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市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2-10-10陈华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早操课间操温州

陈华才

温州市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陈华才

现代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条件。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延伸部分,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体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为此,本文尝试对温州市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寻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对策,为进一步深化温州市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温州市区(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部分中学的1000名中学生和10位中学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有关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的论文及查阅体育理论专著进行分析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1) 问卷的制定及效度。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遵循教育科学制定问卷的原理与方法,运用封闭的回答方式,采用单项和多项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本研究所需的问卷。根据文献资料,收集研究的指标,并访问10名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将制定的问卷进行了两轮专家测试,重测效度r=0.92,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形成预测试问卷。

(2)问卷的信度检验。为了测定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利用本校学生实习之便,随机抽取温州市十二中6个班级300多名学生进行了重测,两次测验相隔15天。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87,问卷信度较高,可以作为工具进行研究。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为了保证问卷的回收,采用亲自发放和委托发放两种形式,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76份,有效问卷951份,回收率为97.6%,有效回收率为95.1%。

3.专家访谈法。走访温州市区各级中学体育教师10人,获得了许多对研究很有帮助的第一手资料。

4.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数据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1.5统计软件来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反映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真正认识,对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审美和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主动参加锻炼的持续性。人的行为总是由需求所引发的,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也是一样,遵循从需求到行为、到目的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2]。

4.C 提示: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故A正确;氯化铝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偏铝酸钠,故B正确;铝不能直接生成氢氧化铝,故C错误;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镁,故D正确。

表1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

调查显示,初中生有34.40%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考试(包括体育达标和体育中考)。在温州,体育中考作为一条无形的绳子在牵引着中学生,而中学生也以能在体育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来作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短暂的目标。而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更偏重于交友,这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存在着必然联系。他们在这一时期,迫切需求拓宽自己的交际面。此外,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极强,初中和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集体争光的分别为15.75%和18.3%,居本项调查的第三位。而为了健身和防病治病所占的比重相对不及前几项。由此可见,中学生虽然各有各的锻炼目的,但大部分的目的偏离了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终身体育这一宏伟目标。这可能和他们现在的年龄和对体育的认识有关。

(二)中学生参加早操和课间操的态度分析

早操和课间操是温州市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部分,是学校作息制度中规定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两种活动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培养学生每天锻炼的习惯。调查结果详见表2与表3。

表2 中学生参加早操态度调查(%)

早操是指清晨或课前进行的体育锻炼,课间操是指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的身体锻炼。从调查的结果看,能坚持每天出操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并且初、高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可见,早操与课间操作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被普遍接受、普及面甚广。但仍有少数学校不能坚持做操,而且都是位于较偏远的郊区。据了解,这些学校的体育意识淡薄,学生课业紧张,“重智轻体”的观念尚有存在。可见,要使这项制度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开展还有待于努力。而且大部分学校的早操形式大多仅限于广播操,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普遍,达不到做操应有的效果。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做课间操无所谓、不喜欢或很不喜欢,这除了学生对两操的认识不足之外,与操的内容、形式及高中生学习时间紧有很大关系。

表3 中学生参加课间操态度调查(%)

(三)学生自发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有限,学生体质的增强主要在课后进行。所以,学生自发的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途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小学校每周应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可见,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1.温州市区中学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调查。由表4和表5分析可见,(1) 男女中学生每周开展体育锻炼在3次以上分别占10.21%与8.09%,经检验不存在差异性(P>0.5),男、女生较为接近。(2)表4显示,周锻炼在3次也不是很多,经检验男女生不存在差异,可见,大部分中学生还达不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周锻炼三次的体育锻炼标准。有53.64%男生和49.8%的女生周锻炼为2次。(3)市区与郊区中学生(特别是偏远的郊区)课外体育锻炼存在显著性差异,郊区学生的课外锻炼不容乐观,周锻炼次数在0-1次的10.87%的男生和23.53%的女生中属于郊区学生的分别为8.06%和13.84%。可见,一方面,反应了郊区的部分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反应了郊区(特别是偏远郊区)的体育设施和锻炼场所不够,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锻炼场所。

表4 温州市区中学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次数(%)

