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2-09-18

关键词:职业高职专业

肖 俊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管理系,湖南长沙 410100)

所谓评价体系,是指由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系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是指根据高职学生今后就业的行业、专业和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对其实际形成和拥有情况进行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形成完整而具有普适性的评价系统。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学生的自我成长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能力评价,首先要弄清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高职教育关于“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1]决定了高职学生既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术能力。换言之,凡是为完成职业活动任务而必须具备的能力,都可认为是职业能力。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职业能力虽然包括了从事一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但不是所有能力的总和。由于能力的外延很广,如基本的读写能力,话语表达等,但是作为职业能力,应该是对职业活动效果、质量、速度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如工作实践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管理与协调能力等等。

关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学理考究,学术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说法不一,但基本内容并不冲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师资资源研究窒主任邓泽民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以下两种能力构成:其一,与特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其二,与职业岗位关系密切,但可迁移、泛化到其他不同职业领域的“非专业能力”,即关键能力。[2]专业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专项能力和专业知识等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既包括综合性技能,又包括单项技能,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这种能力通过对某个专业或职业的学习(或训练)而得到。而关键能力的概念来源于德国的梅藤斯,在1974年发表的《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提出,关键能力是指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意即在一定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提炼,与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重新融合提升而构成的综合职业能力。[3]这种能力,即使职业岗位发生变化它仍然存在,并且可以在其它职业岗位上表现出来。或者说,对于不同的高职专业而言,关键能力是比较趋同且稳定的能力。(见图1)

图1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结构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内容不统一。要进行职业能力评价,首先要解决评价标准的问题,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的前提,决定着评价活动是否具有实效性,能指导所有环节的评价活动。缺乏评价标准或者评价标准不统一,不权威,那么整个评价活动就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当然,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也就没有指导意义。纵观现阶段各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育现状,评价标准问题尤为突出和典型。首先,部分高校缺乏明确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职业能力虽在各专业和课程教学中以教学目标的形式予以体现,但显然是不全面的,而且,各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其次,毋庸置疑,现阶段的评价标准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则较为忽视,而实际工作过程中任何职业行为的完成必须取决于这两种能力是否同时具备;第三,在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上,普遍脱离具体工作岗位能力要求,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工作现场技能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标准的制定者多为各高职院校管理者和专业教师,在与行业、企业对接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即使严格根据现行标准来评价和指导职业能力教育,但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与企业真正需要的职业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二)职业能力评价主体中企业缺位。当前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管理部门是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主要评价主体,他们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的动态信息掌握及时而全面,这是其优势,但劣势是明显的,首先,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单位属性、经营管理和具体的工种操作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评价主体对于职业能力的理解和认同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随着高校师资结构的改变在逐步缩小,但依然是存在的,所以,作为评价行为的实施者,如果没有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人员参与,那么所有评价行为都还只是一种模拟型评价,没有真正的根据瞬息万变的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来进行真实评价,其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需要当然也会大相径庭。

(三)职业能力评价方法不合理。受本科教育的影响,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取笔试答题的形式,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考核学生是否知晓“怎么做”,而没有根据工作和岗位实际,设计各种模拟工作情境,考察和评价学生到底“做得怎么样”。一件事,想要做得好,当然必须知道怎么做,但只知道怎么做,不代表就能做得好,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与否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不能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目前,学界普遍形成这样一个共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更强调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时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而且,任何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靠语言交流、组织协调、使用工具等专业能力外的关键能力,而这些关键能力在传统的笔试答题中一般都是被忽略的,很难量化成试题的形式。

(四)职业能力过程性评价缺失。职业能力评价应同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高度重视期末考试的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唯一指标,这样的评价方式既违背了学生职业能力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的规律,也忽视了学生职业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为结果性评价的弊端,学生单项职业能力的评价也必然让位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形成一个误区,认为平时的过程性学习不重要,既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构建新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一)深入分析职业和工作岗位特点,确立职业能力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决定评什么、不评什么,具有指挥定向作用,也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职业分析应以满足职业岗位活动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4]职业分析的基点是职业岗位活动,主要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整体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单元的分解过程。通过分解整体职业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若干项主要工作任务,深入剖析每项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若干小任务,从中了解从事该整体职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项职业能力(包括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即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的基本流程,把评价内容具体化。(见表1)

表1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及权重

职业能力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保证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全面、客观地度量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的专业能力。但有两点要注意。其一,关于各专项能力的权重问题,考虑到高职的不同专业特点和对应具体工作岗位的差异性,在专项能力的权重上要进行适当调配,灵活掌握,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持续性、导向性功能。其二,在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内容,力求用较少的指标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减少评价的工作量,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量化评价的可行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尽量选用那些能够直接量化的定量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可以直接采集到的统计数据。

(二)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评价活动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人力保障。长久以来,高职院校既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标准制定者,又是评价活动的实施者和监督者,身份的多重性必然导致效果的局限性。为了有效的实施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由政府监管、各行业协会主管,且独立于高职教育机构的权威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机构。该评价机构成员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专家和各层次管理人员按一定比例组成。该机构主要负责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具体实施,包括制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等,不仅有利于该行业内各企业快速、便捷的选拔实用型的职业技能人才,同时也对高职教学有引导和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确定多样化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取,主要考虑到其有效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因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繁多,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活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异,若采用统一的评价方法将不能有效的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大都采用笔试答题为主的评价形式,这种评价方法脱离了具体的工作情境,且缺乏过程性的评价,极有可能出现“高分低能”或“高能低分”的结论,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我们认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首先应置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将各项能力评价融入实际的工作活动中进行,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评价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评价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的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方法的选取上,可采用笔试、现场模拟测试、工作情境考核、专家测评、任务驱动、项目答辩等方法,而且,多种评价方法应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全面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毋庸置疑,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各评价方法的优点,减小单一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赵琼梅,左晓琴.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构成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1(29).

[4] 国家教委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