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菇农艺性状比较及菌株筛选分析*
2012-09-19王筱凡毛慧玲舒汉鼎陈婷婷
王筱凡,毛慧玲**,舒汉鼎,陈婷婷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南昌 330031)
当前食用菌市场普遍缺乏统一的管理,造成了食用菌菌种老化、品种混杂等问题[2],目前,见有香菇[4,5]、鸡腿菇[6]、金顶侧耳[7]等有较为系统的农艺性状研究报道,但关于茶树菇,仅见有龚凤萍[8]和温志强[9]的研究,但都是偏向栽培选种方面,并未形成较系统的农艺性状研究探讨。本试验拟比较江西境内获得的17株茶树菇菌株的多项农艺性状参数,将农艺性状研究直接应用于常规栽培中,以最直接、便捷地方式筛选出茶树菇的优势菌种,为茶树菇选种、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为科学指导茶树菇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在江西境内5个地区 (县)收集茶树菇菌株,共17种,其中As-B、As-C、As-E和As-F采自赣州市;白菇(White-mushroom)、 黑菇 (Black-mushroom)、 广 昌 F1(Guangchang-F1)、 广昌 F2(Guangchang-F2)、 广昌 F5(Guangchang-F5)和三明五号 (Sanming-fifth)采自广昌县;As-1、As-2、As-5和杨树五号 (Yangshu-fifth)采自江西省农科院;茶引 (Cha-yin)和茶生 (Cha-sheng)取自江西省果蔬所;野生茶树菇 (Wild)采自宜春野外。
1.2 茶树菇的栽培
PDA培养基28℃恒温复壮各菌株,反复2次~3次,至活力最旺。常规袋栽茶树菇[9]。各菌株栽培15袋~20袋。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72.75%、麸皮24.25%、蔗糖1%、石灰1%、石膏1%,料水比1:1.3。
1.3 评价内容与指标
以目测方式测定下列各指标。
菌丝长势:每天定时观察,依据菌丝生长活性及菌丝覆盖情况为标准。 “+”数量越多,表明菌丝长势越强。
开伞难易程度:以子实体蛋形期形成到菌盖成功开伞的时间为标准。
抗逆性:以菌袋杂菌感染的程度及消毒处理后的效果为标准。
原基形成时间:以菌袋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笋尖状原基时间为标准,以早为宜。
初潮出菇时间:以头潮菇蛋形期形成的时间为标准,以早为宜。
菇体颜色:以各菌株的菌盖颜色为标准,对比并记录。
1.4 数据处理
计算各菌株的平均产量及相关生物学效率[6]。采用LSD最小显著差数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菇长势分析
茶树菇经复壮后,各菌株长势正常 (表1)。但比较而言As-E、广昌F1、白菇、茶引和野生茶树菇菌丝长势最好,菌丝浓密,生长速度最快,气生菌丝也最多;而黑菇、As-2、广昌F2、广昌F5和茶生菌丝长势相比较弱,As-5最弱。
表1 不同茶树菇农艺性状的比较
2.2 茶树菇各菌株生长期比较分析
由表2可知,茶树菇菌株的原基发生时间34 d~48 d不等,平均 (42.71±4.32)d;出现初潮时间为40 d~53 d,平均 (47.91±3.99)d。其中As-E生长期最短,原基发生仅需34.0 d,初潮所需时间40.3 d;野生茶树菇最长,原基发生需48.0 d,初潮长达53.0 d;此外,黒菇、As-2、茶引、广昌F2和广昌F1整体所需生长时间都较长,原基发生均在40 d以上,初潮均在50 d以上。
表2 不同茶树菇生长期性状的比较
2.3 茶树菇菇体颜色观察
实验观测看出,各菌株菇体颜色深浅不一。大多数为浅灰褐色,如As-1等,广昌F1、As-E和黑菇为深褐色;As-C、三明5号和野生茶树菇为灰褐色;而As-F和白菇则为白色。
2.4 茶树菇各菌株开伞度与抗逆性的比较
栽培过程中发现 (见表2),除白菇外,茶树菇各菌株开伞都较容易。大部分菌株抗逆性都较强,极少被感染,仅部分菌株约10%菌袋受到小块感染, 但经消毒处理均恢复正常生长。而As-F和白菇的抗逆性弱,菌袋易染菌,高达87.50%,其中77.14%菌袋被丢弃。
2.5 茶树菇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差异分析
茶树菇一般收菇2批~3批,产量主要取决于初潮。每菌袋产量总和记为单产。数据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见表 3), 结果发现,As-1产量最高, 为 (98.86±22.11)g,As-E产量最低, 只有 (23.48±3.22)g; 其它菌株单产基本上介于44 g~83 g之间。就生物学效率而言,As-1高达100.88%,黑菇、广昌F2和As-5也达81.40%以上,其余位于46%~76%间,唯有As-E最低,低至23.96%。差异分析表明,As-1、黑菇、广昌F2、As-5、广昌F5、茶生等6个菌株与茶引、As-2、As-F、三明五号、白菇、As-E等6个菌株间分别体现出极显著性差异; As-B、野生茶树菇、杨树五号、广昌F1、As-C、茶引、As-2、As-F、三明五号、白菇等10个菌株与As-1、黑菇、广昌F2、As-5、As-E等5个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s-E与其他各菌株皆有显著差异。
