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

2012-09-21粟进英焦新平

武陵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育比赛源域体育新闻

粟进英,焦新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4)

认知语言学先驱人物Lakoff&Johnson经典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隐喻不再只是语言范畴,也不只是修辞的专利,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思维里,是我们概念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继Lakoff&Johnson划时代的著作之后,国内外隐喻研究硕果累累,拓展了隐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包括Lakoff&Johnson[2]、Lakoff[3,4]、Johnson[5]等继续把隐喻看作是人类认知的具体体现,Kvecses[6]也同样认为,隐喻不只是具备表达功能和互动功能,隐喻具有概念构建功能。Quinn[7,8]、Steen[9]、Shore[10]、Gibbs[11]等主张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研究隐喻的功能。

然而,继Lakoff&Johnson以来的认知隐喻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内省法(introspection),这种研究方法“依赖于理想化的例子,脱离了自然话语里语言实际使用的语境”[8]91,缺乏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产生的实证材料。于是,国外已有学者尝试着以语料库为工具研究自然话语里具体语境中的隐喻,与孤立的例子或者说内省式的隐喻研究相比,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如Deignan[12]从句法和语义切入研究隐喻的句法模式和语义模式,Heywood、Semino&Short[13]从文体学的角度考察了小说文本中的隐喻,Cameron&Deignan[14]从语用的视角研究了口头话语中的隐喻,Deignan[15]从文化的视角、Charteris-Black[16]和Musolff[17]从意识形态视角分别研究了隐喻的文化语境和隐喻的意识形态功能。

国外的隐喻研究热潮波及到了国内,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借助于语料库对汉语言中隐喻进行的研究却不多见,借用语料库对汉语言中战争隐喻的研究更是少见,且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内省法。向音、李进学认为诸如体育、企业、医学等领域里的战争语言是一种军事语言泛化现象[18],刘芳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体育新闻报道中隐喻的用法[19],王红、葛云锋研究了英语中体育语言中的隐喻[20],程浩从汉英对比的角度主要研究了体育语言中的隐喻[21]。

战争语言在体育媒体话语中大量运用,有些甚至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体育媒体术语。与战争一样,体育比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通常有敌我双方、备战、挑战、应战、战略、战术、赢家和输家、战胜的荣耀以及战败的耻辱。赛场上,比赛双方激烈角逐,鏖战赛场;赛场外,双方球迷暴力相对。赛场内外,刀光剑影,这种体育竞技活动绝不亚于现实意义上真实的战争。本文的研究在自建语料库的基础上,聚焦于体育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旨在揭示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话语中的真实使用状况及其认知理据。

一 理论框架

概念隐喻理论,又称认知隐喻理论由Lakoff&Johnson[1]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从根本上来看,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是隐喻性的。”[1]3隐喻不是简单的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心智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过程是人们“根据一种事物或经历来理解另一种事物或经历”[1]5。隐喻与人们的概念系统直接相关,“人类思维过程总体上是隐喻性的……人类概念系统是隐喻式构建的,也是隐喻式界定的。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因为隐喻存在于每个人的概念系统里,因此……所谓隐喻,即为隐喻概念。”[1]6我们每天所思所想、所行所为都与隐喻有关,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选择蕴涵了对现实的选择和对现实的构建。

Lackoff&Johnson在概念隐喻理论里提出了双域模式。概念隐喻涉及到两个概念领域,当我们把一个概念域投射或映射到另一概念域的时候,便产生隐喻。前一个概念域称为源域(source domain),后一个概念域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在我们的体验中,源域和目标域密切相关,或者,我们基于体验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感知到抽象的结构相似性。通常,我们将结构相对容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结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之上,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映射具有系统性,即源域的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Lakoff对此提出了著名的“不变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隐喻映射以与目标域内在结构保持一致的方式保留了源域的认知布局(cognitive topology)(即意象图式结构)。”[4]215目标域可以按照源域的结构系统来理解。“不变原则”确保在跨域映射时源域意象图式结构不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源域的所有结构特征都映射到目标域上,只有部分概念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当目标域由源域来构建时,我们根据源域概念的某些特征来理解目标域概念。映射过程中,在凸显目标域概念某些特征的同时,遮蔽了该概念的其他特征。通常凸显的是目标域与源域相似的特征,遮蔽的是目标域与源域不一致的特征。一个概念由隐喻构建时,只是部分构建[1]13。

