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

2012-09-25蔡希睿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单字测量点声调

蔡希睿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昆明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

蔡希睿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昆明方言是云南的官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以往学者对昆明方言单字调的研究均为传统的“听音笔录”法,本研究首次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借助语音分析软件Praat,探索到昆明方言的4个单字调:阴平(33)阳平(31)上声(53)去声(41);在老、中、青三代及不同性别昆明人的单字调比较中,发现昆明方言的声调格局存在年龄、性别差异。

昆明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年龄;性别

0 引言

一个声调格局由一种语言或方言中的全部单字调构成,是各种声调变化的基础形式,是声调分析的出发点。由于每一种语言或方言声调的数目、调层、调型以及分布关系不同,形成了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个性特征[1]。

昆明方言是云南的官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2],因为与北京话可以说得通,而语言学者又多关注云南的非汉语研究,云南的汉语反而被忽视了[3],加之昆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学者历来很少关注昆明方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更为少见。以往对昆明方言声调的描写多为听觉感知的“听音笔录”法,根据《昆明方言志》,昆明方言有 4种单字调:阴平(44)阳平(31)上声(53)去声(212)[4];群一对去声的调值提出了两种可能,22或212[5]。迄今为止,尚无对昆明方言单字调的实验语音学描写。本文首次以“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为支撑,采取实验的方法,借助语音分析软件Praat,从声学特征的角度对昆明方言的单字调加以描写,探索昆明方言四个单字调格局,并比较分析老、中、青三代昆明人单字调的演变及不同性别昆明人单字调的差异。

1 理论框架

Goldsmith在研究非洲声调语言时,突破了SPE理论的线性推导的框架,系统地提出了“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声调不是音段的固有特征,而是独立于音段之外的一个独立的音层[6]。声调和音段属于两个音层,分别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平面来体现。随着规则描述的非线性化,各音层既独立自主,又相互联系,声调层可以独立发生变化,依据“合格条件”由联接线连接起来。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位于每一个音节上,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Yip基于自主音段的理论,对汉语的平调和斜调(包括曲折调)进行了研究,认为声调自由地出现在任何一个载调单位上[7],特别是在曲折调连续变调这一现象的研究上,提出以声调旋律单位为基础研究汉语变调[8]。

汉语声调的实验研究始于赵元任,他提出了声调的五度制调值标记法[9],为汉语声调测定、描写和研究奠定了基础。石锋随后提出了声调格局的概念,通过基频归一,计算T值的方法,得到声调的五度值[1],其优势在于具有普遍可比性。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建立在自主音段理论之上,认为昆明方言的声调独立于音段之外,依附于载调单位,分布自由,具有区别意义的特征。基于此理论,以赵元任所创制的五度制调值标记法、石锋提出的相对归一T值计算作为研究方法,分析昆明方言四个声调的声调格局。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发音人

6位发音人中,3男3女,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每一年龄段男女各一名。6人均出生在昆明,父母双方为昆明人,家庭语言背景都是昆明方言,记为老年组:M1(男,81岁),F1(女,76岁);中年组:M2(男,51岁),F2(女,42岁);青年组:M3(男,23岁),F3(女,24岁)。6人都在昆明学习、工作、生活,基本符合实验语音学对发音人的要求。

2.2 发音字表

本次研究的字表材料是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语音数据库”[10](该课题由刘俐李教授主持)中选择了四个声调的单字制成。按照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顺序排列,每个声调各有八个例字,竖列中的声母、韵母相同。它们是:猜才踩菜,搭答打大,翻凡反饭,锅国果过,接结解借,千前浅欠,汤糖躺趟,弯完晚万。

2.3 语音样本的采集与制作

语音样本使用Cool Edit Pro 2.1软件录制,采样率为44100,采样精度为16度,录音通道为麦克风双声道。每位发音人四个声调各有8组发音,即每个声调有48个样本,共得到6*8*4=192个有效样本。并用Cool Edit Pro 2.1软件对每一个单字进行了提取。