表3 各茶树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差异显著性分析
3 讨论
3.1 各菌株农艺性状指标的考察对比
茶树菇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可形成1潮~2潮菇,产量以初潮为主。从播种至原基形成需30 d以上,慢的达40多天,初潮菇于原基形成后一周内长成。大多数菌株菌丝长势普遍较好,抗逆性都较强。由子实体色泽区分为白色、浅灰褐色、灰褐色和深褐色四个标准品系,其中浅灰褐色和灰褐色品系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像As-1菌株等,白色品系如As-F和白菇,虽长势不错且色泽好看,但抗逆性差,较难开伞,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很低。
3.2 茶树菇优良菌株的探讨
各项农艺性状中最为关键的是产量问题,而产量的高低直接与菌种有关。开伞难易程度与繁殖密不可分,开伞越易,孢子扩散越易,缩短了生命周期并提高生产效率。原基发生时间和初潮出菇时间皆是越短越好,说明生长效率较高。菇体的颜色直接关系到是否美观以及被消费者接受。但由于白菇自身特质的原因,在生长各方面都不具有较好生长优势,且产量都很低,生长容易受到抑制,因此我们不得不以常规灰褐色的茶树菇菌株来进行栽培比较分析。在茶树菇菌种栽培的过程中,17个茶树菇菌株各有千秋,然而我们需要筛选出具有高抗逆性,易开伞,菌丝长势良好,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高,且同时生长周期较短的优良菌株,我们认为驯化完善且产量高,抗逆性强,出菇速度快的当属As-1,As-1为最优考虑的优良菌株。
As-1是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采自万安县野外、实验室自行分离获得、近年新开发的特色优良菌株[10]。在As-1的功能方面,徐峻等[11]建立小鼠高脂模型,就茶树菇(As-1)多糖的降脂功效进行评定,且效果显著。辛英姬等[12]也验证了茶树菇多糖在抑菌方面的较强能力。本文就茶树菇菌株的农艺性状优势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体现As-1菌株在多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
3.3 茶树菇优势菌株筛选方法的完善
目前茶树菇菌株分类处于混乱状态,茶树菇农艺性状直观且易推广应用,其研究就显得尤有价值。本试验比较了不同菌株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初潮出菇时间、原基发生时间、菇体颜色、菌丝长势、开伞度和抗逆性等多项农艺性状特征,这不仅可为茶树菇的优良农艺性状的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更重要的在于建立了一个直接、便捷地筛选优势菌株的农艺性状体系。但由于农艺性状毕竟是人为观察统计,容易产生较大的人为误差及主观判断,所以,若需进一步客观的研究分析及完善,有需期待于借助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手段研究,从分子角度验证优良菌种的筛选,以此来相互依托和相互印证,为食用菌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王世东,周学政.食用菌菌种的质量检测方法 [J].食用菌,2003,(03):20-21.
[2]边银丙.食用菌菌种质量问题与菌种管理对策的商榷[J].中国食用菌,1999,18(4):12-14.
[3]林晓民.大型真菌的生态多样性及分子鉴定[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博士),2004, (04).
[4]任鹏飞,宫志远,吕作舟等.香菇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菌物学报.2007, (26):102-106.
[5]刘启燕,王卓仁,吴 茜等.香菇40个菌株农艺性状比较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8:300-302.
[6]邱慧兰,李林辉,陈真勇等.鸡腿菇菌株农艺性状比较及相关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0,29(01):31-34.
[7]刘新锐,朱 坚,谢宝贵.16株金顶侧耳农艺性状测定[C].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8:180-183.
[8]龚凤萍.茶薪菇不同栽培菌株比较试验 [J].天津农业科学,2010,(06):52-54.
[9]温志强.茶薪菇的生活条件和产量的对比研究 [J].食用菌,2003,23(3):18-20.
[10]杨林元,毛慧玲,徐 峻.不同培养基对茶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828-10829.
[11]徐 峻,方绍海,辛英姬等.应用茶树菇 (As-1)多糖评价小鼠高脂模型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48-16249.
[12]辛英姬,方绍海,王筱凡等.茶树菇多糖抑菌效果的试验 [J].食用菌,2011, (0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