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诊断“胶质瘤”的特殊变型脑膜瘤1例

2012-09-21邵启卫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4期
关键词:脑膜瘤头颅胶质瘤

邵启卫 李 仑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德阳 618000)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因“不明原因头痛、头晕、乏力半月”入院,头痛呈持续性胀痛,无眼花、耳鸣、恶心、呕吐,伴纳差,左侧肢体乏力、不能站立行走,感发热、无畏寒,伴记忆力减退及言语不清,自服消炎止痛药无好转。行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于2003年4月17日以“右颞叶胶质瘤”收住院。查体;神差,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言语欠清,双瞳等大形圆约0.25cm,对光发射灵敏,眼球活动正常,无视野缺损,颈阻阴性,心肺腹未见异常,左侧肢体肌力IV-级,肌张力增高,病理症未引出,深浅感觉均存在。头颅CT增强扫描提示“右颞部占位病变,大小约3cm×3cm×3cm,环形增强,广泛脑水肿,中线左移1cm”,考虑胶质类肿瘤。实验室检查∶WBC 7.2×109/L、RBC 4.14×1012/L、HGB 151g/L、PLT 123×109/L、总蛋白 66g/L、白蛋白 39g/L、球蛋白 27g/L、天冬氨酸转氨酶27U/L、丙氨酸转氨酶24 U/L。术前诊断;①胶质瘤?②转移瘤。③脑脓肿?完善术前准备及检查后于2003年4月24日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取右颞底马蹄瓣切口,长约15cm,分层进入,见∶颅骨无受损,肿瘤位于右颞底偏后方,呈鱼肉状,约3cm×3cm×3cm大小,与周边脑组织边界欠清,与硬脑膜有粘连,肿瘤血供丰富,质脆,中央有液化坏死,周围脑组织呈淡黄色水肿,肿瘤底部(靠颞底)有一根供血血管,用6颗银夹夹闭止血,肿瘤切除前脑压高,切除肿瘤后脑压正常,且脑搏动良好,硬脑膜严密缝合,颅骨回纳后丝线固定,手术顺利。术后予纳洛酮、激素、神经营养、预防感染及脱水治疗3周,病人头痛、头晕、发热、记忆力减退及言语不清等症状消失,左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无病理症。完全康复出院。病检示混合性脑膜瘤(图1~图4),免疫组化检测∶EMA(+),Vimentin(+),GFAP(-)。后经省内病理专家会诊,确诊为血管瘤性脑膜瘤。随诊11年,肿瘤无复发,达到痊愈标准。

2 讨 论

图1 10×10 HE

图2 10×10 EMA

图3 10×10 Vimentin

图4 10×10 GFAP

通过本例患者的病程分析,作者认为误诊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胶质瘤为成人最常见的脑内肿瘤,占脑内肿瘤的12%~20%,好发于额颞叶,瘤周水肿多为中—重度[1]。此患者年龄49岁,无诱因发生头痛、头昏、乏力,头颅CT示有环形增强,广泛脑水肿,此表现与胶质瘤甚为相似,易误诊为胶质瘤。②患者发病时间不长,虽无高热,但肿瘤周围有大片水肿,且肿块CT值较低,故易联想到脑脓肿或脑转移瘤。③脑膜瘤病程长,可达数年之久,且肿瘤多较规则,有完整被膜,瘤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不易将此病例考虑为脑膜瘤。④血管瘤性脑膜瘤,为特殊几种变型之一(1993年WHO良性脑膜瘤分型),瘤内有丰富的血管及许多血窦,血管外壁或间质中的蛛网膜上皮细胞呈条索状排列,胶原纤维很少;肿瘤生长快时,血管内皮细胞较多,分化不成熟,常可导致血管管腔变小闭塞;血管周围常有类似血管内皮的多角形细胞[2];肿瘤周围常伴中重度水肿,临床上较少见,使入院后及手术前误诊为胶质瘤。

良性脑膜瘤一般在5~10年为复发高峰期,复发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无法切除干净,或术中残留有肿瘤细胞[2],此例手术切除完整,术后11年复查肿瘤无复发。

此类病例术前可做MRI或MRA或CTA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为手术作更充分的准备和指导。本病例误诊有CT影像表现、好发疾病、发病部位、病程等原因,值得思考。

[1] 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390-827.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57-458.

猜你喜欢

脑膜瘤头颅胶质瘤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油菜花
TGIF2调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嵇康·绝响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9mTc-HL91乏氧显像在恶性脑胶质瘤放疗前后的变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