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胃大切术后残胃炎120例疗效观察

2012-09-20黄松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4期
关键词:浅表性胃痛胃脘

黄松乐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医院,广西 南宁 530200)

胃部手术后远期并发症中,较常见的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吻合口溃疡、残胃癌、胃切除术后营养不良、餐后综合征、盲袢综合征等。经过长期随访观察表明,胃切除术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可达95%,其中大多数与胆汁反流有关。毕Ⅱ式术后的发病率高于毕I式,而迷走神经切断术者最低[1]。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炎是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失去了胃的正常生理解剖,失去了幽门的调节功能,残胃容量缩小,以及迷走神经切除后影响了餐后胃的舒张,而发生一系列症状。本病病情迁延,饮食稍有不慎则易复发,较难根治,单纯以制酸剂为主的西药治疗疗效欠佳,而且长期服用西药制酸剂易导致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因常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有癌变的可能。中医药内服外敷对于缓解胃脘部疼痛,减少复发机率有较好疗效。笔者自2003年至2010年,采用自拟参苓香术汤配合中药外敷烫熨治疗胃大切术后残胃炎120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脾胃病专科门诊,选择行毕Ⅱ式胃大切术后0.5~5年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42~76岁,平均48.6岁。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0~78岁,平均47.5岁。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电子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活检,可见胃黏膜炎症改变。电子胃镜镜下诊断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座谈会讨论推荐的方法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3],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黏稠性黏液三个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需依赖于病理诊断,组织学上有腺体萎缩才能确诊。慢性肥厚性胃炎较少见,胃镜下见黏膜皱襞明显肥大增粗,且充气不能展平,黏膜表面失去正常的光泽,混浊而幽暗。

1.3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胃镜肠镜检查排除胃肠道恶性肿瘤病变,排除吻合口、残胃溃疡。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为治则,自拟参苓香术汤,方药组成为:党参15g,茯苓12g,木香10g(后下),黄芪10g,陈皮10g,半夏10g,山药10g,炙甘草6g。脾胃虚寒型加小茴香3g;湿浊偏重者加炒扁豆12g,薏苡仁10g;气滞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实10g以理气消胀;纳呆食少者加神曲10g以消食导滞;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6g,枳壳10g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脾胃虚寒型胃脘冷痛较甚者,配合中药外敷烫熨治疗胃脘部,方药如下:采摘野生艾叶晒干取20g,木香20g,干姜20g,三种药物均研成粉末,混合装入合适的透气布袋中,使用时加入适量白酒湿润后用微波炉加热或隔水蒸热,烫熨胃脘部,特别是神阙、上脘、中脘、胃俞、脾俞等穴位,每日1~2次,每次15~30min,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经临床验证,能较快缓解胃痛症状。对照组采用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日两次,每次20mg。两组病例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均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阿莫西林胶囊或阿莫西林分散片每次1g,每日2次,替硝唑片每次1g(2片),每天1次,首剂量加倍,抗菌药物使用疗程1周,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两组经治疗症状消失后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 疗效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定疗效标准。治愈:胃痛其他症状消失,电子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电子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电子胃镜检查无变化。

2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电子胃镜及病理疗效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电子胃镜及病理疗效比较

3 讨 论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肠的解剖生理改变和营养吸收障碍,毕Ⅱ式手术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常可导致胆汁、胰液和肠液通过吻合口反流入残胃,引起残胃慢性炎症和息肉样病变,此乃为残胃癌发生的重要原因。胃切除术后胃容量的减少,稍进食即有饱胀感,患者常因进食后出现胃痛胃胀而惧食,因而进食减少,久之则渐出现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的一系列症状。慢性浅表性残胃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吐酸”等范畴,主要表现为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伴纳差、嗳气、嘈杂、吐酸、呕吐、乏力、消瘦等。临床表现不一,常出现虚实夹杂的症状,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不论是饮食伤胃,脾胃素虚,情志不畅、外邪犯胃,其共同的病机均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明清时代,众多医家就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胃脘痛》日:“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提出了要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黄芪补气健脾,陈皮健脾和中,行气止痛,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山药补脾益气养阴,炙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之功。本病病程日久,易致脾胃虚寒,出现脘腹冷痛。用中药艾叶、木香、干姜温和烫熨胃脘部,可达到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本草纲目》日:“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配木香行气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三药合用,温和烫熨胃脘部,可迅速缓解胃痛症状。胃脘痛患者往往在服药期间症状可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再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饮食不节,幽门螺杆菌没有根除,或重新感染有关。因此,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使用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等法的基础上,加用具有抑杀幽门螺杆菌的中草药,并配合中医外治法,结合饮食、起居、精神的调理,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时间越长,残胃癌的发生率越高,而目前尚无阻断胃癌前病变的西药。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正气亏虚,邪气外干,内毒由生,气滞血瘀,用中医药健脾理气和胃,阴阳调和,气血通畅,则邪不可干。

[1]戴自英,陈灏珠,丁训杰.实用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3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

[3]张阳德.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

猜你喜欢

浅表性胃痛胃脘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观察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智能分光电子染色内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在食管浅表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曹志群教授运用排气饮治疗胃脘胀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