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7年至2009年重庆地区20家医院抗组胺药动态分析

2012-09-17刘德彪

中国药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重庆地区组胺排序

刘德彪,龙 锐

(1.重庆建设医院药剂科,重庆 400050; 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重庆 400016)

组胺与过敏反应的发生有关,是引起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最主要的介质。抗组胺药能选择性地阻断H1受体,使组胺不能与其结合,从而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抗组胺药临床广泛应用于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等的治疗。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类药物的临床作用,笔者对重庆地区20家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组胺药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关数据来源于“长江流域医院用药信息网”中重庆地区20家医院2007年至2009年的购药数据,其中一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6家,三级医院12家。药品数据包括药品通用名、商品名、规格、购入数量、参考价格及制药企业等。目前,抗组胺药物分为两代,临床上均在应用。20世纪80代前问世的为第1代,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克敏嗪、茶苯海明、赛庚啶等;20世纪80年代后面世的为第2代,如酮替芬、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分年度、按类别统计20家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组胺药应用情况,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进行分析。

限定日剂量(DDD)是为达到主要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各药的DDD值根据第16版《新编药物学》[1]和《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2]确定,文献未收载的药品参考说明书及临床用药习惯确定。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值越大,说明临床对该药品选择的倾向性越大。DDDs=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日均费用(DDC)=某药的总药费/该药的DDDs。用药金额排序序号与DDDs排序序号的比值可反映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是否同步,比值若接近或等于1,即反映药品销售与使用同步性良好;反之,则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销售金额与DDDs

见表1。可见,3年中抗组胺药的总销售金额和DDDs逐年增长,2008年的销售金额比2007年上涨了23.49%,2009年比2008年的销售金额则增长了24.15%。但第1代抗组胺药的销售金额和DDDs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第2代抗组胺药逐年上升。

2.2 DDDs列前10位的药品

见表2。可见,3年中左西替利嗪和酮替芬始终列在第1位、2位,左西替利嗪的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酮替芬在2009年的DDDs反而有所下降。DDDs排列前10位药品中,第1代抗组胺药仅有异丙嗪、马来那敏和盐酸赛庚啶。2009年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仅有异丙嗪为第1代抗组胺药。

表1 两代抗组胺药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比较

表2 各年度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

2009年抗组胺药的销售金额、DDC及排序比统计见表3。可见,所有抗组胺药的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比值介于0.27~6.50之间。在2009年销售的18个抗组胺药中,有9个品种的排序比值等于1或接近1。酮替芬的比值为最高值6.50,其DDDs排序在第2位,而销售金额仅在第13位,说明酮替芬价格低廉,临床使用广泛,疗效确切。而依匹斯汀的比值为最低值0.27,说明其昂贵的价格极大地限制了临床使用。

表3 2009年抗组胺药的销售金额、DDC及排序比

2.3 抗组胺药分类产品构成比

见表4。可见,国产抗组胺药的销售金额逐年上涨,且在总销售金额中所占比例也逐年上涨,由2007年的50.59%上涨到72.76%;合资药2008年和2009年的销售金额低于2007年;进口药的销售金额虽有所上涨,但上涨幅度不大,且在年度总销售金额所占的比例也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重庆地区抗组胺药的总销售金额和DDDs逐年增长,但第1代抗组胺药的销售金额和DDDs则呈下降趋势,而第2代抗组胺药则逐年上升,这表明第2代抗组胺药有取代第1代抗组胺药的趋势。

表4 抗组胺药进口产品、合资产品、国产品金额及其构成比[万元(%)]

第1代抗组胺药有较高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容易引起神经系统副反应,如打瞌睡和精神运动失调等,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由表2可见,抗组胺药的用药结构变化不大,3年中DDDs值排在前7位的均为第2代抗组胺药。与第1代抗组胺药相比,第2代抗组胺药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低,和外周H1受体的亲和力明显高于中枢神经系统的H1受体,所以在治疗剂量下,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购药金额占抗组胺药金额99%以上均为第2代抗组胺药,尽管价格比第1代抗组胺药高,但因大部分是长效制剂,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较好,受到患者及医生的青睐。

第2代抗组胺药较第1代易引发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诱发心脏毒性较多的是特非那定,其次是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其他第2代抗组胺药尚未见报道。毒性反应主要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不齐、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骤停、低血压、心房扑动、晕厥、眩晕、QTC间期延长等,发生率极低。如特非那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不超过0.125/1 000 000[4],但也已经引起医药界的关注。重庆地区在2007年到2009年度未购进特非拉定和阿司咪唑。第2代抗组胺药中的酮替芬具有持久抗过敏作用,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2009年的日均费用仅为0.11元,其DDDs排序连续两年居前两位。

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使医院对抗组胺药的需求提高。安全、有效、价廉且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的第2代抗组胺药将成为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

[1]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1.

[2]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28.

[3]魏智中,陈加容.我院2005-2007年抗组胺药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08,17(11):48.

[4]归 成,徐红冰,席宇飞.1999~2001年上海市医院抗组胺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2,13(9):538.

猜你喜欢

重庆地区组胺排序
1971-2018年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特征
作者简介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乡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庆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剖析和对策研究
培养液组胺的检测及鲣鱼产组胺菌的生物活性评价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
鲭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