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路径设计

2012-09-25德铁婴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高校

德铁婴

摘要:通过剖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试图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强化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课堂建设,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着力探讨创新思想的渗透式教育、创新课程体系的开发实施,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打造学校的创新特色。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79-0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抉择,亦是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时代要求。多年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目前,中国教育体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有不少弊端,影响和束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主观方面:很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只是针对极少数优秀学生的、是高不可攀的事,因而缩头缩脑,不敢尝试;部分学生虽追求创新,但却缺乏必备的创新技能;还有的学生具备创新的勇气和技能,但是缺乏不懈的毅力。这些因素都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客观方面:几个因素导致了当今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1)师资力量薄弱。各院校的师资力量匮乏,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使得教师已无闲暇去搞教学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更谈不上教学的创新。即使个别院校从社会上聘请了不少知名教授、企业家等成功人士,但也仅仅是挂名而已,很少有人或根本没有人给学生以指导。教学内容的陈旧,教育观念的落后,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的缺乏,都是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因素。(2)教学方法落后,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中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满堂灌”,老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学习。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应付目前的考试是比较容易,而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未见长进,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此外,“书面答卷”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仅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维的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削弱,进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教科研设备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环节未受重视。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的教科研设备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摆在实验室的常是被社会淘汰了的陈旧设备。与当前高端科技完全脱节的实验器材既吸引不了大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十分有限的教学经费导致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的匮乏,使大学生的实习环节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意义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于当前而言具有重要社会现实意义。对此问题的价值考量要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国长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二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层次的矛盾。这三大问题在中国是普遍的、长期的和根本性的。因此,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可以促进上述问题深入解决的。

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然地改变,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崇尚创业的大环境正逐步形成。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72%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同自主创业,并投身自主创业,中国的大学生创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创业能力显然源自于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以创业带就业,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而且创业的活力将会形成带动就业的倍增规模效应。所谓的创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就业增长点,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

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强有力措施。人力资源被喻为当今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的资源是该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力资源变身为第一资源。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在众多社会经济资源的发展当中,人力资源是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发展的关键性。中国13亿多人口,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优先开发,能促使中国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种现状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实现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应该成为中国的明智选择,充分发挥好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人力资源强国,至少应考察三方面指标即,数量、质量、结构。人力资源强国要求人力资源的在数量上要充分,在质量上要合格,在结构上要优化。而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现状却是:第一,表面上数量多,实际上数量少,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第二,质量不高且结构失衡。目前低层操作型人才缺少,而中层次人才过剩。知识多,技能少,理解能力强,创新能力弱,人力资源发展极不均衡。第三,作为人力资源培养主渠道的教育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现在只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3.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层次矛盾。中国高层次优质人才的匮乏构成了科教兴国战略深层次矛盾,且影响到各个领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由之路在于人力资源开发,开发的途径要靠教育,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途径。科教兴国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生产出实质性的生产力,从而实现人力和生产资料、工作有效结合,把人口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把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地位、政策制定、结构设计等多方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战略发展体系与机制,好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路径设计方案

论文理论探讨高等教育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改革的突破,以着力进行实践。探讨创新教育各要素的整合运作,以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师资配备、校园文化建设等多角度,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1.创新教育总体布局要求之一是培养创新型教师。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教师是关键。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在讲课中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新角度,解题时能用新方法,议论时能发表新看法、新观点,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突破,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表形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在学生实验出现问题时,及时予以指导。因此,高等学校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创新教育总体布局要求之二是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应该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专业课程特点,适当处理教材,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的机械内容转化为自己活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灵活充实的课程系,要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尽可能多地掌握具有应用价值和再生潜力的知识和信息,在问题中寻找兴趣点,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加强实习、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的实用技能型转化。积极建构多维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认识、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质疑现有的知识,挑战权威性理论,在创新方面有所发现。

3.创新教育总体布局要求之三是完善实验、实践设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对学生实验、实习经费的投入,既要建成设备先进的重点实验室、多媒体中心、计算机中心、数字图书馆、创新实践基地等场所,还要设立学生创新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实践,予以经费支持。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创新教育总体布局要求之四是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十分重要。各高校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尊重个人创造精神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以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务实精神。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不同专业的学术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科技报告、社会调查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積极性,从而形成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

上述几个因素的整合发力,推动当前教育改革进一步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养成的方向发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建立起创新实践的支持平台,发挥大学创新的孵化器作用。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高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