Lakoff&Johnson首先突破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的传统,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源域和目标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系统,人们用一个概念系统来认知和理解另一概念系统时,这种认知方式便在构建现实,尤其是社会现实。此外,Lakoff&Johnson还首次从动态的视角解释了隐喻意义的产生,尽管这种动态还只是体现为“源域→目标域”这一单向性。虽然概念隐喻理论尚且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该理论为体育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的使用提供了合适的理论解释。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我们通过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2011年1月17日《体坛周报》第2293期全部内容作为语料①,《体坛周报》自1988年创刊以来已经发展为中国体育平面媒体集团的先锋。本期《体坛周报》原来是157个文本,共计153 874个中文汉字;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删去了其中不直接涉及体育比赛的6个文本,余下的151个文本共计151 651个中文汉字。

我们采用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以及英国利物浦大学Mike Scott开发研制的WordSmith Tools5.0语料库检索工具。由于汉语原始语料是以字为基本的书写单位,字与字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标记,我们在采集到原始语料后首先对原始语料进行分词处理,使得分词后每个最小的分析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意义。汉语分词处理后的语料库形符88 766个,类符10 227个。研究过程中频数以及频率的统计是基于语料库汉语分词后的结果。

三 研究结果分析

(一)战争隐喻类型分析

通过WordSmith Tools 5.0检索工具Wordlist功能以及Concordance功能,我们首先确定了45个战争隐喻核心主题词,然后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含核心主题词的搭配词共计416个,并根据战争本身的特点从宏观上将这些核心主题词分为七大类:战争与局势、战争布局、军队编制、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及使用、战争结果。最终战争隐喻频数和频率的统计是按照核心主题词搭配词来计算的,见表1。

在体育新闻报道战争隐喻七大类中,按照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战争布局>军队编制>战争结果>武器及使用>战争与局势>战略战术>参战人员。其中“战争布局”和“军队编制”类隐喻出现频率相当(分别为12.6‰和12.1‰),两者在语料库中占绝对优势;“战争结果”和“武器及使用”类隐喻出现频率不相上下(分别为6.8‰和6.7‰),两者在语料库中位居中等;其次是“战争与局势”和“战略战术”类隐喻(分别为4.6‰和4.5‰),出现频率基本相同,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参战人员”类隐喻(3.1‰)。

体育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总表(战争隐喻子隐喻按其频数从高到低排列,见表2)显示,有些子隐喻在其所属类别中占绝对优势,如“战争布局”类隐喻在语料库中总频数是1 119次,其中含核心主题词“场”的隐喻出现880次;“军队编制”类隐喻在语料库中总频数是1 075次,其中含核心主题词“队”的隐喻出现845次,“场”隐喻和“队”隐喻分别高达78.6%;“战争与局势”类隐喻在语料库中总频数是410次,其中含核心主题词“战”的隐喻出现304次,也高达74.1%。“武器及使用”类隐喻在语料库中总频数是600次,其中含核心主题词“打”的隐喻占54.7%,出现328次。其他隐喻大类中,“参战人员”类隐喻在语料库中总频数是270次,其中含核心主题词“帅”的隐喻出现110次;“战略战术”类隐喻在语料库中总频数是408次,其中含核心主题词“攻”的隐喻出现164次,“帅”和“攻”隐喻在其所属大类中都占40%余。“战争结果”类隐喻在语料库中总频数是608次,其中含核心主题词“胜”的隐喻出现193次,也超过了30%。从表2可以看出,已经归类的战争隐喻在此次语料库中总频数是4 490次,在语料库中约占5.1%(按照汉语分词后统计)。

(二)战争隐喻核心主题词搭配词特点分析

从战争隐喻核心主题词搭配词特点来看,语料库显示,总体上,战争隐喻的语言表达主要是名词性搭配以及动词性搭配。其中又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战争隐喻占绝大多数,偏正结构战争隐喻又分为形容词修饰名词、名词修饰名词、动词修饰名词;动宾结构的战争隐喻也大量存在,动词性搭配还有动补结构战争隐喻和动词并置结构战争隐喻,此外还出现了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语结构战争隐喻。

