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及观察
2012-09-22陈涛英练贵香
陈涛英 练贵香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酸。可以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 食管炎(Barrett’s esophagus)[1]。GER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疾病,由多种因素造成。GERD在西欧等发达国家发病率很高,人群中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占总人口的7%~15%,在亚洲的发病率也显示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长,GERD已经成为近年来消化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多年来国内外的医学工作者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08~2011年诊治的120例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GER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药物治疗,观察了中西药治疗对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2011年本院就诊的患者120例,临床上具有反酸、烧心、胸痛、胸骨后烧灼感、上腹部不适等典型症状,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并通过胃镜检查后确诊。全部患者按照人为+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9~67岁,平均(42.3±5.3)岁,病程(2.9±0.6)a。临床症状:打嗝、吞咽时胸痛、胸骨后烧灼感26例,反酸、烧心、反胃34例。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胃黏膜充血糜烂9例,胃溃疡10例,浅表性胃炎11例。治疗组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5~68岁,平均(44.7±6.7)岁,病程(2.8±0.7)a。临床症状:打嗝、吞咽时胸痛、胸骨后烧灼感33例,反酸、烧心、反胃27例。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胃黏膜充血糜烂10例,胃溃疡8例,浅表性胃炎12例。两组患者入院时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餐前30min服用多潘立酮片10 mg(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每日3次,早餐和晚餐前30min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阿斯得康制药有限公司),每日2次,临睡前加用雷尼替丁300mg(诺德药业有限公司),每日1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处方:柴胡、半夏、鸡内金、甘草、丁香、山楂、山药、乌贼骨、川贝母、党参等烘干后打成粉末并过筛去渣,每次5~9g,根据个体情况酌情使用,用开水调成糊状后服用,每日1次,4周一疗程。
1.3 疗效观察 观察临床症状包括:反酸、烧心、反胃、吞咽时胸痛、胸骨后烧灼感、上腹部不适等。疗效判定标准包括:(1)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食道检查黏膜溃疡消失,糜烂面基本愈合,炎症消退,反流明显减少甚至消失;(2)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食道检查黏膜溃疡减轻,糜烂面缩小50%以上,轻度反流;(3)无效:临床症状以及胃镜食道检查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每组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由调查资料计算有效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8.3%,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6,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胃镜食道检查评价 对比两组在治疗后胃镜食道检查炎症消退情况,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5),见表2。
表2 两组食道炎症消退情况[n(%)]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并且可能引起胸痛、吞咽痛、慢性咽喉炎、哮喘、食管狭窄、短食管等并发症。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换,GERD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增加[2]。GERD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患者分布各个年龄段。多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中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GERD症状的可能由多种因素参与造成,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已形成了一些共识。中医上认为病因通常是由于精神压力大、情绪失调、疲劳过度或酒食过饱、嗜食辛辣酸甜食、生活不规律等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和,病位在食管、胃,并且和肝脾关系密切,还涉及肺、肾等脏器,病机主要为肝胃不和,胆热迫胃,使胃气上逆,主要矛盾是肝胆郁热。因此治疗时应当健脾行滞,理气降逆,止呕和胃[3-5]。该中药配方切中病机,方中柴胡清疏肝胆郁热,半夏疏调肝胃,山楂、鸡内金健脾健胃促消食,丁香温中降逆,山药补脾养胃、补肺益肾,党参、甘草扶脾益胃,补益中气,川贝母泻肝经郁热,还能化痰,乌贼骨收敛止血,服用后能起到疏肝理气,健脾行滞,化湿化瘀的作用,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西医上认为GERD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变弱,同时反流物攻击食管黏膜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临床多采用促进肠胃蠕动的药物以及抑酸剂(又称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多潘立酮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中的一种,能够减少由多巴胺介导的平滑肌松弛,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和促进胃食管蠕动,加速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6-7]。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是一种抑酸剂,它可以和壁细胞囊泡和分泌小管内的H+-K+-ATP酶(又称质子泵)不可逆结合形成无活性复合物,壁细胞中的H+无法转移到胃腔中,在胃酸分泌的最后过程中将其阻断,从而起到抑制胃酸、保护食管胃黏膜的作用[8]。抑酸剂与有活性的质子泵结合才能发挥作用,难以对夜间呈静止状态的质子泵发挥作用,导致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降低。质子泵再生激活多在夜间完成,逃逸质子泵抑制剂。并且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分泌乙酰胆碱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夜间酸突破现象(NAB)。雷尼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能够高度选择性地与壁细胞上的组胺H2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拮抗组胺与H2受体结合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临睡前服用可以防止NAB现象的发生,减少胃酸反流[9]。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结合还能快速控制胃中的幽门螺杆菌,增强抑酸效果。本研究表明使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与中药组方结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其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1]Savarino E,Zentilin P,Frazzoni M.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episodes in Barrett’s esophagus, erosive esophagitis and healthy volunteers[J].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2010,22(10):1061-e280.
[2]王一平.临床循证治疗手册—消化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朱凌云,朱远熔,刘晏.平调气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673-675.
[4]朱英华,成洪书.化郁清胃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15-116.
[5]李志,段国勋,陈拥军.反流阳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3):223-225.
[6]罗桔平.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J].临床研究,2011,9(6):66.
[7]高亮.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8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7):145.
[8]黄森权,温育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3-14.
[9]林雪娇.雷尼替丁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不良反应[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