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探索
2012-09-19王小洁郑静
王小洁,郑静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职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扶持与投入力度。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促使高职院校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高职学院应抓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机遇,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办学优势,积极探索结合新形势进行专业重新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学校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
根据2009年山西工业网企业信息化专项调查的结果显示,100%的企业配有计算机,50%以上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提供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支持的企业有759家。2010年中国IT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726.09亿元,同比增长20.2%。展望未来,IT新技术驱动与“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为IT服务业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预计2011~2013年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9%,市场软化和服务化的趋势进一步凸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每年约100万名,而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内涵空洞、特色危机,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决定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但从岗位职责的设置来看,应用岗位层面的人才需求数量是最大的,高职高专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教育的特点,以满足经济建设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针对山西经济建设、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网上收集等多种途径,对太原市一些具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了计算机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背景及专业定位
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调研。根据调研发现,目前信息化进程已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急需大批信息类技能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系统运营维护类人才更加短缺。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需求主要集中在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小型软件开发与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管理、维护与维修等方面。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针对以上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需求,培养具备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等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学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技术工作,以及在IT行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等技术性工作。通过调研和研讨,我们确定了人才培养所针对的岗位及岗位群如下:
岗位群:计算机系统运营维护岗位群。
主要岗位:网站开发岗位、网络管理岗位、微机及办公设备维护维修岗位、小型应用软件开发岗位。
拓展岗位:系统管理员、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综合布线网络施工监理员、Web组网与小型网站开发与维护员、办公文秘、计算机公司硬件销售、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师、网管监控工程师、IT主管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只有以“市场导向、需求驱动”为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才能有效避免因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错位而使学生择业难度加大的现象。在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岗位特点,深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模拟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保证,实现学习内容和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实践教学实施管理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教学;进行校企循环,根据所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习岗、顶岗或到就业协议单位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推行多证书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注重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注重吃苦耐劳精神的文化传承,最终培养出IT行业高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校企循环的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全程,采用项目导向、课岗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由浅入深,实训项目由简到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提高,能力从“习岗”、“顶岗”到“预就业”逐渐递进。同时还要进行生产岗位群的交替顶岗,使学生“多岗通、一岗精”。
三、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在课程体系改革上采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弹性化”的课程设置策略,按照突出性、实用性原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框架,进行课程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构建具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改革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改革应深化到课程建设、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真正形成理实一体、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真正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课程体系改革思路,通过市场需求调研、岗位分析、企业技术专家研讨会,总结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以此为基础,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同时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拓展的要求,以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为主体,以部分职业素养课程为基础,加入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形成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课程体系框架图
(二)课程改革
按照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及各学习领域的能力培养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合职业资格标准,重构或整合教学内容,开发五类课程模块,即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综合项目实训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职业素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从业基本素质和态度,包括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类课程贯穿教学始终,保证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持续培养;专业基础课是IT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性课程;专业技能课是从业岗位的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性实践课程;综合项目实训是实际工程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专业拓展课程是为学生的能力延伸与职业发展而设置的自主探究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五类课程模块的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职业素养教育。通过三年教学,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必备的行业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模块及学生能力培养如图2所示。
图2课程模块及学生能力培养示意图
图2中的“职员”理念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针对以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课程改革和建设缺乏明确思路和目标等诸多问题的解决思路,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三)课程标准建设
由校企双方专兼职教师组成课程标准工作组,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课程目标,根据工作过程划分学习情境,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要素选择课程内容,按照“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单元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制定具有项目任务特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按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所有科目的课程标准。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应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以实际工程项目和工作过程为载体,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将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设计和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根据课程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态的改革,同时加强学生对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根据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总体实施设计方案,按照课程进度和课时安排,编写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完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分析、难点和重点分析及教学方法设计,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以项目实训方法诱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做”一体,增强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课程特点组织教学时可将学生分组,并在分组中分担不同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加大教学过程考核的比例,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
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对于理论知识性课程,采取理论考核的方法,如笔试、口试、分阶段测试、期末综合考核等;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结合行业标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量化考核标准,由教师和指导学生实训的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采用实操考核、过程考核等方法,综合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保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考核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制定学生习岗和顶岗实习的运行管理机制及学生顶岗实训质量评价标准。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度,采用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积极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融合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建立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用人单位、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对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课程考核等进行评价。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调查制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有效衔接。同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1]李兴鹏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秦学礼,杨儒亮,徐秋芬,严志嘉,孙伟.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 [J].计算机时代,2009,(5).
[3]陆晓君.围绕职业能力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信息与电脑,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