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利马豆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

2012-09-17杨秋歌崔雯雯高金锋高小丽冯佰利王鹏科王宏生

中国粮油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利马直链溶解度

杨秋歌 王 颖,2 崔雯雯 高金锋 高小丽 冯佰利 王鹏科 王宏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1,杨凌 71210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昆明 650205)

(陕西省宁西县林业局3,户县 710300)

利马豆是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菜豆族(Phaseoleae)菜豆属(Phaseolus)植物中的一个栽培种,起源于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俗称洋扁豆[1]。利马豆,外形像菜豆,乳白色,颗粒匀称,煮食味道鲜美,口感面、嫩、鲜,与各种煮食豆类比较,入口润滑,口感佳,具特有的板栗般风味。利马豆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蛋白质中含多种氨基酸,并含有脂肪、纤维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利马豆与其他普通菜豆相似,为短日照作物,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较高的特点。近年来,利马豆在我国陕西、甘肃、宁夏和云南等地开始引种栽培。淀粉是植物经光合作用生成的多聚葡萄糖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用于食品、造纸、纺织、精细化工、包装材料等行业[2-3]。豆类淀粉是淀粉四大来源之一,近年来绿豆淀粉、芸豆淀粉、鹰嘴豆淀粉和蚕豆淀粉等豆类淀粉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豆类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具有热黏度高、凝胶透明度高、强度强等优良性能,是制备粉丝、粉皮等的良好原料[4]。黄智慧等[5]采用水磨法制备淀粉,对花芸豆淀粉颗粒、糊及其凝胶等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许鑫等[6]采用水磨法制备淀粉,对绿豆淀粉和芸豆淀粉的颗粒形态及大小、溶解度、膨润力、透光率、糊化特性、老化特性等理化性质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徐向东等[7]研究测定了小红豆淀粉颗粒、糊及其凝胶等特性。Ancona等[8]对小利马豆淀粉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有关小利马豆淀粉理化性质的深入系统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小利马豆淀粉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淀粉糊的透明度、溶解度和膨胀度、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进行对比,明确小利马豆的淀粉特性,以期为小利马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小利马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课题组提供,籽粒饱满,色泽正常,用于淀粉提取。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样品购于当地市场。

1.2 试验仪器

FW10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JSM-636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UVl2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捷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TDL-5-A型低速台式大容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TA/XT2质构测试仪:英国SMSTA公司;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澳大利亚Newsport Scientific仪器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淀粉制备的工艺流程

小利马豆→粉碎→碱液浸泡→过筛→淀粉粗浆→离心→刮去黄褐色软层→加等体积蒸馏水稀释→淀粉乳→调pH 7.0→洗涤(等体积蒸馏水洗3次)→淀粉精浆→干燥(40℃)→小利马豆淀粉

1.3.2 主要成分的测定

水分:直接干燥法测定(GB/T 12087—2008);蛋白质:凯氏定氮法测定(GB 5009.5—2010);粗脂肪:索氏提取法测定(GB/T 5009.6—2003);淀粉:酸水解法测定(GB/T 5009.9—2008);直链淀粉:碘比色法测定(GB/T 15683—2008);粗纤维:酸碱水解法测定(GB/T 5009.10—2003);灰分:灼烧法测定(GB 5009.4—2010)。

1.3.3 淀粉颗粒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把双面胶固定在样品台上,取少量淀粉均匀地洒在双面胶上,然后喷金处理。样品保存于干燥器中,经过短暂干燥后,用JSM-636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拍摄具有代表性的淀粉颗粒形貌。

1.3.4 淀粉糊的透明度

称取一定量的淀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乳,在沸水浴中加热20 min,使之充分糊化。待糊化完全后,加入蒸馏水保持到原有体积,然后冷却至30℃。用分光光度计在620 nm下,以蒸馏水为空白,测定淀粉糊的透光率,以透光率表示透明度。

1.3.5 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将糊化后质量分数为6.0%的淀粉糊冷却至室温,形成淀粉糊凝胶后放入-15℃冰箱中;24 h后取出,置于室温下6 h,让其自然解冻;其间观察凝胶情况,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凝胶析出水或分层,记录冻融次数[9]。

1.3.6 淀粉糊的凝沉性质

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淀粉糊,置于25 mL的具塞刻度试管中,在30℃下静置,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上层清液的体积,用清液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来绘制曲线,从而表示淀粉糊的凝沉性[10]。

1.3.7 淀粉糊的溶解度与膨胀度

分别在90、80、70、60、50 ℃不同温度水浴加热并搅拌质量分数为2.0%的淀粉乳30 min,再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分离上层清液,烘干称重为水溶淀粉质量,计算溶解度,下层为膨胀淀粉部分,由膨胀淀粉质量计算膨胀力。

1.3.8 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

淀粉乳质量分数为10.0%。在沸水浴中加热并缓慢搅拌30 min,使淀粉充分糊化,冷却至室温,置于4℃冰箱中成胶24 h。凝胶质构特性采用英国Texture Analyzer测定,选用TPA模式,探头为P/5,用探头将凝胶压缩至10 mm距离,两次压缩,探头测前下降速度 1.0 mm/s,测试速度 0.5 mm/s[11]。

