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测定及腹腔灌注压监测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2-10-09周岩李宁白杰

河北医药 2012年22期
关键词:测压管危重症性反应

周岩 李宁 白杰

危重症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备受医疗界关注。随着对危重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临床工作中寻找一些指标评价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腹腔灌注压(APP)水平测定探讨三者对危重症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5~72岁;原发病呼吸系统疾病11例,脑血管病10例,创伤19例,胆系感染4例,中毒6例。按疗效将患者分为2组。出院时病情显著改善或改善为预后良好组,无改善或死亡为预后不良组。其中预后良好组24例,预后不良组26例。2组性别比、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晨取静脉血测定CRP、D-二聚体,每位患者入院后24 h根据APACHEⅡ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记录2组患者CRP、D-二聚体数值、APACHEⅡ评分。于入院当日检测患者IAP值2次,间隔时间8 h,取平均值作为测量值以反应患者IAP情况。IAP采用经膀胱间接测压法:患者仰卧位,Foley导尿管接三通分别接储尿袋及测压管,排空膀胱关闭尿袋,自测压管中注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将测压管与地面垂直,开放远端,以耻骨联合为零点测量水柱高度,读取压力数值[1]以 MAP-IAP计算 APP。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各指标比较 2组 CRP、D-二聚体、APP、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各指标比较±s

表1 2组各指标比较±s

注:1mm Hg=0.133 kPa;与预后良好组比较,*P <0.05

评分预后良好组(n=24)组别 CRP(mg/L) D-二聚体(mg/L) APPmm Hg APACHEⅡ5 ±5 2.8 ±0.9 89 ±17 23±8预后不良组(n=26) 14±10* 12.3±5.7* 67±18* 15±6*

2.2 相关性比较 血清CRP、D-二聚体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27,P <0.05,r=0.236,P <0.05),APP与 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 -0.332,P <0.05)。

3 讨论

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应急性蛋白质,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病毒、细菌感染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包括外科损伤、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都可引起其敏感反应,其血清水平在急性期上升,恢复期下降[2]。CRP可能通过与脂蛋白结合,经过传统和旁路途径活化补体,引起非特异性的免疫病理损伤。CRP的测量可用于提示组织损伤或炎性的存在[3]。CRP升高程度与炎性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4]。患者发生SIRS时CRP明显升高,且全身炎性反应越重,CRP升高越明显,随CRP升高患者MODS发生率越高,死亡率也越高,病情越重,且APACHEⅡ评分越高。本组资料表明:预后不良组CRP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且CRP与APACHEⅡ评分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与李丽华等[5]报道相一致。

危重症患者中凝血功能紊乱非常普遍,几乎所有MODS患者存在凝血异常[6]。D-二聚体是高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含量增加反映体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7]。Shorr等[8]报道,D-二聚体水平和多个临床终点包括疾病严重性、多器官衰竭、死亡率、严重脓毒性休克及血管栓塞有关,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价Ⅱ相关。本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杜斌等[9]报道一致。

腹内高压(IAH)多见于严重创伤、腹部手术、重症胰腺炎、休克、脓毒症、大面积烧伤等重症患者,其危害不仅见于腹腔,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心血管、肺、肾、胃肠以及颅脑等多器官系统[10]。危重症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减弱,胃肠道胀气扩大,使腹腔内容增加;同时由于大量液体复苏,低蛋白血症,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炎性介质释放等因素,导致组织脏器水肿,腹腔积液,这些情况均可引起IAP升高[11],IAP持续升高时可形成 IAH,IAH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ACS),最终促发MODS。对危重患者监测IAP及早发现IAH,及时干预,可防止 ACS及MODS的发生。Cheatham等[12]提出用APP代替IAP来预测IAH及ACS,认为APP同时说明了腹内高压严重程度及腹部器官是否有足够的组织灌注,具有比IAP更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IAH及ACS的诊断、治疗、预后价值更高。研究发现IAP可受体位、体重指数、中心静脉压等多种因素影响,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测量值差异也比较大[13]。而APP同时代表了机体的损害因素和保护因素,更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本研究表明预后不良组APP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降低,且APP与APACHEⅡ评分显著负相关,提示APP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总之,根据CRP及D-二聚体测定结合APP监测,可很好的判断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以作为一项诊断、监测及评估预后的辅助手段,从而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止或逆转MODS发生及发展,对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1 Fusco MA,Martin RS,Chang MC.Estimation of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by bladder pressure measurement:validity and methodology.J Trauma,1997,42:997-1005.

2 Jupe D.The acute phase response and laboratory testing.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1996,25:324-329.

3 Szalai AJ.C-reactive protein.Immunologic Research,1997,16:127-136.

4 黄维周,时昭红,杜敏丽,等.C-反应蛋白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145-246.

5 李丽华,李春盛.C-反应蛋白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48-49.

6 Bastarache JA,Ware LB,Bemard GR.The role of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in the continuum of sepsis and acute lung injury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em 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27:365-376.

7 Kountchev J,Bijuklic K,Bellmann R,et al.Reduction of D-dimer levels after the rapeutic administration of antithrombin in acquired antithrombin deficiency of severe sepsis.Crit Care,2005,9:596-600.

8 Shorr AF,Trotta RF,Alkins SA,etal.D-dimer assay predicts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a without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or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Intensive Care Med,1999,25:207-210.

9 杜斌,陈德昌,刘大为,等.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判断的意义.中华医学杂志,2001,81:78-81.

10 Grubben AC,Vanbaardwijk AA,Broering DC,etal.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Zentralbl Chir,2001,126:605-609.

11 孙华,翁卫群,陈峰,等.腹内压监测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中的意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687-688.

12 Cheatham ML,White MW,Sagraves SG,et al.Abdominal perfusion pressure:a superior parameter in the assessment of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JTrauma,2000,49:621-627.

13 徐伟,Michelet Pierre.ICU患者腹内压和腹腔灌注压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医药,2007,2:605-607.

猜你喜欢

测压管危重症性反应
黏土坝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金湾闸测压管技术创新与应用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南水北调京石段测压管渗透性检测分析
岗南水库新副坝坝体测压管测值异常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