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金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掌中宝”

2012-09-19杨五丽

课外语文·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设疑移情语文教学

杨五丽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一些点金术。选好点化的“点”,研究点化的“法”,在设疑、移情、比较和拓展方面做好点化,使它成为自己教学中的“掌中宝”,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点金术;点化;设疑;移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说中的点金术,能够点石成金,可世人却未曾见过。而作家创作要具备点化之术,却是人所共知的。鲁迅的《药》取材于两个互不相干的故事:一件是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绍兴知府逮捕,杀害于绍兴的古轩亭口;另一件事是关于“人血馒头”治痨病的民间传闻。鲁迅巧妙地把这两件事点化在一起,从而表现了能够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主题。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取材于流传在埃及和希腊的两个古老传说,后来他把“一磅人肉”的诉讼,点化在夏洛克身上,从而鞭挞了贪婪与凶狠,歌颂了无私和友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研究这些课文时,应当从这些点化之术里,借得作家那“点石成金”的指头,学得一些巧于点化的奥秘,在一些文章平凡的记叙里,点化出它们在思想上的闪光之点、在艺术上的传神之笔。

“授之以渔”贵在导。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点金术和“自渔”的本领,老师的点化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教学上的点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选好点化的“点”,二要研究点化的“法”。

一、选好点化的“点”

选点化的“点”时,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体裁入手,就会事半功倍。在一些记叙的文章里,若教师在“事”里选“点”,那就应在文章的关键之处用心。例如教《范进中举》,选择范进中举发疯的刹那间:“我中了!”若教师在“物”里选“点”,那就应在《守财奴》里选择那一个梳妆匣, 在《项链》里选择那一挂项链,在《药》里选择那一个“人血馒头”。

在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里,若教师在“景”里选“点”,那就应在文章“寓情于景”的关隘之处用力,努力发掘出文后的象征意义来。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比如我曾经在教旧人教版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就抓住“病梅”这一物,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绘制出以梅花为中心的文章脉络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借梅议政、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梅花形脉络图如右图:

在一些议论性的文章里,要选择的“点”应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如教《劝学》时,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抓住这个中心论点,就可以更好地解读另外三个分论点。

二、研究点化的“法”

点化的“法”主要有四种:

(1)设疑手法

教育家陶行知有两句诗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设置几个精要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乐学情绪。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就可抓住课题的一个“讽”字,大作文章。板书时故意把“讽”字写成“劝”字,引起学生注意,区别“讽”“劝”二字涵义,进而提出几个思考问题:邹忌为什么要用“讽”的方法劝齐王纳谏呢?他想劝齐王什么?用了什么比喻?效果如何?如此一来,教学的设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是非常有见地的教育学原则,告诉我们“设疑”的问题只有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问题讨论的“生成”才会更精彩、点化才更有价值。

(2)移情手法

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移情,就是把作者在作品中投射的某种或喜或怒的感情,通过教师讲课这个媒介,移植到学生的感情中去。教师如果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用移情手法把这些思想蕴含点化出来,让学生“因文见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定能时时洋溢“情”的氛围。如教《沁园春·长沙》时,培养学生感受领袖人物豪迈乐观的情怀,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壮美的热爱;教《赤壁赋》时使学生体会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精神指引。

同时,也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从课内移情课外,教《中外名人传记》沈从文、贝多芬时,点化出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共性:逆境造就人才。适时带领学生观看断臂王子刘伟、半截身躯“走”天涯的半丁、没有四肢的尼克·胡哲视频,给学生灵魂澄澈的洗礼,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感熏陶。如此移情,一下子就点化出蕴含在文本外的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意义,如春风拂面,如春雨润物,使文本的价值有了质的飞跃。

(3)比较手法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能发挥极大作用,教师适当点化能使教学化繁为简,事半功倍。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寓浓浓的愁于词作中,由于二李身份、经历不同而使情感焕发不同异彩,真可谓“一样愁字别样情”!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一“愁”字,通过对两首词句中品“愁”、词中寻“愁”,使学生感受出《虞美人》是哀愁,是亡国思乡之愁,感情基调是沉郁的;而《一剪梅》是闲愁,是离别相思之愁,感情基调是凄婉的。如此这般读词赏“愁”,使学生对二李之“愁”体会深刻,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培养了审美鉴赏能力。

(4)拓展手法

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我教外国小说《半张纸》时,点化学生了解单元话题“结构”是小说的“容器”,可以容纳丰富内涵。

半张纸——方寸之间勾连生命记忆(故事)

半张纸——纸短情长浓缩人生悲欢(情感)

半张纸——变幻之中见证世事无常(哲理)

引领学生体悟:结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切口小,折射大”,然后拓展阅读马克·吐温的微型小说《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加深对“横截面式”结构的理解,体悟小说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采用点化之法,把文章中“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方捕捉出来,并点化给学生。这种点化的功夫,既要求教师独具慧眼,还要求教师有个点金的指头,并且要善于掌握点金石。传说中的点金术并不存在,而教学中的点金术不是可以学而得之吗?让点金术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掌中宝”,随手拈来、即兴使用,开启语文教学的灵性和韵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3]孙文玲《古文教学要努力激活思维》 《语文学习》2008.7

(责任编辑:刘宝瑞)

猜你喜欢

设疑移情语文教学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