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杆正丁醇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2012-09-18杨春光欧阳檐秀
杨春光,高 松,欧阳檐秀
(大连大学 医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扁担杆(Grewia biloba G. Don)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和广东等省[1]。中国《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其全株和枝叶能去风除湿、理气消痞[2]。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扁担杆属植物被作为民间草药使用,用来治疗皮肤脓胞疮等细菌感染。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地区,部分扁担杆属植物被作为民间草药使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3,4]。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扁担杆提取液具有抗菌、抗疟疾等作用[5,6],但对其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扁担杆正丁醇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扁担杆药材(大连大学医学院中药教研室高松鉴定);正丁醇(上海禾丰药业有限公司);盐酸曲马多(武汉华美华科技有限公司);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Heidolph LABOROTA-4000型旋转蒸发仪(国华电子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 BP211D(Startorius);YLS-6B智能热板仪(淮北正华生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1.2 药材的提取与分离
将扁担杆干燥枝100 g,用75%乙醇在室温下浸泡12 h后加热回流提取3次,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得浸膏约 10 g,将其混悬于水中,用正丁醇少量多次提取至有机相没有颜色,减压浓缩并干燥得浸膏粉。把浸膏粉用生理盐水配成1 g/mL(生药),一共100 mL。在分别取25 mL、12.5 mL、5 mL稀释至100 mL容量瓶中,分别得高浓度(25%)、中浓度(12.5%)、低浓度(5%)药液。
1.3 动物分组
挑选痛域在5~30 s的雌性小鼠50只(由大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 20±2 g,随机分 5组,分别为高浓度给药组、中浓度给药组、低浓度给药组、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各 10只。给药组小鼠每10g体重分别灌胃高,中,低浓度药液的容积是0.2 mL;正常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以上各组连续给药3 d,每天1次;阳性对照组小鼠每 10 g体重腹腔注射酸曲马多0.15 mg,实验前给药1次。
1.4 热板法测定小鼠痛域值
在末次给药前和给药后15 min、30 min、60 min使用55±0.5 ℃热板分别测各组小鼠第一次舔后足时间,跳跃1次(含)以上者剔除,痛阈超过60 s者按60 s计。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痛阈提高百分率=(给药后痛阈值—给药前痛阈值)/给药前痛阈值×100%。
1.5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选小鼠30只,随机分3组,即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高浓度给药组。对照组和高浓度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和高浓度扁担杆正丁醇提取物,小鼠每10g体重给药体积0.2 mL,连续给药3 d,每天1次。地塞米松组实验前小鼠每10 g体重腹腔注射药液0.1 mL。末次给药30 min后于小鼠右耳两面均匀涂二甲苯 20 μL,30 min后处死小鼠,将小鼠两耳齐根剪下,用直径6 mm的打孔器将小鼠双耳相同部位打孔,分别称重。左右耳片重量差值为肿胀度,计算肿胀抑制率,肿胀抑制率=(生理盐水组平均肿胀度——给药组平均肿胀度)/生理盐水组平均肿胀度×100%。
1.6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以±s表示,采用 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P< 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高浓度组和曲马多组小鼠痛域提高百分率在给药后30 min和60 min有明显增加(表1)。高浓度组和曲马多组小鼠痛域提高值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表2)。
表1 各组痛阈提高百分率
表2 给药后各组痛阈提高值
2.2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扁担杆正丁醇提取物高浓度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3)。
表3 扁担杆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3 讨论
多个中药古籍中都记载扁担杆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目前研究发现,扁担杆提取液具有抗菌、抗疟疾、抗肿瘤等作用,但对扁担杆抗炎镇痛的有关活性成分研究少见报道。热板法是最常用的镇痛实验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是抗炎药物筛选常用的非特异炎症模型。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损伤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组织反应,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三种变化。在一般的炎症过程中,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局部症状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7]。本研究采用热板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来观察扁担杆正丁醇提取物的镇痛抗炎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高浓度的扁担杆正丁醇提取物能提高小鼠痛域值,而且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正丁醇为亲脂型溶剂,可以提取中药成分中极性较大的部分,包括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等,扁担杆正丁醇提取物中哪种成分发挥抗炎镇痛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一分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89.
[2]GRIERSON D S, AFOLAYAN A J.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me indigenous plant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wounds in the Eastern Cape, South Africa[J]. J Ethnopharmaco, 1999, 66(1): 103-106.
[3]ZAIDI M A, CROW S A Jr. Biologically active traditional medicinal herbs from Balochistan, Pakistan[J]. J Ethnopharmaco, 2005, 96(1): 331-334.
[4]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 科技出版社,1986: 1747.
[5]刘建群, 吴继梅, 何志恒, 等. 扁担杆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6):1351-1352.
[6]谢集, 孙铁民. 扁担杆属植物中的抗疟疾化合物[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 22(4): 171.
[7]曲晓梅, 金钟太, 尚艳华, 等. 甘草水煎液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5, 8(5):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