。[7]7

涂尔干和莫斯定义的分类,意味着分类绝不仅仅是由研究者主观地给对象划定类属,而是尽量依从创造与使用该事物之群体的观念。原因在于,原始人类或少数民族族群对事物认知归类的过程,实际上意味着某种特殊秩序确立的过程,其间表达了某个族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与习俗。正如《原始分类》中所提到的那样:澳洲甘比尔山脉居住的原始部落可以分为Kumite与Krokee两个胞族,而每个胞族下边又分作五个次胞族,每个次胞族均有一个中心图腾,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就按照某种特定的次序归属于这十个图腾之下。例如月亮、星辰和流星就隶属于黑色凤头鹦鹉图腾之下,又如太阳、夏天和风都与白色凤头鹦鹉有关,而雨、冬天、云及雷电都归属于乌鸦图腾之下。如果想进一步探究甘比尔山部落居民的思维习惯、文化观念,保留这些原始分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分类研究是人类学及民俗学研究的最重要的门槛。分类的依据若不从创造或使用该事物的群体出发,就会掩盖或破坏事物原有的属性,给进一步挖掘内涵的工作造成误解和障碍。[7]17-19

涂尔干和莫斯的研究对仫佬族民歌分类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作为民族生活的产物,仫佬歌与仫佬族群众的现实生活实践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而且记录或反映着这个特定群体的社会活动空间和独特的生活面貌。一代又一代的仫佬人,在每天的劳作结束,月亮爬到山腰之际,他们围坐火炉旁,习惯性地唱起历史典故、讽喻故事。这些一条接连一条的古代人物故事歌,被他们形象地称之为“古条”。而在对歌比赛时,他们以歌为刃,争强好胜,互相用带有幽默戏谑甚至富于批判性的言辞来展示聪明才智,压服对手。由于随口而来,比较风趣,所以就顺势称这样的歌叫“口风”。另外,同样灵活多变,临场发挥,但并非用于“打倒”对手,而是适用于各种场合如田间地头,婚丧寿诞,相恋思双的歌,则被仫佬族民众习称为“随口答”。就是说,仫佬歌孕生于仫佬族的总体生活之中,是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及社会关系的样式,是他们生活的本身,对族群之外的人来说则是仫佬人生活形态的隐喻。因此,“古条”、“口风”、“随口答”这种称法或类型,应该是要予以保留和采用的。

而如果从研究者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者的文化属性会不可避免地附着于被分类的事物,这将掩盖被研究对象的丰富内涵,取消其特定功能。例如当一位仫佬族歌者唱起与“时政”相关的“古条”歌时,他并不会意识到此歌与政治之间的关联,他其实是在“讲古”、娱乐,并藉此教育后辈而已。因此,用“时政歌”、“劳动歌”、“生活歌”或“情歌”、“儿歌”等包含当代社会观念的词汇作目类名,显得不合适。而用“约定俗成”的称谓,作为一种还原原貌的方法,则能够发现这种民族文化本身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分类既包括命名,还包括对各种称谓的小类进行逐层归拢。大类下有小类,上一层类别下还有亚类,逐层递延下去。因此,在“约定俗成”原则为前提之下,分类工作还要同时考虑概括性与兼容性——概括性与兼容性是指导民俗文化分类具体操作的准则。

分类是给事物划定归属,确立秩序,便于研究、理解和把握。若分类过繁,不能依从概括性准则,便不易寻找事物的规律,下一步研究很难展开。同时,分类也应充分考虑兼容性准则,否则细微事物或新生事物将会很难决定类属。概括性是为了满足类别简明、清晰的要求,兼容性则满足完备或全面的要求,两方面均不可偏废。

以这两个准则考察上文罗列的仫佬歌各种分类方式,就会发现问题不少。如第(六)种“句字分法”显然过于繁琐。民歌曲式向来多变,因为民众通常即情即景创作,即使句式、字数相同,押韵也可能不同。现搜集到的仫佬民歌曲式已有44种,假如日后再进行搜集,新的曲式又要单列,这就不符合兼容性准则。

又如第(四)种“时段分法”也存在较大问题。这种方法也可称为“贯时法”(Diachronic)是人类学研究中文化分类的基本法则,但不适用于具体-微观的研究对象。这种分法先将仫佬族民歌按时间顺序分为三段,也即三类——这是最高层类目,然后每段/类中又按内容涵括若干亚类。这个分类首先不符合“约定俗成”原则(仫佬族群众根本没有把他们的歌与某时代的“文学”联系在一起),而且与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相违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首仫佬族民歌,会吸收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结晶,不断融入时下生活中的情感与智慧,形成不同的异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刘三姐》就有多个异本。若同一故事的异本分属于两个类别,显然无法满足兼容性准则。