表5 温州市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

2.温州市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调查。问卷可供选择的项目有10种:散步、慢跑、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羽毛球、跳绳和其他。统计结果见表6。

表6 温州市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调查(%)

由表6可见,在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调查一栏中,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篮球、排球、羽毛球、游泳和慢跑;其中篮球、排球等对抗性的球类运动更是受到中学生的青睐,这些运动项目正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除游泳之外)。由于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技术,并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因而把它纳入个人的锻炼项目中来,这说明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较大。调查还显示,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因此,更喜欢一些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故篮球运动是他们课外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由于初中生受到体育中考的驱动,对中考的运动项目也是倍加青睐(篮球、耐久跑作为中考的项目,游泳在温州市作为中考的选项)。

(四)温州市区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情况

课余体育训练是课外体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主要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及群众体育骨干服务。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48%的学校表示对一些主要项目的代表队长期进行课余训练;40%的学校表示在要参加地区、县、市等各种运动会之前对代表队进行短期集训。这一现象表明,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实现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说明学校在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上还有距离。

(五)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

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问卷可供选择的主要原因有8种:对体育不感兴趣、没指导老师、功课紧没时间、没有合适的场地、没有必需的器材、没有人组织、参加其他兴趣小组、不喜欢目前的形式。(调查结果见表7)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功课紧没时间成为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高中尤甚于初中。虽然国家提倡减负,但从表中可以看出,课程负担重仍是温州市区中学生的一大通病。在初中占第二、第三位的是参加其他兴趣小组,没时间和不喜欢目前的形式,而一般的没场地、没器材却紧排其后;在高中,占第二位、三位、四位的为没场地、没器材及没有人组织。由以上分析,为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应改善和加强学校客观物质条件的投入,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表7 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与问题

第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初中生以考试为主,其次为为集体争光和减轻学习压力。高中生以交友为主,其次为健身和为集体争光。

第二,中学生参加早操和课间操的态度。近90%初中生都会经常参加,但对早操态度中无所谓和不喜欢所占的比例达70%多;90%多高中生都会经常参加,但对早操的态度中无所谓和不喜欢的也占60%多。中学生参加课间操态度:初中生和高中生近90%都会经常参加,对课间操的态度中喜欢和很喜欢都占60%多。

第三,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1)男女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2次占到50%左右,每次锻炼时间30-60min占到60%左右;(2)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中男女生首选都是篮球。

第四,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情况。有48%的学校表示对一些主要项目的代表队长期进行课余训练;40%的学校表示在要参加地区、县、市等各种运动会之前对代表队进行短期集训。

第五,功课紧没时间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和最主要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一)端正学校领导的教育观、体育观

“学校领导对体育不重视”,这是本次调查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督促学校领导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竞争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体育教师开展体育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二)保证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落实

学校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应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课外体育活动应排入课程表。建议根据学校实际,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动与体能表现的考核、评价要体现多层次性、客观性和实效性,制定出适合本校体育教学的体育模式,经常开展班级、年级、校级及地区间的业余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3]。

(三)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

中学学校体育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仍旧受片面升学率的冲击。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得不到落实,学生体质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对国家颁布的《教育法》、《体育法》,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应加强执行力度,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评估,不断完善,切实落实各项法规对体育的要求。

(四)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尽快改善场地设施条件

学校体育经费是学校教育经费的一部分,在教育经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多,但由于受片面升学率影响,体育经费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因此,应制定相应措施,保证体育经费落实。

(五)提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加大改革力度

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工作者要站在育人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锻炼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将健身与娱乐融为一体,便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指导与学习作用,有利于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融合的作用,从而真正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六)加强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尽量使体育教学内容与课后体育活动中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相结合,这样才有有利于学生课后体育活动的开展,才能保证课后体育活动的质量。加强对教师的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具备基本体育技能、知识、技术,以保证能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1]吴锦毅,李祥.学校体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周军华.胶东半岛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8.

[3]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141-224.

责任编辑:郭一鹤

陈华才/温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浙江温州325035)。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 (课题编号:Y201017186)

猜你喜欢

早操课间操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疫”样课间操
“疫”样课间操
做早操
做早操
早操
愉快的课间操
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