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30例不孕症患者染色体检查分析

2012-09-21潘倩莹孙筱放郑育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4期
关键词:易位核型不孕症

潘倩莹 孙筱放 孔 舒 郑育红 黎 青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研究所实验部,广东 广州 510150)

在我国已婚的育龄夫妇中,发生不孕症的概率在10% ~15%,这个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的原因很多,并且复杂。经过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以及染色体的检测,发现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1-5]。现将于2005年至2011年间到我院进行不孕不育检查的1130例病患行染色体检查,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30例不孕症患者均来自我院妇产科门诊以及生殖助孕门诊,其中男性患者为438人,女性患者692人,年龄在22~45岁,部分夫妻已经共同生活一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但无一次怀孕经历。我院妇产科以及男性泌尿外科不育专科门诊对每个病例都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包括病史以及夫妻生活状况,经过相关的仪器检查,排出了染色体异常的其他不孕因素。

1.2 方法

采取常规外周血培养与染色体制备办法,由外周血加PHA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经过72h的培养之后,获得制备染色体,每个病例为30个细胞染色体众数。然后取5~10个G显带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必要的时候辅做高分辨G带、C带显色分析,异常病例显微摄影3个细胞分裂相。核型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 (ISCN ) ( 1995)》的有关规定加以描述。

2 检查结果

1130例不孕症患者共检出核型染色体异常者136例,占总例数的12.03%。其中男性87例(63.97%),女性49例(36.03%)。87例男性异常核型见表1,49例女性异常核型见表2。

3 讨 论

1130例不孕症患者共检出核型染色体异常者136例,占总例数的12.03%。其中男性87例(63.97%),女性49例(36.03%)。该结论表明人体内染色体的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细胞的遗传学逐渐成为诊治不孕症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内外调查因染色体异常而不孕不育的比例在2.2%~48.3%,而本文所研究的不孕症患者中染色体存在异常情况的比例是12.03%,在世界性的调查数据范围内,属于正常现象。

3.1 男性异常核型分析

本组男性不育症患者中,47,XXY在染色体异常类型中的检出率最高,大约占异常核型的25.39% ,此类患者通常表现智力正常、身材细长、无喉结,体毛少,主要是睾丸发育不良导致无精子。该类患者因睾丸发育中产生过多的X染色体并受其影响,使得曲细精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和纤维化造成生精上皮死亡,因此绝大多数为无精症。

表1 87例男性异常核型

表2 49例女性染色体异常核型

19例临床症状为易位患者,其具体表现是睾丸发育十分正常,但是存在较高的精子畸形率,染色体D /D易位在精子产生时会伴随体柄构成的微小短臂无法进行交叉,导致生殖细胞死亡或者发育异常;患Klinefelter综合征13例,具体表现为患者的智力勉强达到正常水平,或者稍微偏低,表现出迟钝症状,睾丸发育水平低,阴茎短小,精子稀少或无精子,男性第二体征不明显,例如腋毛、胡子、阴毛少;患小Y染色体5例,医学名称为无精症。通过对细胞遗传学核型进行分析,发现其Y染色体小于G组染色体,因此此病症还不能确诊是因为染色体微缺失所导致,还是因为Y染色体排列过于紧密;导致异致性的不育症。患46,XX女性综合征6例,也称无精症。病因目前尚未定断,可能是因为定于Y染色体短臂上的性别决定区基因发生突变而异致性反转导致不育。

3.2 女性异常核型分析

本组692例女性不孕症患者中,发现异常染色体49例,检出率是7.08%,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染色体异常0.3%~0.4%的发生率,表明反复流产、死胎、畸形儿分娩、原发性不育、性腺发育不良、原发闭经等临床表现与染色体核型异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般染色体存在异常的女性最典型的外部体征为:乳房发育不良,腋毛、阴毛稀疏;内部体征为:没有月经来潮、卵巢发育不全,性腺未发育等,这些都会导致女性患者产生原发性的不孕。

