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子与通讯产品的出口增长效应
——基于“入世”、经济危机的三阶段分析

2012-09-15张婷婷王三兴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通讯设备入世通讯

张婷婷,王三兴

(1.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2.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六安237012)

中国电子与通讯产品的出口增长效应
——基于“入世”、经济危机的三阶段分析

张婷婷1,2,王三兴1

(1.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2.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六安237012)

利用CMS模型分析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自1998-2010年的出口增长源泉的结果表明:竞争力因素是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尤其表现在经济危机后,而需求因素的作用不断下降,结构因素的作用始终未负值。最终结果表明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增长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粗放扩张,提升竞争力,转变发展内涵才是促进增长的关键。

CMS模型;电子与通讯产品;出口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根据 WTO的数据,在1998年之前,中国的出口所占的世界市场份额几乎为零。在1998年,中国所有产品的整体出口仅占据了不到2%的世界市场份额,在短短的20年间,2008年中国以8.9%的世界市场份额和1.4万亿的货物出口量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市场[1]。相应地,在1998年,中国电子与通讯产品在世界电子与通讯产品的进、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分别为3.16%和3.78%,而2010年则分别上升到21.51%和39.75%(表1)。鉴于电子与通讯产品在中国整体出口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使用了恒定市场份额(Constant Market Shares,CMS)模型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来破解1998-2010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出口增长的源泉、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表1 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单位:亿美元

1 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

1.1 文献综述

CMS模型是分解出口增长效应的常用工具,常用来对某国出口贸易的增减波动情况进行分解来寻找增减变动的源泉。CMS模型最初是在1951年由Tyszynski在提出的,后来在Leamer和Stern(1970)、Richardson(1971)[2]、Jepma(1986)以及 Milana(1988)[3]等人的不断修改下而逐渐完善。使用CM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国外有关研究主要有:KevinZ.Chen和YufengDuan关于1980-199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状况的研究[4],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中,竞争力因素呈现下降趋势,而贸易政策的变革加剧了其下降。Drysdale和Lu(1996)对澳大利亚1984-1994年对东亚的出口状况的研究[5],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在东亚市场份额的下降主要原因是产品竞争力的下降,澳大利亚应转变对东亚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D.Simonis(2000)对欧洲国家1991-1997年出口态势的研究[6],研究表明,中欧和前苏联国家的出口受到竞争力因素和地理因素正向作用的影响,而受到产品因素负向因素的影响。ZelalKotan和SerdarSayan(2001)对土耳其和东北亚国家在欧盟市场上1990-1997年出口份额的研究[7]。结果表明价格因素是影响出口份额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降低成本。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2002)关于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相关出口竞争力的研究[8]。研究表明,研究的区域内贸易增长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出口市场需求下井而引起的。国内与此有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帅传敏(2003)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所作的研究[9],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都不合理,从而制约了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孙笑丹(2003)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的比较[10],研究表明,中国与所研究的东盟三国的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相似度很高,但中国农产品出口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且在农产品出口方面面临着潜在的市场风险。栾敬东、李靖(2006)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增长研究[11],结果表明两国旺盛的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了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李岳云、吴滢滢、赵明(2007)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12]。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不断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则是竞争劣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属于装备制造业且占有较大比重,而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研究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状况变动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1.2 模型介绍

CMS模型把一国进口或出口的贸易变动源泉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需求效应。此效应发生的原因有可能是进口国家或地区对进口需求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的;第二,结构效应。对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来说,由于需求与供给的不协调,可能会导致两国间的贸易受阻,而若出口国能够及时根据进口国的需求来调整其出口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两国间的贸易额就会上升,反之则反;第三,竞争力效应。对于某种产品来说,其竞争力可能受到诸如产品成本、产品质量、包装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竞争力效应是比较综合的衡量指标。

X(t)是研究国在t期对目标市场的出口额或自目标市场的进口额,Xi(t)是研究国t期第i种产品对目标市场的出口额或目标市场的进口额,X(0)为研究国在基期对目标市场的出口额或目标市场的进口额,Xi(0)为研究国基期第i种产品对目标市场的出口额或目标市场的进口额,V为目标市场从基期至t期自研究国的总进口增长率或对对研究国的出口增长率,Vi为目标市场从基期至t期第i种产品的进口增长率或出口增长率,那么:

根据(1)式,研究国进、出口额的变动被分解为如下三部分:(1)VX(0),即为需求效应。(2)Σ(Vi-V)×Xi(0),即结构效应。如果(Vi-V)>0,则结构效应为正,说明研究国相对于目标市场其出口能力增强,出口优势高,反之则反;(3)Σ[Xi(t)-Xi(0)-ViXi(0)]为未被解释的部分,这里被归结为竞争力效应。若Σ[Xi(t)-Xi(0)-ViXi(0)]>0,则研究国出口的产品竞争力较高,反之则反。

1.3 数据来源和统计标准

文中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是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司的数据库(UN-COMTRADE)。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中的商品分类采用了三个标准,分别是SITC、HS和BEC。文中采用的是HS1996的分类方法,在这种分类方法中,电子及通讯产品以四位数编码表示,分别是:8470,8471,8517,8518,8519,8520,8521,8522,8523,8524,8525,8526,8527,8528,8529,8540,8541,8542,8543[13](P487-494)。

