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征象

2012-09-20靳金龙吴志贤孟建繁王闻奇缪文捷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7期
关键词:浅叶腮腺腺瘤

靳金龙,吴志贤,周 晟,孟建繁,王闻奇,缪文捷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疾控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征象

靳金龙1,吴志贤2,周 晟1,孟建繁1,王闻奇1,缪文捷1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疾控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东软CT-C3000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对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7名患者均为单发肿瘤,6名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患者肿瘤紧邻包膜下,1名患者肿瘤位于腮腺深叶。7例肿瘤6例呈类圆形,直径多<3 cm;1例呈类椭圆形,均无分叶,肿瘤边缘均光滑。5例肿瘤内见囊变,其中2例肿瘤内见多个小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7例肿瘤均匀强化,其中2例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壁结节呈中度强化(强化幅度30~40 Hu);5例瘤体实质部分呈中度强化(强化幅度为19~40 Hu),延迟扫描,壁结节及瘤体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强化幅度为40~72 Hu),强化呈持续渐进性。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特点为实质部分呈渐进性强化,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紧邻薄膜,直径多<3 cm,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瘤体内常有囊变。

∶腮腺肿瘤;基底细胞;CT征象;体层摄影术

基底细胞腺瘤是涎腺肿瘤中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占所有涎腺上皮源性肿瘤的1.0%~7.0%,是由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并有清晰的基底细胞层和基底膜样结构,但缺乏多形性腺瘤所含有的粘液和软骨基质,80.0%以上基底细胞腺瘤位于腮腺[1,2],其次位于颌下腺。腮腺基底细胞瘤与其他常见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Warthin瘤等在治疗上大相径庭,术前了解其影像学表现意义较大,但由于其发生率极低,所以关于其CT表现特点的报道较少。笔者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7名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CT表现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6年1 月至2011年1月甘肃省中医院放射影像科共收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50岁以上6例。

1.2 CT检查仪器及方法

采用东软CT-C30004层螺旋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层厚为5 mm,层距为1 mm,管电压为120 kV,电流为175 mA。对比剂采用碘佛醇或碘海醇(剂量2.5 ml/kg),以3 ml/s流率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肘静脉注射,注射开始后分别于20~25 s(动脉期)、60~65 s进行扫描。

1.3 CT检查的影像学分析

所有CT图像均由两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分析,重点观察病变的位置(深/浅叶)、数目、大小、形态(分叶/光整)、边缘、强化形式及程度(CT值升高的幅度)。

2 结果

2.1 病灶数目及部位

7名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共7个病灶。6例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紧邻包膜下,病灶较大时,下颌后静脉向前、内受压;1例肿瘤位于腮腺深叶。

2.2 病灶大小及形态

7例病灶最大直径为2.5 cm,平均直径1.4 cm。7例病灶中6例呈类圆形,1例呈类椭圆形,均无分叶。

2.3 边缘

7个病灶均边缘光滑清楚,肿瘤与周围腮腺间均可见稍低密度包膜。

2.4 平扫及强化特征

平扫7例肿瘤表现为:均匀(2个)或不均匀(5个)稍高密度,高于正常腮腺组织,与肌肉密度相似或稍低。5例肿瘤内见囊变,其中2例肿瘤内见多个小囊变。1例肿瘤同时伴有双侧甲状腺腺瘤。增强扫描,动脉期,7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壁结节呈中度强化(强化幅度30~40 Hu),5例瘤体实质部分呈中度强化(强化幅度为19~40 Hu),延迟扫描,壁结节及瘤体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强化幅度为40~72 Hu),强化呈持续渐进性(见图1~3)。

图1 平扫右侧腮腺浅叶类圆形肿块,界限清晰,大小约17×22 mm,CT值约20 Hu

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CT值约55 Hu,周围脂肪间隙显示清晰

图3 延迟扫描,瘤体实质进一步强化,CT值约79 Hu,类圆形小囊变未见强化

2.5 病理特点

肿瘤的实质由紧密排列的基底细胞层构成,缺乏软骨及粘液基质,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静脉(见图4)。

图4 肿瘤实质由紧密排列的基底细胞层构成,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静脉

3 讨论

涎腺基底细胞腺瘤是1991年WHO涎腺肿瘤分类中腺瘤的一种,它是由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并有清晰的基底细胞层,有清晰的基底膜样结构,而缺乏间质或软骨样基质[3,4],又称基底样单形性腺瘤。在组织学上根据细胞生长方式又分为4种亚型∶实性、小管型、网状型和膜型[5]。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同其他腮腺良性腺瘤的临床表现相似,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意中发现耳垂下无痛、可移动肿物而就诊。文献报道最常见于60岁以上女性[6,7],平均年龄约58岁,比多形性腺瘤发病年龄平均要晚10年左右,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老年女性发病率较高是基底细胞腺瘤的一大特点。本组7名患者中女性稍多于男性(女∶男约为4∶3),50岁以上者6人,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且可行肿瘤挖除,不需行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复发率要远低于多形性腺瘤(约32.5%)。原因可能为多形性腺瘤呈伪足样向周围浸润,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而基底细胞腺瘤缺乏伪足样浸润[8],但文献报道膜型基底细胞腺瘤术后复发率较高(25.0%~37.0%),可能是因为这种类型的肿瘤呈多中心、分叶状生长,且包膜不完整[9]。本组7名患者,切除后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可能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其他常见的腮腺良性腺瘤影像表现、临床治疗及预后方面有一定的相似点但又有不同,由于其发生率较低,有关影像表现的文献报道较少,国内刘春玲等[10]和张琳等[11]分别报道9例和4例。