2.4 语音数据的归一法

以Praat(v.5.2.23)软件作为语音实验工具,以单字统计模式提取昆明方言单字音的声调。由于载调的是韵母,所以保留元音和它后面的音段,去掉弯头降尾[11]。笔者采用的相对归一的T值计算,分别测算6位发音人每个声调的T值,其中每个声调提取10个测量点,共得到6*4*10=240个T值数据,把同一组样品在同样测量点上的测量数据进行T值计算[1],提取了整个样本中每一组样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组)的10个测量点频率数值的平均值(共有4*10=40个平均值),调域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分别是全部测量点平均值(40个平均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测量点频率是每一个测量点的平均值,带入T值公式运算,得到每一测量点的T值。T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x指测量点频率,a指调域的上限频率,b指调域的下限频率,得出的T值就是x点的五度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昆明方言的单字调格局

声调由音高和时间所决定,音高包含调型和调层,声调的音高主要取于基频,基频随时间变化形成高低起伏的基频轨迹,即F0曲线。F0负载着基频的变化趋势,也就能反映音高的变化,所以,研究昆明方言的声调就需要从基频入手,将每一测量点的基频值带入上述T值公式,得到基频值所对应的T值,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实验得到的T值,在Excel中绘出昆明方言四个声调的格局图(图1),横坐标为1-10个测量点,纵坐标0-5为五度值,T值与五度值的关系为:0-1归为1度;1-2归为2度;2-3为3度;3-4为4度;4-5看作5度。

表1 平均T值数据表

从以上数据表和声调格局图可得出,昆明方言声调特征如下:

阴平基本上是平调,完全位于调域的中部。起点的平均T值最高,为2.56,终点值最低,为2.16,之间相差0.4,标准差最大出现在终点0.31。整个声调的音高在2-3范围内,所以调值记为33。

阳平从调域的中部下降到调域底部,是一个低降调。最高T值出现在起点3.02,终点T值最低0.40,两者相差2.62,终点标准差最大,为0.29。调值记为31。

上声的起点是四个声调中最高的,是一个高降调。起点T值最高4.73,第9个测量点最低2.04,调尾在调域的中部形成一个轻微的“凹”形。起点标准差最小0.15,随后逐渐增大,最大标准差出现在第8个测量点,为1.21,终点的标准差为0.42,其原因分析将在3.2节中说明。调值记为53。

去声是从调域中上部下降到底部的降调。起点T值最高3.98,终点最低0.40,两点之间相差3.58,标准差最小是第2个测量点0.22,最大的是终点0.36。调值记为41。

3.2 老、中、青昆明人声调的分组统计与分析

通过老、中、青6位发音人的声调分布,可以看出昆明方言声调格局存在年龄差异。

阴平。三者都是位于调域中部的平调。中年昆明人声调曲线位于上方,其次是老年人,青年人曲线在下方。老、中、青起点值分别为2.53、2.69和2.46,标准差为0.09;终点值为2.44、2.07和1.96,标准差0.21。由此看出,阴平调三者差异不大。

阳平。三者都是一个低降调,起点几乎重合,T值分别是3.09、3.09和2.89;在调尾位置,老年昆明人声调曲线位于上方,中年人居中,青年人曲线在下方,终点T值分别为0.71、0.41和0.09,标准差0.25。

上声。上声是本次对比中调型、调值差异最大的。老派昆明方言中上声是一个在调域上部的高降调,没有“凹”形,而青年昆明人的上声却在调尾出现了明显的“凹”形。老、中年昆明人的上声差异并不大,曲线几乎重合,起点值分别为4.86和4.65;终点值为2.21和2.51,标准差分别为0.09和0.15。青年昆明人的上声起点T值最高,为4.72,第8个测量点最低,为折点,T值为0.42,终点的T值为1.50。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声总体平均T值数据中,起点标准差最小,为0.15,随后逐渐增大,标准差最大值出现在第8个测量点,为1.21,终点的标准差为0.42的原因。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青年一代昆明人更多地受到普通话上声(调值记为214)的影响,在处理昆明方言的上声时也采取了曲折调的读法,与老派昆明方言上声形成鲜明对比。

去声。去声是四个声调中三者差别最小的,三条曲线均从调域中上部下降到底部,起点T值最大,分别为3.86,4.11和3.96;终点值最小,分别为0.60,0.11和0.48,标准差为0.10和0.21。

从以上实验分析中可以看出,老、中、青三代昆明人的阴平、阳平、去声三个声调的差别是细微的,10个测量点的音高值很接近,而在上声的音高变化上,青年与老、中年的差别是显著的。

