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在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2-09-19闫丹
闫丹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职业,他都要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娴熟自如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这种技术是今后学生在知识经济中谋生和创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实训环节的教学包含了许多操作训练,例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相关软件的学习,对于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在《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力度不强,采用单一的教学组织和方法,其中以任务驱动式教学较为常见,学生只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完全没有创新,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归纳总结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原因之一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此,教师实训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的学习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投身于问题当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学习交互,是对该课程实训教学理念与和教学方式的一次创新。
一、PBL教学模式概述
1.定义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2.PBL与传统基于主题学习(Sub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SBL)的教学法的不同
PBL教学法正好与SBL教学法相反,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强调以教师教授为主,同时学生必须要有对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中。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的任务和问题,PBL模式中的问题情境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其次,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
3.PBL的基本要素
PBL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2)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3)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使用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4)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5)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6)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4.PBL基本框架
根据PBL的基本要素,以计算机基础实训室为例,我们可以构建PBL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在教学场所计算机基础实训室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下进行领域知识搜索与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多种学习方式,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团队交流协作,群体、组间学习。师生表现出平等和谐的关系,共建一个实践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主导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评价过程贯穿整个PBL过程。
图1 PBL教学思路的设计
二、PBL的具体实施策略
以我院信息系《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Excel 2003的“数据筛选”这一章节的实训环节为例。通过这一个案例分析,试图为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训课程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提供启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100分钟)。
授课班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班(36人)
教学环境:实训室(每人配备一台电脑,网络畅通的机房)。
教学目标:掌握Excel2003中数据筛选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单个条件的数据筛选,掌握多个条件的数据筛选。掌握与、或、文本条件的数据筛选。学会总结操作规律。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重点:多个条件和区间条件筛选时与、或关系的确立;文本筛选时的通配符应用。
学习难点:多个条件与区间条件的结合应用;文本筛选时通配符的应用。
教学实施过程:根据PBL教学思路的设计,笔者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
在PBL模式中,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进行架构的,因此教师先给出一个问题情境,情境如下:有一个企业家的儿子被人绑架了,罪犯要求家属拿50万赎人。警方接到报案,迅速展开调查。根据排查和多方的调查、取证,警方锁定了一些犯罪嫌疑人,已经做成了一张Excel数据表格,如图2。现有如下线索:(a)根据敲诈电话,听声音是男的;(b)听口音,罪犯籍贯应该是北京或河北一带的人;(c)据学校保卫讲,接小孩放学的人身高在1.7米至1.9米之间;(d)作案者年龄在30岁以上(含30岁);(e)经过调查,此人姓刘。据此教师引出问题:根据这张表格,同学们如何帮助警方快速破案呢?引出第一个问题:如何从海量数据清单里锁定所需数据,用什么方法以及何时使用。
2.分组讨论,再提出新的问题
PBL模式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将学生分组,每5人一组,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组长可以周期性地轮换)组织小组成员协同学习,辅助教师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学生开始分组活动,可以查阅教科书、网络资源,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等,这种小组协作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小组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学生的讨论热情都很高。讨论的结果有:可以使用像Word2003里的查找与替换功能,亦可使用筛选功能。教师总结并明确研究问题——筛选功能的探索,接着提出如何利用筛选功能,筛选的方法中单条件的筛选如何进行,多条件的筛选如何进行,多条件筛选中与、或的使用,通配符如何使用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继续分组协商、研究探讨。遇到问题,小组间相互讨论或者请教老师,最终达到解决初始问题情境的目的。
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PBL模式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讨论结束后,各组组长将各个问题所解决的方案以PPT汇报的形式在台上展示,并对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做一评价,看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自己是否掌握,小组其他成员可作必要补充,以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汇报过程中,教师可补充、强调、鼓励、深化学生的对概念、操作方法、理论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PBL这一学习过程中来。
4.教师总结与反思
教师可以总结,今天同学们共同学习了数据筛选,学习的热情很高,大家都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反思PBL模式应用价值与意义,尤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小组间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PBL模式的应用总结
PBL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公共基础》的实训课程教学,从“数据筛选”这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来看,首先,它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其次,学生具备了筛选数据的能力,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上同学们都当了一回侦探。最后,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PBL模式的应用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终身受益。
图2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吴刚.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_PBL_的述评[J].山西教育(高教版),2012,(4).
[3]陶侃.虚拟环境中基于问题情境的认知活动与学习交互[J].开放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