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至2010年某院降糖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2012-09-20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4期
关键词:糖苷酶降糖药销售额

凌 冲

(湖南益阳沅江市人民医院,湖南 益阳 413100)

糖尿病最为常见的类型通常是2型糖尿病,主要治疗原则为全面地控制空腹、餐后2h血糖,从而有效对糖尿病所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起预防作用,尽可能地降低、避免糖尿病死亡的发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最为常用及有效的方法[1],本文通过调查分析2008至2010年我院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总结其合理用药方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使用降糖药物的种类、用药频度(DDDs)、销售额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调查方法

统计分析2008至2010年间我院各种降糖药物的销售种类、销售额,并通过对各种不同药物进行其DDD值计算,然后进一步求算出DDDs(用药频率),即药物总消耗量/该要的DDD值,采取统计学数据分析。DDD值指的是药品的限定日剂量,通常情况下多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使用的剂量作为参考值,同时以《新编药物学》及《临床用药须知》作为重要参考,其中对于未收载的药品采用药品说明书并且结合药物的临床使用习惯来确定。药物的费用则依据实际的销售金额进行相加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08 年至2010年我院使用降糖的药物品种齐全,涵盖了中成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磺酰脲类、胰岛素类、双胍类及其他类等,其中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以二甲双胍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的阿卡波糖片,明显高于其他降糖药物的使用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销售额方面,以胰岛素类的销售额最高,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种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比较

表2 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物的销售额比较[万元,n(%)]

3 讨 论

3.1 双胍类的使用情况分析

双胍类以二甲双胍的使用为主,通常用于2型糖尿病的前期治疗干预,也能作为基础性药物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本文中统计发现,其DDDs 3年内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一直是临床中的首位使用药物,DDDs在45310~69420,但其销售金额却不是最高的,在8.40~13.31万元,虽然也每年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种类的药物,并且在使用度最高的情况下销售金额仅次于使用度最低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可见由于双胍类药物的药效良好,同时价格较为低廉,性价比较高,临床上已列为治疗2型糖尿病最佳选择药物之一[2]。同时,由于二甲双胍虽然有良好的抗高血糖作用,却极少引起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因此,能良好地与其他降糖药配伍使用,同时也不会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此外,此类药物还具有基本不会影响体质量的作用,能有助改善脂肪代谢,使血脂下降,但不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而是采取原形直接经尿排出,药物易于排除,减少心血管受损害的几率,但仍需注意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遵医慎用[3]。

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用情况分析

本文统计发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DDDs仅次于双胍类药物,以阿卡波糖为代表,在11900~47910,已成为口服降糖药物中的最为常用的药物种类之一。其三年销售额也处于上升趋势,其上升的幅度较大,在12.78~32.85万元,到了2010年,已上升至销售额的首位,与其使用度不断增加有关系。由于阿卡波糖不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不会对β细胞的功能恢复有影响,具有保护的作用,同时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维持峰值在低水平,其药物效果波动减小,能明显降低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4],尤其适用于患者经单独使用双胍类或磺酰脲类的药物后仍无法良好控制血糖的变化,并且可以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情况[5]。此外,此类药物还能配伍胰岛素使用治疗1型糖尿病。

3.3 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的使用情况分析

本文中统计发现,此类药物中以格列齐特、格列美脲与格列吡嗪的用药频度较高,此类药物的药效相对稳定,较少会出现不良反应,是经典的口服降糖药物。其中以格列美脲的DDDs在磺酰脲类药物中的使用情况最高,几乎集中了磺酰脲类药物的优点,给药方便,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而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的优点是起效快,但作用的持续时间短,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能同步降低餐后血糖,因此,瑞格列奈的销售金额与DDDs也有增长的趋势。

3.4 胰岛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门冬胰岛素30针是近年来销售金额最高的药物,并呈现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此类药物属于人工合成的胰岛素,经皮下注射后,能缓慢解离,从六聚体解离成为二聚体,再将二聚体解离成为单体,最终透过毛细血管壁进行吸收进入到血液,能发挥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临床实践证明,胰岛素注射降糖的效果较强,能保护胰岛β细胞的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长期使用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注射方便,患者的依从性好,因此,在临床上也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从临床疗效、费用及不良反应方面等方面综合考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双胍类降糖药物皆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我院2008年~2010年的降糖药物应用情况基本合理。

[1]丁洪亮.某院2006年至2009年降糖药物应用状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4):18-20.

[2]李桂荣,李琳琳,王建华.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8,19(5):383-384.

[3]张思明,张志刚.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及新趋势[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4):53.

[4]杨进刚.中国糖尿病流行进入10.0时代[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3):3-4.

[5]张妙英.2004~2005年我院降糖药物应用分析[J].海峡药学,2006,18 (6):158-159.

猜你喜欢

糖苷酶降糖药销售额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日本动漫产业2019》:海外销售额首次超过1万亿日元
中国奥园:销售额首破千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近八成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木蝴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销售旺季难掩下滑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