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发展研究

2012-09-26江小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教育经费教员

江小莉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9012)

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发展研究

江小莉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9012)

详尽收集了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研究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对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虽有所发展,但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拮据,教学规模难以扩大,师资质量不高,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混乱的社会环境等。

淮河流域;初等教育;教育经费;小学教员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包括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1927—1937年被认为是民国时期安徽初等教育发展的十年黄金阶段。社会有识之士纷纷认识到初等教育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经费投放大幅增加,各县学校数、学生数显著增长,更加注重教法研究,安徽淮河流域各县的初等教育在曲折中缓慢发展。本文以安徽淮河流域各县的初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1927—1937年间安徽淮河流域各县初等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发展状况

安徽淮河流域大致包括寿县、凤台、怀远、凤阳、五河、盱眙(今属江苏省)、霍丘、霍山、六安、定远、嘉山(今明光)、天长、太和、阜阳、临泉、颖上、亳县(今亳州)、涡阳、蒙城、萧县、砀山、宿县(今宿州)、灵璧、泗县等24个县。1927—1937年间的安徽淮河流域各县初等教育发展缓慢,落后于安徽其他各县。

1.教育经费竭蹶

由于安徽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力争教育经费独立,加之两次较全面的教育经费清理,1929年安徽教育总经费达到190余万元,1930年预算数增为2 050 234元[1]。虽然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是淮河流域各县的教育经费依然低于其他各县,有些县甚至低于平均水平。一县的岁入教育经费包括租息:田地租息,房屋租息,其他不动产租息和存款利息;捐款:各种物产捐款和各项附加捐款,包括田亩捐款和其他杂项收入等。淮河流域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学产存在较多纠纷,物产亦遭到严重损坏,岁入教育经费拮据。教育经费的多寡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经费充足,就可以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完善学校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反之,教育经费过低或拮据,各县纵使有心发展教育,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质量很难提高。1932年,安徽省平均各县的教育岁入经费是344 59.8元,岁出经费34 588.8元。有关数据显示淮河流域23县达到岁入经费平均数的只有9个,最低的是嘉山县,只有5 216元。达到岁出经费平均数的县有10个,其中灵璧县岁出经费超过岁入经费,入不敷出(见表1)。

表1 安徽省淮河流域各县教育经费表(1932年)[2]55-58

2.教学规模较小

1927—1937年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安徽省淮河流域各县初等教育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起点低,基础差,总体教学规模落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据1932年的统计数据,安徽省60县共有3 724所小学校,学级数6 849级,在学儿童数210 247人,教职员数12 067人,毕业儿童数4 985人。平均各县的小学校数为62.1所,学级数为114.2级,在学儿童数3 504.1级,教职员数201.3人,毕业儿童数83.1人。从表2可以看出,淮河流域各县中5项数据都在平均值以上的只有阜阳,宿县,涡阳,寿县,凤阳,怀远6县,阜阳,涡阳,寿县作为皖北地区的大县,基础相对其他淮河流域各县较高,更是注重强化教育行政,“经费积欠甚多,故物质条件均感不足。但一般办理情形,教职员尚能勉强振奋”[3]43;宿县,怀远,凤阳3县在津浦铁路沿线,交通便利,成为商贸集散地,经济较发达,风气较开放,故初等教育发展较优。其余县则相对落后,教育经费不多,无力创建小学校,学校普及率不高,学级数少,大多数是单级教学,没有普及道尔顿学制。现有的教室环境太差,教学设备简单,“乡偏之处,多借庙宇,民房,或旧式建筑,而又无力加以改造,致光线空气诸多不足,甚至保持清洁亦复惟艰。课室之内,除必要桌椅外,环境之布置多未顾及。”[4]148这些都反应了安徽淮河流域地区初等教育的落后。

表2 安徽省淮河流域各县教学规模概况表(1932年)[2]55-58

3.师资力量薄弱

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者,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对学生和社会有较大的责任。师资力量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表3所示。

表3 安徽淮河流域各县小学教职员人数及其资格统计表[5]