本组资料中,属于原发性不孕的患者,其染色体异常的表现为46,XX正常细胞系和45,X及47,XXX 的嵌合。这种嵌合异常多是由于受精卵在分裂过程中丢失了部分染色体,或者是分离不完全所致,至于异常程度是受异常细胞系所占比重决定。另一个原因是X染色体的数目存在异常,也就是45,X与47,XXX,因X染色体错误分裂而造成等臂X 染色体,亦也有X染色体的长短臂缺失现象,这是当前认为控制性腺分化的基因位于Xq11- Xq27片段,这个片段缺失可造成卵巢发良不良、外生殖器幼稚及原发闭经等。

11例患者存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问题,一部分临床专家认为,这种染色体变异是不具备临床意义的,但是另一部分相关学者却认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频率与患者流产的频率有极大的关联,目前因为这方面的病例稀少,很难展开研究,具体情况进一步研究待定。

2例46,XX,t(2; 8) ( q 31; q23),这是染色体相互异位的情况,具体由于两条染色体都有一个断裂处,交换了无着丝粒片断后相连,从而构成一条新的衍生染色体。一般情况下,染色体异位并未丢失遗传物质,体表很少产生明显的特征。所以要求孕妇必须作产前染色体诊断,防止畸形儿出生。

本组有异常孕产史的染色体异常患者23例,检出率为7.29%,其中呈相互易位状态的有14例,占60.87% (14 /23),这是占异常孕产史患者比例最高的染色体异常状态,由于许多需要相互平衡易位的配子都不平衡,其与正常配子结合之后,可能导致其染色核型内的遗传物质发生更改,或者遗传信息位置发生变化,由此引发遗传学上的剂量效应和位置效应,往往是引发死胎、流产、畸形儿的主因。其中12例罗泊逊易位,罗泊逊易位携带者的配子和正常配子结合的子代中,大概只有18%的是正常,其余72%为不平衡合子。这些不平衡合子会引起流产或畸形。此外还有1例染色体缺失,缺失可能在染色体的中间或者末端形成,一旦染色体发生断裂,核型内一部分染色体会丢失,从而形成染色体缺失。这2例染色体缺失,都为D、G组短臂缺失。D、G短臂包括的遗传物质不多,但其缺失也会造成反复流产,这表明染色体缺失和孕者反复自然流产关系也十分密切。

与此同时,本组女性不孕症染色体异常患者中,还检出5例染色体多态现象,检出率10.2%。其中大X4例,小X 3例,及1号、16号、9号染色体次缢痕区或异染色质区明显延长,13号染色体随体延长等。

2例47,XX,+ mar/46,XX。当X染色体结构异常或缺少或增加一条X染色体时,会影响女性第二性征的正常发育,出现程序不同的Turner综合征。

综上所述,在不孕症患者中,有睾丸发育不良、阴茎短小、男性体征不明显、原发闭经反复流产、死胎、畸形儿分娩、原发性不育、性腺发育不良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其染色体异常率高出正常群体5%~10%,这不仅和染色体的多态性有关联,还与染色体畸变有关,因此,及时检出倒位、平衡易位等染色体异常携带者,并进行遗传咨询、生育指导和产前诊断是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步骤。另外染色体的嵌合也是导致异常的重要原因,异常细胞系所占的比例虽然差别较大,但都有典型的克氏征的表现,提示我们在寻找男性不育的病因时,要注意嵌合型患者的检出。总之夫妇任何一方存在X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形及嵌合体等异常,均能引起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的临床表现致原发不孕,故对原发不孕夫妇常规行染色体检查,是很必要的。

[1] 郝胜菊.不孕不育夫妇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07,16(4):280-281.

[2] 韩璐,林晖,邱惠国,等.闽南地区803例男性不育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1):43-44.

[3] 张若鹏,王绍娟,邵华,等.大理地区369例不孕症患者染色体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8):49.

[4] 张鹏.卵巢早衰不孕症的临床及相关遗传学基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5] 夏娟,郑伟萍,沈峣,等.两例罕见Y染色体异常病例报道[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12):25.

猜你喜欢

易位核型不孕症
平衡易位携带者61个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周期的结局分析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筛查中的作用评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特征与临床的关系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假排卵与不孕症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全基因组芯片扫描结果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产前诊断的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