第(二)、(三)、(五)种分法虽然十分细致,涵盖力也较强,但这些分类方法很容易造成类属模糊。如《八月十五来走坡》可放入“生活歌”,也可归属于“情歌”或“走坡歌”;又如一首《相遇歌》,看似当归为“情歌”,但由于它是壮语演唱,则又应该放到“壮语情歌”一类。如此种种,都会违背分类的概括性准则。

那么应该怎么重新给仫佬民歌分类呢?首先,在“约定俗成”原则指导下,我们采用“古条”、“口风”、“随口答”为仫佬民歌上层类型的名称,在亚类上也尽量采用仫佬族的习称。其次,研究者可能会犯随意性的毛病,而原生态的民俗本身,也带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因时因地给予一首歌不同的称呼,这时候我们必须把握好概括性、兼容性准则,采用比较合适的名称对之进行归并。这样,我们可以把仫佬民歌的类型划分为两个层次,三大类、十三个亚类,如下图所示:

仫佬族民歌古条 随口答 口风风俗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叙事歌走坡歌仪式歌生活歌农事歌谜语歌正口风今古口风烂口风

三、各类型仫佬族民歌的深层意蕴

民间文艺是“人民自己的百科全书”。[5]29民歌作为民间文艺重要的体裁之一,必然蕴藏着这个民族的思想认识、道德信念、内心情感及生活习俗等内容。

按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把仫佬歌分为“古条”、“口风”、“随口答”等类型,原因就在于,以这三个称谓统辖下的仫佬民歌,沉淀了仫佬族不同方面的思想观念,展现了多层次的民族精神生活;同时,不同类型的仫佬民歌,在他们是有着不同方面的功能的。

(一)“古条”中蕴含的思想观念

“古条”是仫佬族人民用以记述历史,吟唱民间故事的歌谣形式。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民间文艺给历史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8]9如果要研究仫佬民族历史观、伦理观、自然观,古条歌就是最好的材料和样本。

1.杂糅的历史观念:仫佬族最著名的古条歌——《今古对唱》是仫佬族现存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歌谣。其中讲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歌中既有对神话传说的讲述,也有对汉、唐、清等我国重要朝代帝王更替的精确概括,但同时又穿插着《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这类话本小说的人物故事。这种较为复杂的叙述体现了一种杂糅的历史观念,这说明仫佬族民众尚不能清晰划分神话传说、文学故事与历史之间的界限。但对于朝代更迭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根源,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体现出一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倾向。古条歌中还有《蝗虫歌》、《水絍龙良》等灾害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虽有些歌谣年份不可确考,但生动形象地描绘仍大体还原了历史的原貌。

2.成熟的伦理观念:古条歌中有为数众多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包含着各种伦理观念,是仫佬族民众用于教育下一代的“德育教材”。如吸收汉族民间故事融汇而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在原先的情节主线上,加入韩宰相暗害梁山伯、祝英台得宰相之女相助、最终梁山伯并未娶对他一往情深的宰相之女而仍选择与祝英台双宿双飞。这些细节的增补,是梁祝故事中“不舍不弃”爱情观的强化。又如《朱买臣》故事中朱妻嫌贫爱富,朱买臣则能逆境苦读,终担大任;此故事传达的是夫妻应“同甘共苦”的婚姻观。除了采用民间故事作为教育讽喻的题材外,“古条”中也有更为直白的教育歌,如较完整体现仫佬族伦理观念的《传家训》,其所唱涉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多方面的家庭伦理关系。歌中传达了一种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人伦观念,是仫佬族民众家庭关系的重要准则。

3.朴素的自然观念:古条歌不仅记述历史典故,传承思想道德,还记载着仫佬族民众对自然物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十二时辰歌》、《十二季节问答》、《十二花名歌》等体现了仫佬族民众对农事规律的摸索,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可视为仫佬族民众自然观念的具体呈现。又如《蝗虫歌》、《水絍龙良》等描述自然灾害的歌谣,歌中诉说了巨大自然灾害给当时民众带来的无穷痛苦;其中提及一些较为粗朴的治灾方式,如通过棍打锣敲驱赶蝗虫,通过求神拜佛劝退水灾。这些歌谣是古代人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真实反映;因此,不论是奋力抗争,还是痛苦无奈,其实都是仫佬人顺天应命的自然观的体现。

(二)“随口答”中展现的风俗礼仪与情感思绪

“随口答”即零散歌,这些歌曲是仫佬族民众在各种生活场景随唱随答的歌,一般不拘曲式,内容相当广泛,可以细分为走坡歌、仪式歌、农事歌等。正如林继富、王丹在《解释民俗学》中所说那样,“民俗记录着生活,而同时,民俗本身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9]61“随口答”诚可谓仫佬民众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记录着仫佬人生活的点滴,包含有众多风俗礼仪,寄寓着仫佬人民的情感思绪。

