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对比研究

2012-09-20杜国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富锦市农区居民点

杜国明,杜 蕾,薛 剑,周 圆

(1.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30;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北京 100035)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缺少规划,普遍形成“满天星”式的散落布局现象[1]。这不仅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建设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也影响了农村产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3]。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城乡转型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农村与农业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黑龙江省垦区与普通农区在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上具有集约与粗放、规模与分散、开放与闭塞的鲜明对照。因此,充分分析区域居民点体系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是认识居民点体系地域特征、推进城乡建设的必要条件[4-5]。

国外对居民点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体系上,对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研究少有报导。国外城镇体系研究最早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6],但“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Duncan及其同事首次提出,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镇体系研究进入了高峰阶段,主要集中在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的方法及模型研究[7-8]、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的实践研究[9-10]等方面。目前,国内学者对居民点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11-12]、居民点体系的规模演变研究[13-14]、居民点体系的等级研究[15-16]、居民点体系的演变驱动力机制研究[17-18]等方面。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发达和东部地区或城市,缺少对发展中地区尤其是农业省区的系统研究,对垦区的关注更少。富锦市是黑龙江省区域内开发较早、人口相对密集的县级市,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农垦建三江分局局直和部分农场位于富锦市域内。因此,本文对富锦市域内的居民点和富锦域内隶属于农垦建三江分局的大兴农场、七星农场、创业农场居民点为核心进行居民点体系的对比研究,通过居民点体系比较,获得居民点体系的特征,分析不同体制管理下的居民点体系特征,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实现该区域垦区与农区的一体化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上,地处东经131°25'~133°26',北纬46°45'~47°37',全境东西 180 km,南北 92 km,全市土地总面积为8 224 km2。富锦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平均海拔60 m。境内西部略高,中部低洼平坦,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松花江、七星河、挠力河等流经全市84 km。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517 mm。富锦有水路、公路、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富锦市域被分为地方政府辖区和农垦辖区。该区域设有1个社区、10个乡镇、266个行政村,2009年地方管辖内的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28万人。农垦管辖区域内的土地均为国有,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与承包经营相结合的土地管理制度。富锦市域内有建三江农垦分局3个农场,2009年总人口8万余人。为深入分析不同管理制度对居民点体系结构的影响,扣除市域内地势起伏较大且没有居民点分布的太东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将其他区域作为研究区,并划分为两大区域;其一为地方政府所辖区域;其二为农垦所辖区域。研究区位置示意图见图1。

图1 研究区示意图Fig.1 Map of study area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以富锦市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为数据源。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达1∶1万制图精度,数据调查及建库标准符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各项标准和要求[19-20]。研究中,首先根据土地权属状况确定研究区范围,划分出地方政府所辖区域和国有农场所辖区域。根据两个区域的界限分别提取原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相关标准,把村庄作为面状图斑存储在地类图斑层中,并量算各个村庄的面积。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最近邻距离分析法

最近邻距离分析,在1954年由Clark和Evans提出,为了测度空间点模式,后由Dacey(1960)引入地理学中,其核心思想是将各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与某种理论模式中的最近邻点之间的距离相比较,进而得出点空间分布的某些特征[21]。R统计量(最近邻距离指数)是常用的指标之一,其模型为:

式中,ra为各点平均最近邻距离,re为随即分布条件下的平均最近邻距离的期望值,di为第i点与其最近邻点之间的距离,A为研究区面积,n为居民点的总数,λ为居民点的分布密度。当R=1时为随机分布,当R<1时为集聚分布,当R>1时为离散分布(其中R=0时为完全集聚分布)。

本研究采用最近邻距离分析法以反映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空间分布模式的异同。

2.2.2 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是属于非参数密度估计的一种统计方法,是热点和冷点去识别与分析的一种有益的探测性的方法[22]。核密度估计对区域中的每个要素点建立一个平滑的圆形表面,然后基于数学函数计算要素点到参考位置的距离,对参考位置的所有表面值求和,建立这些点的峰值或核来创建平滑的连续表面。这个过程需要连续的点,因此需要对每个观测点建立核,并且计算单个核的总和来进行事件总分布的密度估计[23]。核密度估计模型:

式中,f(x,y)为位于(x,y)位置的密度估计,n为观测数值,h为带宽或平滑参数,K为核函数,di为(x,y)位置距第i个观测位置的距离。

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用以更具体地刻画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空间分布格局的异同。

