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特色文化提升竞争软实力
2012-09-22潘卫科
文/潘卫科
大连市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把创建区域文化作为推动区域和谐发展、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硬道理,通过不断探索创建区域特色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欢乐、祥和、稳定的社区精神家园,为区域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
梳理文脉,创新区域特色文化
随着多年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城市生活的变迁,甘井子街道已由老工业区和农村为主的城乡结合部,转变为集老工业区、新型社区、外来人口聚集区、部队家属区,城乡混合社区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在这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了以产业工人为主流的企业文化,以村改居过程中“村民”为主流的乡村文化,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流的外来文化,以引领现代时尚为主流的新兴城市文化,以部队官兵为主流的军营文化等。街道党工委认识到,不同群体而居、多元文化相交,已经构成了本地区的特色人文优势,只有加以有效整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街道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此,他们在认真梳理辖区特色文化脉络的同时,将各具不同特色文化加以创新整合。一是引导居民自信。通过帮扶解忧、心理导航等方式,积极引导居民树立“我行,我能行”的自信心,增强精神力量。二是引导机关进取。主要是在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处事求大体,为政厚民风”大讨论,鼓励大家“接地气,扬正气,吐锐气,争口气”,特别是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培养机关干部的“争上游”意识。比如,在组织参加全区机关干部排球赛中,街道党工委特别告诫机关干部:既要赢球,更要赢精神。要把涣散带走,把团结赢来;把懦弱带走,把信心赢来。三是引导党员凝神。主要是以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为主线,每月组织党员参加学习讲座,每次讲座确定一个主题,安排一人主讲等,以此提起“精、气、神”。
强化融合,创建新型精神家园
甘井子街道党工委通过开展“文化大沙龙”活动,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融合,为人与人和谐相处创建和提供新的精神家园。为吸引辖区单位融入社区,街道借助区域化社区党建平台,积极组织辖区军、地、企以及外来人员开展文化共建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举办“小手拉大手”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增强对社区大家庭的认知认同,融合相处,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七一”党的生日,举办由不同地域、单位、个体及流动党员参加的各种联欢、座谈等,引导党员凝聚于社区党组织,积极参加社区共驻共建;“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主要联合部队、石油七厂等驻街军企单位共同举办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文化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则举办“百家宴”、“邻里节”等具有家庭气息的文化活动。有条件的一些新型小区党组织还利用网络开设网上沙龙(网上会客厅),一些老旧小区则组织党课宣讲员进社区,进楼院,进居民家庭,将每一次走访都作为一次文化交流,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和融洽。
化解矛盾,优化社会管理
甘井子街道党工委认为,人与人、人与社区的文化相融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为此,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将人本理念和文化寓于社会管理之中,用党建文化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使硬管理与软服务相结合。
一是由服务困难群体向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和辖区单位拓展延伸。为落实“生活有保障、精神有慰藉、就业有保证”要求,街道、社区一方面积极为本地区特困群众办实事,另一方面,积极为流动人口和辖区单位服务,先后多次举办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培训班,及时掌握辖区单位用工信息和家政服务需求信息,为流动人口牵线搭桥。在为辖区单位服务上,社区定期对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街道总工会及各社区工会及时对企业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减轻企业压力。
二是由扶贫帮困向精神文化惠民拓展延伸。针对弱势群体容易产生边缘感、隔离感、自卑感和失落感的情况,街道、社区紧紧依托公共服务社这一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实行扶贫帮困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并行,不断提升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指数。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中年低保对象,组织其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参加清理楼道、清理杂草、商品配送、家政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劳动,组织有一技之长的低保户参与便民利民服务,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人生价值。还经常组织他们开展“我喜爱的歌曲”联唱,减缓心理压力,增强生活信心,培育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是由社区服务向优化管理拓展延伸。街道将文化寓于管理之中,通过文化凝聚人心。他们先后以广场文艺演出、讲座、才艺展示为主要内容,精心组织主题鲜明、具有社区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社区文化活动月”、“市民学习周”、“军民共建乘凉晚会”、共建庆“七一”、喜庆“十八大”等包括党的文化、民间文化、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各种文艺演出,开展了“梦想舞台”才艺比赛等。此外,街道还投入200万元,新建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声乐、舞蹈、秧歌等群众文化团队,不仅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对街道、社区的认同感,同时,也使不少家庭隔阂、邻里纠纷、社会矛盾在欢乐之中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