从表3可以看出,安徽淮河流域各县教员群体中,无论是公立小学还是私立小学,大部分教员都是男性,女性教员占的比例极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都市女子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发达些,大多数女子在都市接受师范教育,乡村偏僻,生活环境艰苦,女教员不愿去乡村教学,或者乡村学校经费有限,不足以吸引女教员任教;另一方面,农村乡镇风气保守蔽塞,甚至以男女社交为奇,小学校也不便聘请女教员。但就初等教育教学来说,男教员与女教员各有独特的优势,男教员坚毅勇敢,女教员温和、细致、耐心,更适合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耳濡目染的影响,男女教员协调搭配教学才能塑造学生优良品格,才能使初等教育良性发展。女性教员的严重缺失,畸形的教师群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等教育的质量。

从教员资格来看,师范学校毕业者不多,多是从其他学校毕业者,如师范讲习所,或中学毕业,甚至有些是私塾出身,这些教员大部分没有接受系统的师范教育,师资质量不高。教学形式单一,教法枯燥,或不注重讲解,或不注重儿童接受程度只顾灌输,或不注意儿童心理学的应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教学质量较差

各县督学衡量教学质量主要看教员的教法和期末考试成绩。小学生毕业会考是全县小学生统一参加的考试,毕业会考成绩从侧面反映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人员的重视程度。那么淮河流域各县学生毕业会考成绩怎么样呢?见表4。

1932年,安徽省共有3 740名小学生参加毕业会考,合格的共有3 239人,不及格的学生有501人,及格率85%。淮河流域12县参加会考的有1 112人,共有217人不及格,及格率81%,低于全省及格率。而淮河流域各县不及格的人数占全省不合格总数的43%,其中蒙城县竟有一半以上学生没有及格。淮河流域各县如此高的不及格率反映出缺乏优秀的师资和教育质量较低,各县教育行政机关没有用心认真办好小学教育。

表4 安徽各县小学参加毕业会考学生及格与不及格人数[6]

二、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安徽淮河流域各县的初等教育在曲折中缓慢发展,教育经费不足自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7]。

1.自然灾害频发

在1914年8月,教育部视学对第三视学区(皖、苏、浙)视察时便指出安徽教育状况:“皖省居长江中流,下通吴会,上达荆鄂,交通原无不便,然教育发达较邻省终嫌迟滞者,厥有二因:皖南山岭丛错,风气闭塞;皖省水旱灾害频仍,生计艰窘,救死不瞻,奚暇礼义?此远因也。”[8]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多变,极容易发生灾害性天气,加之历史上被黄河侵夺河道后,河床淤高,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民国时期更甚,水旱灾害频发。1927—1937仅10年间,水灾6次(1927年,1930年,1931年,1932年,1933年,1937年),最为严重的是1931年水灾,“皖北大水为灾,沿淮一带,尽成泽国,灾区达二十余县之广”[9],阜阳“发水最大,灾亦最剧,计淹五万户,死者二千余口”。旱灾8次,最为严重的是1932年“旱象普遍,求雨不得……乡民无知,纷纷祈雨求雨”[10],蝗虫灾害4次[11]。

频繁的自然灾害让人们生活困顿,流离失所,生存成了第一要务,各县忙着救济灾民,无力发展教育。灾害使秋收无望,农民元气大伤,各项农业征税不能照额收齐,岁入短缺,县政府甚至挪用教育款项救灾,小学教育经费更加困绌。地理环境制约着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初等教育发展缓慢。

2.局势混乱不安

“淮河流域的地理开放性导致淮河流域成为我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地区之一”[12],频繁的战争迫使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强悍,尚武。民国时期皖北一带长期受战争影响,各项杂捐停顿,教育经费岁入减少。如宿县田埂捐等两宗大款,“自奉浙用兵以来,交通时境不便,货车难通,过来大军往还铁路,更无余轨,既无货,安有捐?”[13]后将盐栈作为营房,无法发展盐业,盐捐即行撤销。

年年的自然灾害,若政府救济不及时,人们生活无望,往往成匪,“自民国以来,连年内战,烽火连天,加之最近数年,匪患天灾,层出不已,稍具资产之家,类多由乡而城,村居寥落,势同散沙,团结既无能力,盗匪日益横行。”[14]皖北历年来多匪患,虽然有官军民团剿匪,“但此勒彼窜,兵去匪来,迄未能肃清”[15],混乱不安的社会环境,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普通农民根本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与社会生活关联性不强,导致了淮河流域教育的落后。