3.1 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特点,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紧邻薄膜,直径多<3 cm,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瘤体内常有囊变,肿瘤实质呈渐进性强化。本组7例肿瘤呈边界清晰的单发类圆形肿块,直径均<2.5 cm,与文献报道相符[9,10]。腮腺基底细胞瘤一般较小,紧邻包膜下,肿块位置较浅,患者很容易自行发现,这可能是肿块发现时均较小的原因。

国内刘春玲等[10]和张琳等[11]报道的13例腮腺基底细胞瘤中,8例发生囊变,均呈薄壁强化,且有明显强化的壁结节,病理检查为基底细胞巢围成的小管状结构。本组病例中5例发生囊变,其中2例肿瘤内见多个小囊变,2例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病理上主要为基底细胞巢构成的小管状结构,与Lee等[12]报道的影像特点基本相似。

肿瘤血供丰富,增强表现为早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晚期逐渐消退[12]。本组病例肿瘤均呈持续渐进性强化,与显微镜下肿瘤内含有丰富的毛细静脉和动脉的特点相符。强化方式与文献报道有所不同,可能与强化的延迟时间较短有关。

3.2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3.2.1 多形性腺瘤 又称腮腺混合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较轻,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女性多于男性。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直径多>3 cm,发生于深叶者常累及咽旁间隙。CT呈等或稍高密度,有时可见低密度的囊变坏死区或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物实性部分呈中等至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弱于基底细胞腺瘤。涎腺造影后CT(CTS)显示涎腺导管受压弯曲呈“抱球征”[13]。

3.2.2 Warthin瘤 患者的发病年龄多>5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长期吸烟、免疫功能受限及EB病毒感染等有关。瘤多位于浅叶后下极,常单侧/双侧多发(同时/不同时),常呈多中心生长,肿瘤周围常有多个卫星灶,可见明显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14];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造影剂迅速廓清,呈“快进快出”强化的特点。Hisatomi等[15]发现肿块在达到峰值后15~30 Hu迅速下降60.0%~80.0%,较具特征性。由于20.0%的Warthin瘤发生于腮腺淋巴结内及周围,而腮腺淋巴结多位于腮腺尾部,光学显微镜下腮腺尾部的淋巴结内常可发现微腺瘤[16],因此,手术时应对腮腺尾部的淋巴结进行清扫,以防止复发。

3.2.3 腮腺恶性肿瘤 患者的发病年龄多>6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常累及双侧腮腺。CT检查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较大肿块,通常位于深叶或跨浅深叶生长,肿块内极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致密度不均匀,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生长快、病史短为其特点,多侵犯下颌后静脉及面神经,常伴淋巴结转移[17],部分淋巴结常融合成块。

综上所述,中老年女性,腮腺浅叶近包膜下单发类圆形、边界清晰的结节,包膜完整,直径较小,瘤体常囊变,CT增强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诊断时要考虑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

[1]Seifert G,Sobin L H.Th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histological classication of salivary gland tumors:a commentary on the second edition[J].Cancer,1992(70):379~385.

[2]Chiu N C,Wu H M ,Chou Y H,et al.Basal cell adenoma versus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CT findings[J].Am JRoentgenol,2007(189):254~261.

[3]Takeshita T,Tanaka H,Harasawa A,et al.CT and MR findings of basalcell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J].RadiaLmed,2004(22):265~268.

[4]Batsakis JG,Luna M A,Naggar A K.Basaloid monomorphic adenomas[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1(100):687~690.

[5]Negao K,MatsuzakiO,Saiga H,et al.Histopathologic studies on adeno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J].Acta Pathol Jpn,1986(6):337~347.

[6]Jang M ,Park D,Lee S R,et al.Basal cell adenoma in the parotidglangd:CT and MR findings[J].AJNR ,2004(25):631~635.

[7]Chawla A J,Tan T Y,Tan G J.Basal cell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CT scan features[J].Eur JRadiol,2006(58):260~265.

[8]Phillips P P,Olsen K D.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oma of the parotidgland:report of 126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5(104):100~104.

[9]Okahara M,Kiyosue H,Matsumoto S,et al.Basal cell adenoma of theparotid gland:MR imaging findings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AJNR,2006(27):700~704.

[10]刘春玲,黄飚,周正根,等.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3):600~603.

[11]张琳,汤光宇,陈云燕,等.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J].上海医学,2010,33(3):281~283.

[12]Lee D K,Chung K W ,Back C H.Basal cell adenoma of the parotidgland:characteristics of 2-phase hclical computed te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J].Comput Assist Tomogr ,2005(29):884~888.

[13]Kakimoto N,Gamoh S,Tamaki J,et al.CT and MRI images ofpleomorphic adenoma in major and minor salivary glands[J].Eur JRadio,2009(69):464~472.

[14]邝平定,张敏鸣,邵国良,等.腮腺淋巴瘤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1324~1326.

[15]HisatomiM ,Asaumi J,Konouchi H ,et al.Assessment of dynamic MRIof Werthein’s tumors arising asmultiple lesions in the parotid glands[J].Oral Oncal,2002(38):369~372.

[16]王长福,张和平,靳海英,等.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569~1571.

[17]Raine C,Saliba K,Ghippindale A J,et al.Radilogical imaging in primary parotid malignancy[J].Br JPlast Surg,2003(56):637~643.

R730.4

B

1671-1246(2012)17-0147-03

猜你喜欢

浅叶腮腺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