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读出语文味
2012-09-19曾丽
曾丽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因此,要求我们整个语文课堂要体现出韵味,体现出自己柔和的美,体现出语文味。
【关键词】文本内容文本语言文本主旨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字、词、句、段、篇逐层构成了文本,文本并不是单纯的文字罗列,而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语文学习就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思想和感情,从而让自身得到发展。而对文本的解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一、抓住文本内容,丰富体验
文本的内容是文本精神的载体。在小学阶段中,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多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把握这些作品的内涵,首先要建立在对内容的了解上。从内容到内涵,在对内容的了解中逐步形成自我的理解,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参考。以《毛主席在花山》教学为例,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毛主席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如果没有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上的了解,只能算是空谈。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疏通整个故事情节。因文章紧紧围绕主席的故事展开,故可以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去了解文章记叙的三件事,从而深刻领会主席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二、解读文本语言,体会意蕴
言语是思想的表达形式,是感情的载体。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而逐步构成的,要解读篇章中的思想、感情,就离不开对字词句的分析。当然,这不是将文章进行肢解,而是进行拆分后再整合,在分合中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以《卡罗纳》教学为例,这是篇略读课文,课文抓住卡罗那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语言生动,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卡罗那的爱。这样一篇感人的文章,我想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不难,基于此,我在设计时就决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所以在课堂上我也没有作太多的分析,而是让学生从课文感人肺腑的语言着手,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结合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去感悟母爱的伟大!
又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游”字去质疑:“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呢?”“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 “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鱼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就是鱼的静态和鱼的动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这个“游”字,赞颂的是青年从春到冬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看鱼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刻画出青年看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形象。
这只是其中几个例子,从这也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要从基本的字词句做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段落或字句进行分析、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可以用问题进行引导,在逐步理解的基础上来获得对整个文本的意蕴把握。
三、透析文本主旨,拓展延伸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作者所写和读者所读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限,我们也无法还原作者在创造时所赋予作品的主旨,哪怕是作者本身,对文本的主旨也可能是从多个角度进行构思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脱那种学完课文写中心思想的方式,要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作品的主旨,在多个角度中达到对作品主旨的真正理解。
以《钓鱼的启示》教学为例,什么是启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后很容易就知道启示就是启发。那么,如何理解钓鱼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重要的启发?于是,接着以问题“钓鱼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重要的启示”进行理解,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感人至深的故事进行理解。在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谈谈课文的启示对我们日常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样下来对主题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在阅读中,我们要抓住文本的内涵,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还需以生活为镜,将学习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算是学会了。
四、抓住人物形象,创新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大多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读者的阅读具有个性化,因此,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就迥然各异了。那么,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定位,在异中求同,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以《梅花魂》为例,对梅花的品格学生们大概有所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对梅花品格从表面的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呢?这就要把梅花与文章的主要人物外祖父联系起来,通过文章中关于外祖父的五件小事及外祖父的三次落泪,去深刻体会人物的爱国情!
对文本的解读,教师不能将小学生当做成人对待,所谓的“不能”是不能以自己的知识水平结构来看待学生,同时也不要只把学生当做是学生而看待,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在引导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读进去,读出语文味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用书上册》
(2)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小学四年级教案与作业设计下册》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