1.名词性结构的战争隐喻。僵局、恶战、苦战、强势、主队、绿军、老帅、新帅等;战袍、战友、营地、中国队、队友、高家军、军营、军心等;防卫战、防线、罚球线、预备队、运动战等。由于体育新闻报道中谈论的是体育战争这一抽象概念,战争概念以及战争子概念必然大量出现,这些概念都需要用名词短语来表达,因此,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战争隐喻占绝对优势。

2.动词结构战争隐喻。动宾结构战争隐喻:迎战、休战、退役、退居二线、归队、扩军、进军、会师等。动补结构战争隐喻:战胜、攻陷、击败、攻下、输光、击中、打入、战平等。并列结构战争隐喻:冲击、打击、扫射、射击、撤回、撤退、防守、攻击等。如同战争一样,体育比赛涉及到对抗性活动,自敌对双方参战那一刻起,相关人员就不可能保持静止状态,他们势必要参与与战争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他们都在“动”,都在“作”。

3.成语结构。如一兵一卒、单兵防守、排兵布阵、兵败如山倒、过关斩将、寡不敌众、虎狼之师、剑指土伦、连战连败等。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言语表达,其中所沉淀下来的对战争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战争文化。这种战争文化位移到体育比赛上,人们便以战争方式解读体育竞技活动。

四 战争隐喻认知分析

人类历史充满了战争,频繁的战争使人们很容易认知和理解战争概念。体育竞技,原本是人类强身健体的一项活动,因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对抗性而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被打上了战争的烙印,成为战争的游戏翻版。于是,人们常常用战争语言来认知、理解和建构体育竞技活动。

在体育比赛中,人们用战争隐喻来谈论体育比赛,更是用战争隐喻来构建体育比赛这一概念系统。体育赛场充满了战争硝烟:参赛人员是“战士”,队友之间是“战友”,乘坐的车辆是“战车”,提出比赛是“挑战”,迎接比赛是“迎战”、“应战”,准备比赛是“备战”,首场比赛是“首战”,大规模比赛是“大战”,比赛进行得很激烈是“鏖战”、“生死战”,不想比赛是“休战”、“免战”。参赛人员配备是“阵容”,比赛队伍是“某军”、“某师”、“某团”、“某营”、“某队”,教练是(某)“帅”,选拔教练是“选帅”,更换教练是“换帅”,教练上阵叫“挂帅”。运动员则被称作“将”、“兵”,因其资历和能力有“老将”、“小将”、“名将”、“主将”、“副将”之别。比赛用的方法是“战略”、“战术”,比赛过程中“攻”、“防”“守”、“撤”、“占据”,比赛中技术动作是“打”、“杀”、“砍”、“射”、“击”。比赛结果是“战绩”、“胜负”、“输赢”、“成败”,赢得比赛是“获胜”、“击败”,输掉比赛是“落败”、“败北”等等。

“体育比赛即战争”隐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用战争隐喻来谈论体育比赛,是因为人们以战争隐喻概念的方式来构建体育比赛,战争隐喻就存在于人们的概念系统里。尽管在现实中参加体育比赛的选手并不荷枪实弹,也不挥刀舞剑,比赛的目的也不是置对手于死地,然而,在人们的思维系统里,体育比赛就是:全副武装的将士拼杀赛场,比赛的目的就是打败对方,比赛结果就是赢荣输辱。

战争与体育比赛属于两个不同概念领域。“体育比赛即战争”之所以是隐喻,首先,是因为体育比赛和战争是两种不同领域的活动,分属不同的概念范畴。其次,“体育比赛”概念在结构上由“战争”概念构建,并且是部分构建,即人们用战争概念的部分特征来理解和建构体育比赛,源域“战争”概念的结构被映射到目标域“体育比赛”上,前者的部分特征被映射到后者上,见表3。

在“体育比赛即战争”隐喻中,隐喻的凸显性和遮蔽性特征明显。源域战争和目标域体育比赛分属两个不同范畴,但两者之间存在强相似性。战争的强对抗性和竞争性、功利性、唯一赢家的排他性与体育比赛如出一辙,两个领域便存在相对应的特征,于是体育比赛与战争共有的特征得到凸显,而目标域体育运动之强身健体、体育比赛中队友之间的团队精神以及比赛双方通过比赛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等特征被遮蔽。被凸显的强相似性特征使得“体育比赛即战争”隐喻成为可能,这一相似性贯穿体育比赛始终:比赛即战争、比赛开始即战争开始、比赛过程即战争过程、参赛者即参战者、比赛设备和人员配备即战争武器装备和人员配备、比赛技术方法即战略战术、比赛结果即战争结果。体育比赛与战争的相似性构成了战争隐喻认知的重要依据。