1.丰富的风俗礼仪:“随口答”中有大量“礼俗歌”,记录了仫佬族人民在各种重要仪式上的风俗礼仪。如婚礼时的“婚嫁歌”,求子仪式上的“求婆歌”,小孩满月时的“贺姜酒歌”,建新屋时的“贺新居歌”以及各种庆典开头常唱的“开坛歌”等。这些歌曲涉及的仫佬族礼仪甚多,如“求婆,还婆歌”所唱就是仫佬族的一种求子习俗。这一风俗属于仫佬、壮、布依等骆越民族后裔的特色民俗,通过民歌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姜酒歌中也记录了仫佬人给孩子办满月宴的一些礼俗,如满月宴当天,宾客应送米、鸡、钱与甜酒,甜酒之中可加入少许姜,让产妇温补身体。《婚宴歌》中甚至保存了有关婚宴菜肴的“清单”:吉肉(即红花粉染成的的大块煮熟的肥肉)、扣肉、猪肝、白斩鸡、灌肠等荤素佳肴。

2.真实的情感思绪:“走坡歌”是“随口答”重要的组成部分。“走坡”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一般在秋后农闲时节或春节前后进行。仫佬青年通过走坡交友谈情,完成婚姻大事,走坡歌即是青年男女交友时唱的友情歌、爱情歌。走坡歌按结识相爱的时间顺序可分为“初逢歌”、“守等歌”、“同年歌”、“分离歌”、“相送歌”、“思情歌”、“叹苦情歌”、“有缘歌”、“送鞋歌”、“唱花歌”十种类型,如果最后无法结为夫妇,还要唱“无缘歌”。“走坡歌”遵循情感规律,由浅入深,全景展示年轻人恋爱中的心路历程。“歌如其人”,听歌可识人。仫佬族青年的相识相爱本着自愿原则,抱着认真的态度。相爱双方都很真诚,歌词中既有赌咒发誓,也有缠绵悱恻,反映了恋爱中的仫佬族男女真实的情感思绪。

(三)“口风”中折射的褒贬观念与民族性格

“口风”是仫佬族男女青年在对歌比赛时所唱的歌。“口风”从内容上可划分为“正口风”、“今古口风”和“烂口风”三种。以“口风”对歌不仅体现了仫佬族民众的机智敏捷,同时也折射了仫佬族民众力争上游、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其中暗含的褒贬观念也十分值得探究。

1.清晰的褒贬观念:今古口风,是口风中最富于文化意味的一种。如著名的《今古口风》,就涉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话本小说、正史记述方面的内容。其中提到的人物达数十位,都能遵循原作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张飞的勇猛,关羽的神勇,孔明的睿智,刘备的宽厚,等等。和《三国演义》一样,《古今口风》把刘备及蜀国视为正统,评价高于孙、曹。再如,提到项羽的部分唱到:“霸王勇猛无敌手,仍在乌江被我围。”[4]400虽然有对这位悲剧英雄的惋惜之情,但一个“我”字就显现出是站在汉室正宗的立场。此外,像《总是古文对口风》等歌谣,也反映了仫佬族民众对周文王、宋江、卢俊义的褒扬,以及对妲己、商纣王等历史人物的贬抑。

2.积极的民族性格:在“口风”中,对歌男女擅用比兴,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场景融入唱词,虽有讽刺之意,却也十分活泼生动。如讽刺对方实力不济的有:“妹比鸡仔见鹞鹰,唱不过,马踢心头惊不惊。”将对方比做鸡仔,自己比为鹞鹰,实力对比一目了然。当然,“口风”中也有非常直白的讽刺,直白之中甚至有些粗野,但体现了仫佬族泼辣直率的民族性格。例如讽刺对方没有对歌经验的有:“半斤鸭仔四两嘴,拿你上街称你高,看你全身没几重,敢讲充刁来唱歌”。还有恐吓对方的一些歌词,如:“山上大虫就是我,嘴若不要爪就抓,咬死去,要你哭爹又哭妈。”[4]407-408如此等等……这些都使得对歌现场异常热闹,虽看似有些火药味,但其实是大家逗趣取乐,有口无心,无伤大雅。

四、结语

在对仫佬民歌的分类问题进行思考并重新划分仫佬歌类型后,对“古条”、“随口答”和“口风”三类型的仫佬歌意蕴的探寻和分析表明,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那样,一类事物之所以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于在人类活动中有用得着它的地方[10](17),文化对于人和社会而言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仫佬民歌对于今天的社会及文化建设,具有启发性。

然而令人犹疑的是,随着现代性的深入,追逐着QQ、iPhone和微博的热闹,快乐于 LV、肯德基、NBA的时尚的年轻一代,早已将诸如仫佬民歌之类的民族文化忘诸荒茫远古!我们能否在与传统的断裂中开拓出新道路新图景?——这不单是我们这些民族文化研究者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摆在整个中华民族中的每一分子面前的问题!

[1]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下)[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龙殿宝.罗城歌谣集(上)目录[Z].罗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印刷厂印(内部出版物).1987.

[3]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仫佬族古歌(目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5]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7](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艺集刊·第一册[M].北京:新华书店,1950.

[9]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仫佬族民歌分类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分类算一算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