3.3 不同性别昆明人声调的分组统计与分析

图3反映的是不同性别昆明人的声调曲线图,男性和女性声调曲线整体位置都比较接近,并且女性声调曲线大致在男性上方,有规律地分布。

阴平。男女声调都是中平调。前4个测量点男性声调曲线位于上方,后半段女性在上方,相差在0.1左右。男性起点T值为2.58,终点值2.08;女性起点值为2.54,终点值2.23。标准差为0.02和0.07。

阳平。男女声调曲线差异不大,男性起点T值为 3.02,终点值 0.49;女性起点值为 3.02,终点值0.32,相差不到0.2。

上声。除了在第8个测量点男性声调曲线位于女性上方以外,其余部分女性声调曲线都位于男性上方。男性起点T值为4.61,女性起点值为4.85,标准差为0.12;男性终点T值1.93,女性终点值2.21,标准差为0.14;男性折点T值1.87,女性折点值2.08。

去声。男性起始点高于女性,分别为4.02和3.93,标准差0.05;后半段女性声调曲线高于男性,男性终点T值为0.17,女性终点值为0.62,标准差0.23。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声调曲线对比,发现其与不同年龄段的声调分布特点有一定相似性,男女性声调有差别,但不太明显。

4 结语

笔者通过声学实验,采用T值测算,用五度值对声调的调值作出记录[12],分析出昆明方言的单字调格局,下面将前辈们用传统记音法得出的昆明方言声调调值与本次研究作对比。

表2 传统记录与实验研究调值比较表

总体来说,本次研究阴平、阳平、上声与传统记录差别不大,去声的差别在于起始点的音高,跟普通话相比,昆明方言声调调值普遍偏低,听上去比较低抑,这与南北方人声带状况有关[13];在对老、中、青三代昆明人声调格局的比较中,最大差异在于上声,青年一代昆明人的上声在调尾出现了明显的“凹”形,与老派昆明方言上声的高降调形成对比,这一现象说明由于标准普通话的普及与使用,青年人受到更多的普通话上声的迁移作用,在昆明方言上声的发音上也采取了曲折调的读法;在不同性别昆明人声调研究中,男、女性的声调分布有一定差别,与不同年龄段的声调分布有相似性。研究也证实了言语的表现受到说话人文化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14],语言的变化与言语社团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15]。

[1]石锋.实验音系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赵汉兴.昆明方言解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3]杨时逢.云南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69.

[4]卢开磏.昆明方言志[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0(2-3):74-226.

[5]群一.云南汉语方音史稿(十)[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4(1):37-40.

[6]Goldsmith,John A.Autosegmental Phonology[M].PhD.dissertation.MIT.Published in 1979.New York:Garland Press,1976a.

[7]Yip,M.Ton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8]颜宁.非线性音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刘俐李.汉语声调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林茂灿.音高显示器与普通话声调的音高特征 [J].声学学报,1965,2(1).

[12]王士元.语言的探索: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选译[M].石锋,译.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3]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4]Labov,W.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5]威廉·拉波夫.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闫桂萍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Monosyllabic Tone in Kunming Dialect

Cai Xi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Kunming dialect,as a sub-dialect of northern Chinese dialect,is the mandarin of Yunnan Province.Previously,scholars studied monosyllabic tone in Kunming dialect mainly by traditional “speakinglistening”method.This study,for the first time,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utosegmental Phonology and conducted by the means of acoustic experiments.With the aid of speech analysis microsoft Praat,the author find the four monosyllabic tones of Kunming dialect are:Yinping(33),Yangping(31),Shangsheng(53),and Qusheng (41);the monosyllabic tone patterns are different in three generations and genders.

Kunming dialect;monosyllabic tone;experimental study;ages;genders

H311

A

1674-5787(2012)03-0054-04

2012-05-06

蔡希睿(1987—),男,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单字测量点声调
飞机部件数字化调姿定位测量点的优选与构造算法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河北大名话单元音韵母、单字调及双音节非轻声词连调的实验语音学初探
浅析冲压件测量点的规划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基于CAD模型的三坐标测量机测量点分布规划
PM2.5空中探测器的设计
“对仗不宜分解到单字”毋庸置疑——答顾绅先生“四点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