由于认知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或者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22],“体育比赛即战争”隐喻也是来自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自于人们对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体验或感知。动物在自然界为了生存而搏杀,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武力相见。战争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各国家和民族,人们或亲身体验之,或间接感知之。人们平时在参与或观看体育竞技活动时,其切身体验或间接感知与战争惊人相似,于是便使用战争语言来认知和理解体育比赛。

结 语

认知隐喻理论的提出为体育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的大量运用提供了充分的、全新的理论解释。人们对战争隐喻的认识从语言(修辞)现象发展到认知、思维和概念化,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体育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战争隐喻让人们从一个新视角来认知、理解和谈论体育竞技活动。

由于主客观原因,本研究尚且存在以下不足:利用语料库来研究中文语料,在中文分词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如“射”和“扫射”、“败”和“击败”在中文分词后成为两个不同的词,加上战争隐喻核心主题词搭配词多达400余个,这给分类和统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战争隐喻核心词的确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此外,在确定的战争隐喻中,不是所有的战争隐喻都可以归为大类,不便分类的战争隐喻在语料分析时予以忽略,导致归类不全。

然而,本次研究以全新的视角从宏观上较客观、较系统地反映了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概貌,以真实语料为研究对象,客观再现了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对商业、医学、自然灾害等领域的战争隐喻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 释:

①参见《体坛周报》第2293期,刊发日期为2010年2月18日,网址为http://e.titan24.com/ttzb/1004.html。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5]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7]Quinn,N.Convergent Evidence for a Cultural Model of American Marriage[M]//Holland,Dorothy and Naomi Quinn(eds.).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73-192.

[8]Quinn,N.The Cultural Basis of Metaphor[M]//James W.Fernandez(ed.).Beyond Metaphor:The Theory of Tropes in Anthropolog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1:56-93.

[9]Steen,G.Understanding Metaphor in Literature[M].NewYork/London:Longman,1994.

[10]Shore,B.Culture in Mind:Cognition,Culture,and the Problem of Meaning[M].New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6.

[11]Gibbs,R.W.,Jr.Taking Metaphor out of our Heads and Putting it into the Cultural World[M]//Gibbs,Raymond W.,Jr.&Gerard Steen(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Benjamins,1999:45-166.

[12]Deignan,A.Corpus-based Research into Metaphor[M]//Lynne Cameron&GrahamLow(eds.).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9:177-199.

[13]Heywood,J.,E.Semino&M.Short.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in Two Extracts from Novels[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2(1):35-54.

[14]Cameron,L.&A.Deignan.Combining Large and Small Corpora to Investigate Tuning Devices around Metaphor in Spoken Discourse[J].Metaphor and Symbol.2003,18:149-160.

[15]Deignan,A.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and Culture:An Indirect Link[J].Special issue of Metaphor and Symbo.2003(18):255-271.

[16]Charteris-Black,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4.

[17]Musolff,A.Ideological Functions of Metaphor: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Health and Illness in Public Discourse[M]//René Dirven,Roslyn Frank&Martin Pütz(eds.).Cognitive Models in LanguageandThought:Ideology,MetaphorandMeanings.Berlin/NewYork:Mouton de Gruyter,2003:327-352.

[18]向音,李进学.军事语言的泛化现象分析 [J].现代语文,2008(11):65-66.

[19]刘芳.战争隐喻与转喻在体育报道语篇中的运用 [J].现代语文,2010(3):83-84.

[20]王红,葛云锋.体育用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 [J].山东外语教学,2007(3):30-32.

[21]程浩.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 [J].外语研究,2005(6):29-34.

[22]陈治安,文旭.导读[M]//E.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Cognitive Linguistics.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23.

猜你喜欢

体育比赛源域体育新闻
老年人观看体育比赛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老人看体育比赛可减少抑郁情绪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论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思考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畅聊体育赛事
体育比赛项目填成语
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