3.教师待遇过低

1934年,教育部视察员在视察安徽教育后指出乡村小学教师待遇太低,月薪不及十元,也有低至三四元,无论乡村生活水平有多低廉,三四元实在难以维持个人生计,更不用说还有家室的老师。时人感叹“小学教员不如一个理发匠”[16],一个理发匠一月能挣40元,而乡村普通小学教员只有十元甚至更低,这怎么能让教员安心授课,怎能留得住优秀教员?为缓解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淮河流域各县对小学教员“其不预征田赋附加者,则大都仿照公债办法,发给借券,作为薪俸”[3]22。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有些教员没有太多亲戚,就难以将它抵作税饷,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教员待遇过低的境况。省会学校小学教员月薪稍高些,乡村一般小学教员月薪大部分集中在5~15元,小学教员生活非常清苦。

教员待遇过低,不能养家糊口,所以,部分小学教员只是将教师职业作为过渡性工作。据1930年统计,各县小学教职员,年俸平均数只138元。优秀的教职员,自然不能安心教学,“各县教职员任职一年以上,而未满两年去职者,岁估全数四分之一。而该年在任之教职员,未经师范训练,未经中学毕业及甚至根本未受学校教育者,则竟占全数四分之三。”[4]148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敷衍懒散的小学教员只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乃至对学习产生厌恶等情绪,对于教育事业贻害无穷。

4.教育行政敷衍

县长和县教育局长统筹本县教育发展,对教育管理等应负全责,但淮河流域各县教育行政效率低下,不能发挥教育行政机关教化的作用;县长或教育局长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严重阻碍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1927年,寿县县长与财政局长朱蓉溪勾结,搜刮民众财产,竟强借学款。因寿县教育局长不答应其无礼要求,竟违法私组教育改进会,妄图将教育局改组为委员制,迫使柏局长辞职,“致全县教育行政机关于绝境”[17]。如此这般怎能发展好初等教育呢?凤阳县在教育经费清理过程中,县长和教育局长没有尽相应的责任。如学款应由教育局直接管理划拨为本县的教育经费,但是凤阳县学款仍由县政府掌管,省教育厅令指责该县县长及教育局长“明知故昧……固均不得辞其责也”[18]。

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县,造成了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区域的不均衡性。这归根究底是由于经济的落后,造成教育经费拮据,各县无法扩充初等教育:增加学生数、学级数和学校数、聘请优秀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经济不发达与教育落后互为因果,教育兴国,教育若不发达,经济发展缺少人才的智力支撑,经济也不会良性健康发展,这也是造成近代淮河流域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当今发展初等教育,应注重教育经费的投放,以充足的经费保证学校正常有序开展教学;应提高教师待遇,保证优秀的教师能安心教学,钻研先进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1]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出版社,1934:435.

[2]安徽省教育厅.安徽教育概览第二回[M].1934:55-58.

[3]教育部.教育部督学视察安徽省教育报告[R].1934:43.

[4]安徽省政府秘书处.一年来之安徽政治[M].1933:148.

[5]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年度[M].1933:160.

[6]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一年度[M].1935:90.

[7]刘强.民国时期淮河流域地区教育经费状况:以1927—1937年为考察中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85-86.

[8]王世杰.安徽省教育大事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5.

[9]皖北各县灾情之调查[N].申报,1931-07-24(第3张).

[10]皖北大旱素虎疫猖獗[N].申报,1932-08-01(第3张).

[11]汪志国.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灾害救助[J].灾害学,2009(3):109-110.

[12]王开队.地理开放性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社会发展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9.

[13]清理县教育局经费之商榷[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8,1(15):28.

[14]办理农村教育应行注意之点[J].安徽地方政务研究周刊,年代不详,1(2):25.

[15]皖北天灾人祸[N].申报,1932-08-09(第3张).

[16]理发匠的活小学教员自叹不如[N].申报,1932-08-26日(增刊).

[17]关于各县教育行政之厅令[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8,1(9):5.

[18]关于清理县教育经费之厅令[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8,1(29):6.

【责任编辑:王立坤】

Element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1927—1937)

JIANG Xiaoli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9012,China)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research on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in 1927—1937are detailed collected;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of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in 1927—1937is analyzed objectively.It is considered that,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has developed in 1927—1937,but the speed was slow,the reasons were as follows:the education funding constraints lead to the teaching scale is difficult to expand,low-quality teachers,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chaotic social environment.

Huaihe river basin;elementary education;funding for education;primary school teachers

G 62

A

1008-3862(2012)04-0048-05

2012-04-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70021)。

江小莉(1990-),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教育经费教员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