1.3.9 淀粉糊化特性

当淀粉含水量120 g/kg时,称取样品2.0 g,加蒸馏水 25.0 mL,50 ℃下保温1 min,在3.7 min 内升温至95℃,保持2.5 min,然后在3.8 min内冷却至50℃,保持2 min,然后放入快速黏度测定仪中前10 s内以960 r/min搅拌,之后的整个过程以160 r/min搅拌[12-16]。整个过程历13 min,由 Thermal Cycle for Windows配套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利马豆淀粉的基本理化指标

由表1可知,小利马豆淀粉的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粗纤维的含量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尤其是直链淀粉含量和粗纤维含量较高。经测定,各项指标均达到淀粉分析测试要求:淀粉中蛋白质﹤0.4%,灰分﹤0.3%,粗脂肪含量1%左右的标准[17]。

表1 淀粉的基本理化指标/g/kg

2.2 淀粉颗粒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

图1为小利马豆淀粉、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在1 200倍下的电镜扫描(SEM)图片。由图1可知,小利马豆淀粉颗粒大多为椭圆形,表面十分光滑,颗粒大小分布较不均匀;马铃薯淀粉颗粒较大,颗粒小的呈球形,颗粒较完整;玉米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大多呈多角形,颗粒表面有多个表面和棱角。用电镜标尺对淀粉颗粒的粒径进行估测,小利马豆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8.36 μm,小于马铃薯淀粉颗粒,而较玉米淀粉颗粒大(表2)。

图1 淀粉颗粒的SEM照片(1 200×)

表2 不同淀粉颗粒的粒径/μm

2.3 小利马豆淀粉糊的透明度

透光率反映了淀粉与水的互溶能力以及膨胀溶解能力[18]。淀粉糊的透光率越大,表明其透明度越好。马铃薯淀粉颗粒大、结构松散,在热水中能完全膨胀糊化,所以有很好的透明度;玉米的淀粉颗粒结构紧密,糊化后仍有部分没有完全膨胀糊化的颗粒状淀粉存在,容易引起光折射,使得淀粉糊的透明性差[19]。由图2可知,小利马豆淀粉糊的透明度高于玉米淀粉,而低于马铃薯淀粉。

图2 不同淀粉糊透明度

2.4 小利马豆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淀粉凝胶经冷冻与融化处理后,它的胶体结构遭到破坏,游离的水从中析出[20]。淀粉糊冻融稳定性与淀粉颗粒的溶胀度、淀粉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淀粉糊或淀粉颗粒溶胀的方式不同,其脱水收缩的程度也不一样[21]。马铃薯淀粉糊经过3次冻融,才稍有水析出;玉米淀粉糊经过一次冻融,稍有水析出;小利马豆淀粉糊冻融一次后,便可观测到凝胶体析出水分,可见小利马豆淀粉糊的冻融性差,不太适宜冷冻食品的加工。

2.5 小利马豆淀粉糊的凝沉性

由图3可知,小利马豆淀粉糊的凝沉速度较快,玉米淀粉糊次之,马铃薯淀粉糊凝沉较慢。在前2 h小利马豆淀粉糊凝沉速度较快,在凝沉9 h后上清液体积趋于稳定,不再发生凝沉现象。凝沉主要是由于直链淀粉分子间的结合形成较大的颗粒或束状结构,当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沉降[22]。马铃薯淀粉的凝沉性较弱,这是因为它的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低,直链淀粉分子长度大,淀粉糊的水合力较强,所以凝沉性弱;玉米淀粉糊中,淀粉分子通常以聚合起来的直链淀粉-类脂体复合物的形式存在,这种络合物水合力很弱,所以凝沉性强;小利马豆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高,淀粉糊的水合力较弱,所以凝沉性也较强[19]。

图3 不同淀粉糊的凝沉曲线

2.6 小利马豆淀粉糊的溶解度与膨胀度

由图4可知,淀粉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小利马豆淀粉的溶解度明显小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相比,小利马豆淀粉溶解度在80℃后增幅较大,可能是由于大颗粒较多,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加热后颗粒破碎,溶出物较多。

图4 不同温度淀粉颗粒的溶解度

由图5可知,小利马豆淀粉糊的膨胀度与玉米和马铃薯淀粉变化趋势一致,均随温度增大而增大。马铃薯淀粉糊膨胀度在70℃后迅速增长,而小利马豆淀粉和玉米淀粉的膨胀度增长速度相对较缓。

图5 不同温度淀粉颗粒的膨胀度

淀粉糊的溶解度和膨胀度与淀粉颗粒大小、结构有关。马铃薯淀粉颗粒大,颗粉内部结构较弱,并且含磷酸基的葡萄糖基较多,因此溶解度和膨胀度较高;玉米淀粉颗粒小,颗粉内部结构紧密,并且含较高的脂类化合物,会抑制淀粉颗粒的膨胀和溶解,因此溶解度和膨胀度低[19];小利马豆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因此溶解度和膨胀度也较低。

