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是乡村社会的一曲悲歌
2012-09-22洪巧俊
洪巧俊
我一直想写“大衣哥”朱之文,但迟迟不敢动笔,怕触动那心灵深处的、隐藏了多年的伤痕,怕心再次滴血。那天,在看朱之文的视频时,妻子看到我的眼眶湿了,忙说,是不是又想到了你过去的心酸事?不要看了,出去走走。
不敢写“大衣哥”,是因为他和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都曾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他一边种麦子,一边唱歌;我一边种水稻,一边写作;他做过建筑工,我做过烧窑工;我们都为生活困惑过,都为一元钱发愁过。牙痛用凉水沉,这是没钱治牙痛的乡下人通用的方法,“大衣哥”用过,我那时也常用。为了给“大衣哥”治牙痛,他老婆把心爱的头发卖了。不同的是,我在29岁那年,由于创作成绩突出,被县委破格录取到宣传部工作;而朱之文到42岁才登台演出。如果是我,能坚持到42岁吗?
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你很难想象到朱之文的心酸和艰难。在乡村,一个人不好好种地,会被人瞧不起的,歌能当饭吃?我奶奶曾对我说,没有担箩借字的,只有担箩借米的。当年,我白天劳作,稍息时,看一下书,村人便指指点点,冷嘲热讽。不要说别人,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理解。那种环境,那种压力,那种心里的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得到的。
朱之文成功了,但这种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在山东电视台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选秀栏目中,他身穿军大衣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如杨洪基原音重现而技惊四座。歌唱磅礴、雄浑、婉转、悠扬,嗓门大,声音亮,得益于他从小酷爱唱歌,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执著和韧性。坚持这么多年,不仅要耐得住清贫,还要不怕冷眼相看。这位42岁的农民,以种地、打零工为生,奉养老人,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全家年收入仅5000元左右,但在田野里、堤坝上、小院外,无不留下了他美妙的歌声。于是有人如此说:“天下农人多矣,如之文禀赋者亦众矣,然其声唯能吆牛喝马。之文布衣陋食,不绝于歌三十载,竟终成大器。何也?人不患无名,而患无恒也!”
朱之文成功了,鲜花簇拥着他,荣誉接踵而至。单县授予他“创先争优先进人物”、菏泽市授予他“劳动模范” 、“菏泽慈善形象大使”等。值得一提的是,单县还专门抽调宣传部赵新远主任为朱之文服务,鞍前马后。拿着纳税人的钱为朱之文服务,这不是一般的待遇。我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朱之文成名了,这些对于他来说,已不再重要了。假如当地政府在他没有出名之前,给他荣誉,那是一种鼓励;在朱之文贫困潦倒时,送他一斗米、两块钱,那是雪中送炭。可那时,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温暖之手?
朱之文最初的亮相并不显山露水,身穿绿色军大衣的他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但当朱之文开始唱《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时候,全场的观众都被他那足以媲美杨洪基的嗓音所震撼。有一评委质疑:“你是农民吗,是不是哪个专业团体冒充的?”朱之文否认后,半信半疑的评委们开始连续盘问:“你地里种的什么?” “种麦子的时候,先浇水还是先放种子?”……还要他脱掉军大衣,脱掉那件庄稼人自己织的红毛衣。朱之文说,再脱,里面就不能见人了(衣服太破旧了)。 主持人还验证他的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或许他们不相信朱之文是农民,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打着农民旗号想成名的人。
他们如此验证,是不相信乡村社会有这样的能人。其实他们是在蔑视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在他们看来,农民除了种地,就只会进城打工做体力活,怎能唱出如此动听的歌?不过,不是他们在蔑视,是我们这个社会在蔑视,中国农民有9亿人,最大的群体至今却还是二等公民,不能享受城里人同等的社会保障。可以说,有许许多多像朱之文这样的能人散落在乡村社会,只可惜被那世俗尘土所掩埋。
朱之文有不少惊人语典,当然成名了就叫语典,没出名就叫疯话傻话。比如“出名不出轨”,“留着老茧抠着玩”,“完了,吃鸡蛋黄没噎着,叫那个清给我噎着了”等。朱之文成功了,我为他感到欣慰,为他鼓掌,为他祝福。但他成功的背后却折射出乡村社会的悲情综合征。如果二元体制不变,这种悲情综合征就无法医治,农民就再是奇人能人,也很难有出头之日。我为朱之文成功而喜,但为更多的李之文、张之文的失败、困苦而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这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歌词,这首歌让“大衣哥”朱之文唱出了名。
其实,“大衣哥”唱出的却是乡村社会的一曲悲歌!
(插图:钟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