3 居民点体系结构对比分析

3.1 空间体系对比分析

3.1.1 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从表1观察得知,富锦市垦区与农区平均最近邻指数R都小于1,而且Z检验值高度显著,这说明二者居民点分布类型都属于集聚分布。垦区的居民点总面积小于农区,但居民点总数多于农区,平均最近距离明显小于农区。地方政府辖区内的居民点特别是农村居民点是历史自然形成,集聚性使得人们在开垦时尽可能地集聚在一起,从而构建了村庄。而国有农场在创建之初开展了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军事化管理,在充分考虑耕作半径的基础上规划设立了大量的作业站(当初叫“连队”),密集分布在耕作田块中间。

3.1.2 空间分布核密度分析

基于Arcmap生成居民点核密度图,如图2所示。富锦市居民点分布呈现以下特征:①富锦市地区居民点分布具有显著地空间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密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②垦区范围内,七星、创业、大兴三个农场场部周边区域居民点非常密集。在七星农场的中北部和创业农场西北部形成居民点高密度分布区,在大兴农场的中部形成几处点状集群的密集区域;③农区范围内的居民点整体分布较为稀疏。在富锦市驻地城关社区周边区域居民点十分密集,在锦山镇的东南部、上街基镇的西北部、长安镇的中部、砚山镇的中部、头林镇的西北部、大榆树镇的西北部、向阳川镇的中部、二龙山镇的西南部、兴隆岗镇的中部、宏胜镇的中南部区域均形成居民点集聚区,其他区域居民点呈现低密度分布状态。

表1 富锦垦区与农区居民点分布的最近邻距离分析Table1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 of the settlements in reclam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Fujin

图2 基于核估计的富锦市垦区与农区居民点核密度分布Fig.2 Settlement density of the reclam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Fujin based on kernel emtimation

3.2 等级体系对比分析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农区与垦区居民点体系各等级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均可以依据各自的行政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如表2所示。农区与垦区各级居民点数量与上级居民点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农区居民点而言,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二级之间,数量比例为10,更加接近于中心里地理论中K=7原则,即行政原则,这显然与县乡行政级别的差异与行政区划具有密切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两个等级上居民点数量差异的合理性;而二三级及三四级间的数量比例较为接近,且小于3,较为接近中心地里理论中的K=3原则,即市场原则,与上一秩序存在差异,也反映出乡镇对行政村以及行政村对自然村的控制更多体现在各种资源的市场配置上而非纯粹的行政管制。对于垦区居民点而言,随着居民点等级由高级向低级变化,数量比例逐渐增加。其中,局直与场部的比例为1∶3,符合中心地理论的K=3原则,即市场原则,这与国有农场作为农业企业而存在是相映衬的,但其下两个等级上的数量差异又表现出不同的等级秩序。整体而言,无论是垦区还是农区,其居民点体系都不完全符合中心地理论提出了中心地(居民点)三种分布模式,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秩序,也说明这两个区域居民点体系均存在不合理性,有待优化。

3.3 规模体系对比分析

基于居民点个数及面积累计比例绘制富锦市居民点logistic曲线,如图3所示。可见,富锦市垦区与农区的logistic曲线均远离对角线,且彼此之间相距甚远,说明他们均符合集聚分布,但规模结构具有显著地差异。统计发现,富锦市垦区与农区居民点平均规模也存在差异。其中,垦区居民点平均规模为2.84 hm2,小于平均规模的居民点有1343个,占垦区总居民点总数的89.35%;农区居民点平均规模为7.97 hm2,小于平均规模的居民点有648个,占农区居民点总数的63.84%。

为更详细地描述规模结构差异,根据富锦市居民点面积状况,按规模将其分为四类:微型居民点,小于3 hm2;小型居民点,3~8 hm2;中型居民点,8~20 hm2;大型居民点,大于20 hm2。从表3中观察得知,无论垦区还是农区,微型居民点个数均占各区居民点的半数以上,垦区甚至接近总量的90%;但微型居民点面积所占比例均较低,在垦区和农区分别为6.24%和3.12%。对于小型居民点,无论是垦区还是农区,占居民点的个数比例都是最低的,占总面积比例也较少。对于中型居民点,在垦区占居民点个数的4.46%,占面积的22.85%;在农区占居民点个数的21.48%,占面积的38.63%,无论个数还是面积均位居农区各类居民点的第二位。对于大型居民点,仅占垦区居民点个数的3.33%,占农区居民点个数的14.58%,但却占垦区居民点面积的65.68%,占农区居民点面积的53.46%。

