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分析

2012-09-17郝卫星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5期
关键词:纤毛内窥镜鼻窦

郝卫星

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术方法是内镜鼻窦外科治疗方法,而且也在临床中也逐渐推广开来[1]。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重建鼻腔,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2]。本研究中,2009年08月至2011年0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患者均接受内窥镜鼻窦手术(EES),术后并进行定期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接受内窥镜鼻窦手术(EES),术后并进行定期随访。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7.8~67.3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所有患者确诊为慢性鼻窦炎。

1.2 方法 6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Messerklinger术进行治疗。术后继续进行1~2周的抗炎治疗;30 mg强的松片,3次/d,空腹口服;期间使用舒良喷雾剂喷鼻6个月进行辅助治疗;定期随访,最初是每周随访1次,连续8周随访后,改为每2周随访1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月随访1次,连续2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术腔收缩、吸引、冲洗、清除囊泡和肉芽等对症治疗。

1.3 标本采集部位和时间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第3和第6个月进行随访时,使用鼻内镜,钳切上颌窦口后缘黏膜,送检。

1.4 检测指标 采用直径大约0.5 mm的糖精颗粒,检测中鼻道黏液纤毛清除速率(MTR)。中鼻道纤毛输送速度=(下鼻道距离2/3~0.5 cm)/测试时间。取样上颌窦口后缘的黏膜组织,使用1%四氧化锇和4%戊二醛进行双重固定,使用丙酮进行梯度脱水,包埋、染色,电镜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精实验时间 与术前组纤毛传输速率(3.98±1.11)mm/min相比,术后组纤毛传输速率(7.02±1.36)mm/min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糖精实验结果比较

2.2 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组细胞间隙仍较宽,但细胞形态转为正常,纤毛数目由术前的较少变得增加,并见短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由术前的粗细不等变为粗细均匀,纤毛排列由术前的排列紊乱变为术后的整齐、密集,并且可见“9+2”结构,内质网及线粒体由术前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变,核形不规则,变为术后的结构正常。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多是由多种致病因素触发鼻窦黏膜,引起鼻窦黏膜上皮的局部炎性反应,使黏膜增厚、窦道阻塞,导致鼻窦腔内结构出现异常,使病变加重[3]。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黏膜多数会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基底膜增厚、水肿,杯状细胞增多,黏膜下层腺体增生,黏膜纤维化,形成病理性腺体[4]。有报道称,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发现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腔黏膜的纤毛严重缺乏,位于上皮细胞之间的指状突起联接比较疏松,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的间隙增宽,可见大量的杯状细胞;纤毛稀疏、杂乱,甚至缺失,排列紊乱;细胞内基质变少,线粒体肿胀,出现空泡。

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创面的愈合,存在较大的差异。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初期主要是形成血凝块,之后为阻塞性淋巴水肿,30 d后开始进行黏膜重建,3个月后转为瘢痕期。在整个黏膜修复的过程中,最初表现为水肿,整个过程都有纤维化,水肿程度越重,纤维化程度越轻,两者呈负相关。与术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黏膜下炎症细胞及黏膜下水肿减轻;而术后纤维化、病理性腺体及基底膜厚度等反面,没有明显变化[5]。

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黏膜纤毛超微结构的改变。内窥镜鼻窦手术后l2周,可出现排列不规律的纤毛细胞,与术前腺体开放数量相比,术后腺体开放数量有所增高,位于上皮细胞之间的指状突起较术前排列紧密,但与术前相比,杯状细胞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4个月,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纤毛排列整齐,粗细长度均匀;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不仅纤毛排列整齐,粗细长度均匀,而且清晰可见结构正常的纤毛微管结构,还可看到“9+2”微管结构[6]。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4个月,黏膜结构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对于再次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黏膜,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1年,仍然存在黏膜下炎症反应,并伴有纤毛畸形,上皮细胞中有杯状细胞和混合上皮细胞。

本研究中,2009年08月至2011年0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患者均接受内窥镜鼻窦手术(EES),术后并进行定期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前组纤毛传输速率(3.98±1.11)mm/min相比,术后组纤毛传输速率(7.02±1.36)mm/min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组细胞间隙仍较宽,但细胞形态转为正常,纤毛数目由术前的较少变得增加,并见短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由术前的粗细不等变为粗细均匀,纤毛排列由术前的排列紊乱变为术后的整齐、密集,并且可见“9+2”结构,内质网及线粒体由术前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变,核形不规则,变为术后的结构正常。总而言之,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与术前相比,术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1]刘俊卿.功能性鼻内镜术后鼻黏膜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临床医药实践,2009,12:1128-1130.

[2]刘红兵.布地奈德混悬液对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窦腔黏膜上皮化的作用.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9,1(3):211-211.

[3]郑涛.慢性鼻窦炎内镜鼻窦炎术后黏膜转归的基础和临床观察. 淮海医药,2009,27(5):414-416.

[4]叶进.综合治疗在慢性鼻及鼻窦炎黏膜炎症恢复中的作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13(6):25-28.

[5]魏先锋.鼻黏膜创伤愈合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及透明质酸的关系研究.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20(4):177-179.

[6]王志强.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1,6(9):75-76.

猜你喜欢

纤毛内窥镜鼻窦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内耳毛细胞静纤毛高度调控分子机制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初级纤毛与自噬的关系研究进展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初级纤毛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初级纤毛在常见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