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划分情况下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12-09-26焦福龙
焦福龙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产业划分情况下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焦福龙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划分情况下高新企业和传统企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企业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和原因
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主要目的是拉动内需,暂时缓解城镇青年就业压力,同时也有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意图。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发展必经阶段,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数百万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正在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虽然高等教育扩招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扩招速度过快过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现在很受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表1反映的是我国1999年以后历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毕业人数、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和就业人数。
表1 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毕业人数(含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院校学生)和就业状况
表中大学生毕业人数含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院校学生。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人数为159.7万人,以后逐年递增,到2011年招生规模扩大到675.4万人。2003年首批扩招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人数为212万人,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60万人。应届毕业生的规模在增长,但是劳动力市场对高学历劳动者需求增长却相对缓慢,出现了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在扩招大学生毕业之前的年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80%~90%之间,2003年首批扩招的毕业生毕业后就业率降为70%,200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65%,随后几年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大学生就业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目前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释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高等教育供给、大学生自身因素、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因此很多学者把注意力放在高等教育供给上面。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工作的齐月华认为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增多,从“工作竞争”、“工资竞争”、“工作分层”三个方面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1]。胡乃武、姜玲认为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由于外部性的原因造成高等教育的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低于个人收益[2]。因此,他们认为当前大学生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水平。杨友国、刘志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特征导致高等教育低价格供给,低价格引起学生教育需求增多,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扩招从供给方面满足了这些需求,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3]。王新、冯玉双认为盲目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失业与岗位空缺的矛盾[4]。
还有很多学者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吴克明、孙百才从期望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信息不对称、岗位报酬存在不确定性(高工资与低工资共同存在),大学生更倾向于提高自己的选择标准来获得一个更好的工作,而这个标准普遍高于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因此出现部分大学生非自愿失业[5]。赵立卫调查发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找一个好的工作,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多元化的,赵立卫将多元化的目标概括为非人力资本积累追求,多元化的目标容易出现高等教育需求过度的问题[6]。冯岚,柯羽从大学生的性格和素质方面解释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冯岚认为大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高不成,低不就”、“喜大化”;柯羽认为大学生处于“道德困境”之中,大学生往往会有急功近利、散漫任性、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问题[7-8]。这些都会使企业对大学毕业生产生抵触情绪,使得大学生自身就业困难。
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文小才、刚成军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关系不显著,经济增长很难带动就业的增加[9]。进而张翠英及郭新华、吴融对大学生就业数据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并没有带动大学生就业的增长[10-11]。经济增长、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与理论相矛盾,一些学者尝试着从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角度进行解释。王保义、余东华、范思远认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低,对大学生需求数量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12-13]。甘春华提出劳动力配置的扭曲引起了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局面[14]。苏永照认为资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于有力地位,工会不能完全履行它应有的功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价格机制负向失衡,造成大学生不能顺利的进入工作岗位[15]。
笔者更倾向于从劳动力需求角度解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发展是就业需求的基础,产业结构又与大学生就业需求息息相关,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产业结构为基础建立厂商劳动力需求模型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建立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也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要来源。在当前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企业不断的分化演变。从产业划分的角度,我们把企业分为两类:以高素质劳动者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传统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是工作专业化程度高,对劳动者的教育背景、个人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包括医疗、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都流向了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是进入门槛比较高,限制了本科学历以下的劳动者进入这个就业市场。Spence称之为文凭的信号[16],在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将文凭作为选择员工的标准,高新技术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传统企业的特点是工作专业化程度低,对劳动者的教育背景、个人素质没有明显的要求,传统企业对于劳动者的需求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较少。传统企业包括制造业、餐饮娱乐行业和建筑行业等低附加值的行业企业。
1.假设条件和模型构建
受Williamson对企业规模与等级控制[17]研究启发,从企业结构角度来对比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对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模型中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层设置、每个层次对下一级层次都管理s人。模型假设条件如下:①经济中的企业分为传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类。②两类企业组织结构相同,分为总经理、管理者、生产者三个管理层次,企业每一个层次都管理s个人。设总经理1人,则管理者就有s人,生产者人数为s2,企业劳动力需求模型为D=1+s+s2。③高新技术企业只对大学生产生需求,因为大学生一般是不会进入传统企业生产岗位的,假设传统企业只有管理层对大学生产生需求。④经济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m,传统企业数量为n。
由③可知
高新技术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为:
传统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为: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得出整个社会的需求函数为:
2.运用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
(1)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经济增长既带动了社会总产出的扩大,也增加了全社会就业总量。具体到单个企业来说企业有可能扩大生产规模,这样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也可能表现为经济中新建企业数量增加,产生就业需求。下面从这两种情况分析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①企业增加雇佣劳动者数量。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都会增加雇佣员工数量,为了维持企业的稳定和保证产量,企业对管理者和生产者的需求数量都有所增加,在企业劳动力需求模型中表现为s变大。所以社会总需求函数Ds的s微分即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边际需求其经济意义为,企业每个结构层次增加一单位的需求将为大学生提供(2s+1)m+n个就业机会。
②企业数量增加。经济发展也表现为社会中新建企业数量增加。假设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数量共同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增加对大学生就业都有贡献,所以社会总需求函数Ds对于m和n的共同微分就是企业数量的增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计算后得出传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边际增加为大学生提供2+2s+s2个就业机会。
(2)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比较
传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促进就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企业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较少,大学生就业岗位大部分由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运用模型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社会总需求函数Ds关于m的微分,
