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2-09-26赵玉国
赵玉国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1 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其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低度吻合状态,不管校内条件如何优越,都很难满足其实践性教学的实际需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内并没有真正进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1]。而毕业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的多,对口的少[2],且多半是“放羊式”。这就不符合“16号文”[3]关于“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基于此,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设想。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4+1+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层级递进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强化。
第一阶段:前4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基础课、物流专业基础课和物流专业方向课,其中专业方向课以“项目驱动”为主进行理论教学和简单实训。
第二阶段:第5学期学生以“模拟者”和“准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依次进行练岗、轮岗和短期顶岗,以弥补校内实训之不足和满足企业用人之需要,为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第6学期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在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强化职业能力,为顺利就业变为“职业人”做好准备。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
3.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第一线”学习,是其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的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并能够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但要具备物流作业各个环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单一或综合物流工作任务的能力[4],还要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勇于创新、爱岗敬业。
3.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校内实践条件欠缺
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校内的实训主要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建设模拟环境需要学校大量进行设备设施投资,一般学校很难承受,同时,“引厂入校”也不现实。因此,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型实训只得在企业进行,通过在第二阶段第5学期的练岗、轮岗和短期顶岗,使其实践性教学直接融入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3.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困难
顶岗实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目前,物流行业中小企业众多,虽然这些企业对接纳顶岗实习热情较高,但由于其管理水平不高、技术不够先进,很难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甚至把顶岗实习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而一些大中型企业由于临时用工需求量不大,不愿意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只是在急需用人时才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同时,“分散化”的岗位实习造成学校师资紧张,只能远程指导,再加上实习的企业又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提供优良的实习指导,顶岗实习指导难以到位,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4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依据“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5]”,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如图1所示。
4.1 选择企业,实质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备选企业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企业文化,最好拥有主流技术,能提供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就业岗位,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
高职院校必须主动服务企业,合作才不会出现“一头热”的尴尬局面。“4+1+1”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变“一头热”为“两头甜”[6]的措施之一,在“4+1+1”中,第二阶段第5学期后半期的临时顶岗,可以满足企业用工旺季的临时性用工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能为企业做什么,还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等告诉对方,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就业共担、”的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必须考虑高职物流人才的职业发展方向。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从事岗位不同,发展方向亦不同,大致分为国际物流、企业物流、商贸物流三个职业发展方向,专业发展的方向不同其涉及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也不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还应该按照“满足”和“管理方便”的原则,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身优势和实践学生数量等基础上确定基地数量。同时,建立一个,用好一个,用足一个。
4.2 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有人将高职教师比作铸造的“模具”,教师这个“模具”做好了,才会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产品”[7]。不管是校内的简单实训,还是在企业的练岗、顶岗,都离不开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指导。
学校有组织选派专业教师随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其具备双师“素质”。同时,学校有计划地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生在企业练岗、顶岗,主要依靠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学生得到适时、到位指导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加强对兼职教师在教学规范、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把对兼职教师的培训纳入学校的师资培养计划。
4.3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召集物流专家、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如下工作:调研物流相关岗位及工作过程;归纳总结物流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讨论确定课程体系的结构及内容;讨论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确定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4.4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分三部分:对学生考核评价;对所有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和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其重点是对学生和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价。
(1)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校内教学主要由专任教师负责,练岗、轮岗和顶岗以兼职教师考核为主,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当然也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考核为主;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成果,重视对一般知识运用和操作技能的考核,还应对作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重要方面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信念以及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等进行评价。
(2)对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价。学校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大小和多少是校企合作能否持久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建立专任教师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考评机制。如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必须有一年以上到企业锻炼的时间,同时要帮助企业至少解决一般性的技术服务难题等。
(3)对校企合作的考核评价。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能及时反馈职业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课程建设的实用性与前瞻性。既可大大增强高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搭建桥梁,又可为高职院校直接向企业提供智能服务,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开辟道路。
5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赢效果
5.1 学生有所学
学生从抽象环境、虚拟环境和模拟环境提前进入职业环境,提前扮演贴近职业人的角色,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破解了就业适应期长的瓶颈;学生在参与“任务”过程中学习,可以初步树立责任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增强动手能力、社会调研能力、协调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作为“职业人”的综合素质;由于有更好的求职机会,通过适应工作需求的岗位知识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职业人的素养,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就业;与订单培养模式相比,学习内容适度宽泛,降低了到其他企业就业的难度。
5.2 企业有所得
可以解决企业假期间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同时,越是繁忙的业务,越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顶岗操作时间适当,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可以提高其竞争力;院校毕业生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提速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
5.3 学校如所愿
将企业资源作为校方的实践资源,从而弥补校方实训建设经费的不足与实践场所的缺乏,增强办学实力,克服“办学难”问题;教师进入企业,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材,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能工巧匠进课堂”,可以形成一支稳定的适合专业发展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增强育人实力,克服“育人难”问题;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突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同时,以专业帮助企业,以企业夯实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多出标志性成果,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扩大社会影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实力,克服“就业难”问题。
5.4 政府如所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面向和服务企业中寻找路径的一种改革方式,符合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期望。
[1]林小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8):23-26.
[2]李绍中,王晓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难点透析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5):63-65.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4]胡国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8.
[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
[6]杨占苍.变职校“一头热”为校企“两头甜”[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1-03-22(1).
[7]徐傲立.“绑定”区域发展,借力提升专业能力[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1-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