2.7 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

由表3可知,3种淀粉凝胶的硬度、粘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小利马豆淀粉凝胶的硬度显著高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分别是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的2.0倍和2.95倍。玉米淀粉凝胶的粘聚性最高,但硬度、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都最低。表明小利马豆淀粉凝胶质构特性优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凝胶。

表3 淀粉凝胶质构特性

2.8 淀粉糊化特性

由表4可知,小利马豆淀粉糊化温度低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说明小利马豆淀粉比马铃薯和玉米淀粉容易糊化。3种淀粉峰值黏度表现为小利马豆>马铃薯>玉米,峰值黏度是由于淀粉颗粒吸水膨胀后糊液黏度增加所至。回生值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淀粉糊越容易老化,3种淀粉中小利马豆淀粉糊的破损值和回生值最大,表明小利马豆淀粉结合水的能力最强、淀粉糊的冷热稳定性最差、冷却形成的凝胶性最高,容易老化。这一特性可能与其淀粉的颗粒大小、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分子结构和分子质量分布等有关,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4 淀粉的黏滞性RVA谱特征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小利马豆淀粉颗粒完整,大多为椭圆形,表面十分光滑,粒径为 5.46 ~37.58 μm,平均为18.36 μm。小利马豆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约是马铃薯的2.0倍。

小利马豆淀粉糊的透明度为30.89%,高于玉米淀粉糊而低于马铃薯淀粉糊,其淀粉糊凝沉作用强于马铃薯淀粉糊和玉米淀粉糊;小利马豆淀粉糊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冻融稳定性较差。

与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相比,小利马豆淀粉凝胶的硬度、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较高,凝胶质构特性较优。小利马豆淀粉的糊化温度较低,为63.60℃,易糊化,淀粉糊的最终黏度是马铃薯淀粉糊的2.12倍,是玉米淀粉糊的2.43倍,但破损值大,其热糊稳定性差,回生值大,冷糊稳定性差,易老化。小利马豆淀粉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可作为食品工业开发利用的新资源。

志谢:陕西省小杂粮产业技术系项目资助。

[1]徐瑞国,施红兵,龚凯,等.利马豆的特征特性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3,3(4):41 -42

[2]Gujska E,Reinhard W D,Khan K.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ield pea,pinto and navy bean starches[J].Food Science,1994,50:634 –636

[3]Fuke Y,Matsuoka H.Studies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kiwi fruit starch[J].Food Science,1984,49:620-627

[4]郝小燕,麻浩.豆类淀粉研究综述[J].粮油食品科技,2007,15(3):10 -13

[5]黄智慧,黄立新,吕童.花芸豆淀粉的性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8):35 -39

[6]许鑫,韩春然,袁美娟,等.绿豆淀粉和芸豆淀粉理化性质比较研究[J].食品科学,2010,31(17):173 -176

[7]徐向东,黄立新,宁玄鹤,等.小红豆淀粉的性质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5):34 -38

[8]Ancona D A B,Guerrero L A C,Matos R I C,et al.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baby lima bean starch[J].Starch/St-rke,2001,53:219 – 226

[9]黄立新,高群玉,周俊侠,等.酯化交联淀粉反应及性质的研究(Ⅲ)——糊性质和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6):1-5

[10]王航,黄立新,高群玉,等.橡子淀粉性质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程,2002,28(7):1 -5

[11]Rondán-Sansbria G G,Finardi- Fi F.Physical- 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maca root starch[J].Food Chemistry,2009,114:492 -498

[12]Yun S H,Quail K,Ryde N.RVA pasting properties of Australian wheat starches[J].Starch,1999,51:8 -9,274 -280

[13]洪雁,顾正彪,顾娟.蜡质马铃薯淀粉性质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8,23(6):112 -115

[14]许忠.马铃薯羧甲基淀粉糊化特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2):25 -28

[15]Lin S,Breene W M,Sargent S J.Effect of pH,sodium chloride,polysaccharides,and surfactants on the pa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ea flours(Pisum sativum)[J].Cereal Chemistry,1990,67(1):14 -19

[16]Tester R F,Morrison W R.Swelling and gela-Tinization of cereal starches effects of amylopectin,amylase,and lipids[J].Cereal Chemistry,1990,67(6):551 -557

[17]郑学玲,张玉玉,张杰.青稞淀粉和小麦淀粉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7,25(10):52 -56

[18]杜先锋,许对婴,王璋.淀粉糊的透明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l00-132

[19]高嘉安.淀粉与淀粉制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89

[20]张燕萍.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6-59

[21]李妙莲.含淀粉质食品的冻融稳定性[J].食品工业科技,2004,25(7):14l-142

[22]卞希良,邬应龙,夏风清.淀粉糊凝沉特性的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5,13(6):46 -48.

猜你喜欢

利马直链溶解度
利马老城
应用UPLC-MS/MS观测6种中药对尿酸盐体外溶解度的影响
米粉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特性
温水抽提法制取大米直链淀粉的工艺技术研究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阿德里亚娜·利马 祖师级天使
例析溶解度试题的解法
菲律宾“倒杜”女议员自首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例析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