社会总需求函数Ds关于n的微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大学生的边际需求为1+s+s2人,而传统企业对大学生的边际需求只有1+s人。在带动大学生就业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是传统企业的倍,具体数值受s的大小影响。
三、实证分析
1.实证模型和数据说明
从经验角度来看企业规模同企业产值是密切相关的,企业规模又决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本文用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企业的产值表示它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这样也方便了我们建立模型,模型设定成如下形式:
式中,b0为截距项,U为大学生就业人数,H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L为传统企业产值,ε误差项。上面的模型只考虑了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企业并不是大学生就业的唯一途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模型中添加这两个变量使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将模型扩展为
式中:G代表政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R代表教育支出,其他变量不变。出于同样的原因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教育机构两个变量也分别用政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表示。本文采用1999年到2011年的年度数据来考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数据主要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教育部网站统计信息。模型中大学生毕业就业人数(U)根据历年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与初次就业率乘积得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H)由高技术产业产值表示;普通企业产值(L)由建筑业、工业、运输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数据综合得出;政府费用支出来自财政支出项目中的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来自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变量数据
2.回归过程与分析
为了研究模型之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需要对搜集到的变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但是所选变量都是时间序列,而时间序列存在非平稳性的特点,如果对具有时间趋势的变量做回归可能存在“伪回归”的问题。为了使回归更有意义,需要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1)变量平稳性检验
平稳序列围绕一个均值波动并有向其靠拢的趋势,而非平稳性序列则不具备这一性质。E-views中对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有两种方法ADF检验和PP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模型变量的平稳性,结果如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原时间序列U、H、L、G、E的ADF检验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说明它们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各自的二阶差分序列D(U,2)、D(H,2)、D(L,2)、D(G,2)、D(E,2)为平稳序列,因此不能以传统的回归进行分析和检验,而只能采用协整方法检验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表3 ADF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与实证结果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具有非平稳性的特征,但是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呈现稳定性特征,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也就是协整关系。由于模型变量是非平稳性序列而它们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性序列,所以可以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下所示:
从实证结果来看教育支出变量P值为0.784 6明显通不过检验,这可能是由于统计数据不能够准确反映我国教育支出造成的,在搜集数据时发现我国对教育支出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在统计年鉴中教育支出经常和科学事业支出、文化卫生事业支出混在一起作为一个项目,难以准确的教育支出规模;另外也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事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规模仍然不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明显的影响。剔除教育支出后继续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下所示:
剔除教育支出后模型各变量的显著水平明显提高,各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从模型结果来看,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政府规模对大学生就业有正面影响,公务员薪酬待遇较好、工作稳定吸引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政府也把公务员招聘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在2003年我国明显增多了公务员的招聘规模,目的之一就是缓解高等教育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模型结果中传统企业规模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影响,这跟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有些不一样,我们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传统企业在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并且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这个结果对我们的研究是有益的,模型表明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更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看似违背常理的结论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出现过,张翠英及郭新华、吴融的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增长并没有拉动大学生就业增长,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是负相关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企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过大,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传统企业的扩张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四、结 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够迅速造成的。这也能够解释当前我们国家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普通劳动者供不应求,甚至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用工荒”的困境;另一方面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素质劳动者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很多大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些年来中央政府把产业转型升级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是认识到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不仅给环境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经济发展也遭遇到瓶颈,很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不仅能够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也能够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另外也要重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转化为就业需求。树立和落实“就业和经济增长并重”的战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就业需求有足够的增加,在做经济决策时优先考虑促进就业的项目。
[1]齐月华.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探讨,2005(5):75-77.
[2]胡乃武,姜玲.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缺口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1-4.
[3]杨友国,刘志民.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6(3):62-64.
[4]王新,冯玉双.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J].人口学刊,2010(3):54-60.
[5]吴克明,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52-55.
[6]赵立卫.非人力资本积累追求:大学生就业难的新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6-144.
[7]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408-410.
[8]柯羽.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道德困境与破解策略[J].教育探索,2010(8):140-141.
[9]文小才,刚成军.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放大效应相对不足之原因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7(1):52-56.
[10]张翠英.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15):60-63.
[11]郭新华,吴融.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变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83-86.
[12]王保义.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131-134.
[13]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J].财经科学,2010(2):61-68.
[14]甘春华.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分析:兼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2-87.
[15]苏永照.我国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失衡与“大学生就业难”[J].财经科学,2010(4):86-93.
[16]Spence M.Market Signaling[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87):355-374.
[17]Williamson O.Hierarchical Control and Optimal Firm Siz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7(75):123-138.
【责任编辑:张耀华】
Impact of Enterprises to Graduate Employment under Industrial Division
JIAO Fulong
(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The roles of the high-tech companies and traditional businesses in resolving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are analyzed under industrial di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Measures to address graduates employment are proposed.
graduate employment;high-tech enterprises;traditional enterprises
G 646
A
1008-3862(2012)04-0030-05
2012-03-05
焦福龙(1987-)男,山东平度人,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