表2 富锦市垦区与农区居民点等级体系对比表Table2 Hierarchy comparison of the settlements in reclam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Fujin

表3 富锦市垦区与农区居民点规模分布及所占比例Table3 Scale distribu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ttlements in reclam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Fujin

图3 富锦市垦区与农区居民点logistic曲线Fig.3 Roger logistic curve of the settlements in reclam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Fujin

4 居民点体系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与建议

4.1 现有居民点体系存在的问题

①垦区与农区微型居民点所占比例偏高,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成本提升。

②垦区与农区居民点分布疏密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空间网络体系不合理。这使得各级别各区域的居民点难以具备和发挥应有的“中心地职能”,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③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之间的联系较少,互相割裂,形成了“垦-农”二元结构。不利于垦区发挥现代农业的辐射作用,不利于场县合作、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4.2 居民点体系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①加快居民点体系重构。根据合理的耕作半径及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基于公共和基础设施分布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对居民点体系进行规划,加快撤并中小型居民点,加强中心城镇、中心村建设。

②优化居民点的网络体系和交通网络布局。强化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与不同空间网络节点上的居民点职能与分工,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便居民生活,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加强垦区与农区间居民点体系间的联系。通过合理规划垦区与农区间的居民点布局和职能分工,加强垦区与农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更大范围和领域深化场县共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垦区在农业现代化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垦区与农区间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5 结 论

以富锦市为研究区,对比分析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的空间体系、等级体系及规模体系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a.空间体系方面,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均属于集聚分布且均呈现显著地区域差异,但垦区居民点平均最近邻距离小于农区,居民点密度高于农区,在空间上更密集。

b.等级体系方面,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局直-场部-管理区-作业站和县级市-建制镇-行政村-自然村4个等级。无论是垦区还是农区,其居民点体系都不符合中心地理论的中心地(居民点)三种分布模式,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秩序,说明这两个区域居民点体系均,有待优化。

c.规模体系方面,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内均具有显著差异,但垦区居民点平均规模小于农区,大型居民点在居民点总个数中的比例中小于农区,在居民点总面积中的比例高于农区。

[1]刘颂,郭菲菲.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11):42-46.

[2]于淼,边振兴,李建东.RS与GIS支持下的桓仁县农村局面难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9,34(4):106-114.

[3]刘仙桃,郑新奇,李道兵.基于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研究,2009,25(2):30-33.

[4]陈振兴,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梧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180-184.

[5]万婷,万宁,庞春雨.哈尔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45-49.

[6]Anthory G Y,Xu X Q.Provineial vari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rimaey in China[J].TheAnnals of Regional Seienee,1984,18(3):1-20.

[7]Eaton J,Eckstein Z.Cities and growh: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Japan[J].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1997,27:443-474.

[8]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93-115.

[9]Sharma S.Persistence and stability in city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300-320.

[10]Dobkins L H,loannides Y M.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U.S city size distribution[M]//Huriot J M,Thisse J F.Economics of C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17-260.

[11]田光进,刘纪元,张增祥,等.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J].遥感学报,2002,6(4):307-313.

[12]胡张武.基于RS和GIS的巢湖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J].测绘通报,2011(3):69-71.

[13]王厚军,李小玉,何兴元,等.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J].生态学杂志,2009,28(3):490-496.

[14]苏飞,张平宇.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2010,30(3):343-349.

[15]刘美华,罗守贵.基于潜力模型的上海都市圈城市等级划分[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903-3907.

[16]丁睿,顾朝林,庞海峰,等.2020年中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预测[J].经济地理,2006(S1):215-218.

[17]胡贤辉,杨钢桥,张霞,等.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湖北仙桃市的实证[J].资源科学,2007,29(3):191-197.

[18]姜广辉,张凤荣,张军伟,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5):81-87.

[19]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0]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1]毛政元,李霖.空间模式的测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66.

[22]王远飞,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6-69.

猜你喜欢

富锦市农区居民点
黑龙江富锦:湿地风景秀丽如画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黑龙江省富锦市产业结构变迁与竞争力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的思考
——基于长寿区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现状调研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基于能值理论的富锦市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泰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西藏农区奶牛乳房炎的抽查报告
浅谈富锦市寒地水稻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巴彦淖尔市农区饲养巴美肉羊技术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