2 结果与分析

2.1 需求因素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998-2001年,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215.17亿美元,由需求因素引起的出口增加额为71.61亿美元,解释了出口增长的33.28%。入世后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阶段,由需求因素引起的出口增加额为543.45亿美元,却只解释了出口增长的22.34%,而在2008-2010年,由需求因素引起的出口增值额变为132.79亿美元,相应的贡献率下降为20.47%。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需求因素对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呈现略微的下降趋势。这说明,第一,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市场对相关产品的需求,第二,经济危机对中国相关行业的需求具有一定打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从单纯的追求性能和质量向多元化扩展,包括包装、节能、产品的可回收性等,中国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的粗放式增长很难兼顾这种多元化的需求,这是需求因素的拉动作用下降的一方面原因。此外,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大量订单的抽走、国外投资者信心不足使得产业和资金链断裂、世界市场的需求萎缩,都使得中国严重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严重打击[14]。

表2 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单位:亿美元

2.2 结构因素

在1998-2010年的三个阶段中,结构因素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贡献率始终为负。在入世之前的阶段,结构因素仅解释了出口增长的-11.26%,入世后,这个比例上升到-3.68%,经济危机后又下降到-31.25%。也就是说,结构因素对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增长始终起着阻碍作用,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在市场结构方面,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中国商品的传统出口市场,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贸易条件的宽松为中国扩大了出口份额,一些贸易协定的签署和贸易自由区的设立也使中国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但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仍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市场。其次,在产品结构方面,由于中国本身的技术限制,诸如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等产品本身就需要大量进口,从而更加弱化了结构因素对出口增长的作用,出口偏向于集中在少数产品,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2.3 竞争力因素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竞争力因素一直是影响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且其贡献率逐渐上升,尤其表现在最后一个阶段,达到110.78%。也就是说,在这个2008-2010年这个阶段,竞争力因素解释了出口增长的110.78%,达到1倍多。

为了更好的研究竞争力因素,这里使用竞争优势指数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常用来测度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TC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Ci=(Xi-Mi)/(Xi+Mi),其中:Xi为产品的出口额,Mi为产品的进口额。

图1 1998-2010年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TC指数

通常情况下,如果TC指数是大于零的,则说明这一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越是接近于1,则该类商品的竞争力越大。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电子及通讯产品的TC指数虽然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数值始终低于0.3。竞争力因素在出口增长中的高贡献率表明近年来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但由于这种扩张是基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粗放式扩张,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在2008年之前,TC指数始终呈缓慢上升趋势,而经济危机后,竞争力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虽然达到了213%,但TC指数却几乎保持不变,甚至略有下降。一方面是我国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使得基于廉价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弱,如何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成为我国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需求因素的拉动作用偏弱表明中国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市场的需求;(2)中国电子与通讯产品的主要国际竞争力来源于低成本的劳动力,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东南亚国家市场的不断开放,相应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3)结构因素的贡献率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始终为负值,出口的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都不尽合理。

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下列建议:(1)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下游且国际竞争力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表明中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应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由数量推动转向质量推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2)东南亚国家及地区逐步开放市场使得国外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新兴地区,经济危机也使得中国严重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充分拉动国内需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支持多层次消费,以国内市场带动整体行业发展。(3)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建立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严格,因此,中国应提升电子产品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生产标准,促进国内行业标准向国际通行标准的转变。

[1]Steven Husted and Shuichiro Nishioka.The Rise of Chinese Exports[EB/OL].http://ssrn.com/abstract=1804166,March 2011.

[2]J.David Richardson.Constant-Market-Shares Analysis of export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1,(1):227-239.

[3]Carlo.Milana.Constant-Market-Shares Analysis and Index Number Theory[J].European Juo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4(4):453-478.

[4]Kevcin Chen and Yufeng Duan.Ex-Pos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Export in Agri-Food Products:1980-96[J].Agribusiness,2000,16(3):281-294.

[5]Peter Drysdale and Weiguo Lu.Australia’s Export Per-formance in East Asia[R].Pacfic economic papers,1996(no.259).

[6]D.Simonis.Export Performance in Eastern Europe[R].ERSA 2000-Export Performance in Eastern Europe.

[7]Zelal Kotan and Serdar Sayan.A Comparison of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urkish and South East Asian Expors in the EU Market in the 1990s[M].Ankara:The 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Turkey,2001.

[8]Weiss,John.Did East-Asian Developing Economies Los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Pre-Crisis 1990s?——Assessing East-Asian Export Performance from1980to1996[R].ADBI Research Paper Series No.34,2002.

[9]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97-104.

[10]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3,(7):49-59.

[11]栾敬东,李靖.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长特征及其成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2):33-37.

[12]李岳云,吴滢滢,赵明.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67-72.

[13]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赵建忠.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IC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集成电路,2009,(1):11-19.

The Exportation Growth Effect of China’s Electrical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Devic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Joining the WTO and the Economic Crisis

ZHANG Ting-ting1,2,WANG San-xing1
(1.College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By using Constant Market Shares model,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ina’s Electrical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Devices exportation growth effect and their changes,which indicates that its major growth lies in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products,especially after the economic crisis.And the demanding factor’s contribution continues to decrease.As the aspect of structural factor,its contribution to exportation is always insignificant and it becomes negative after the economic crisis.The result of abo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Electrical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Devices is a kind of extensive expansion on the basis of low-priced labor-power.The final analysis shows that it is vital for the promotion of exportation growth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roducts and change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Constant Market Shares model;electrical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devices;exportation growth effect

F752

A

1009-9735(2012)02-0103-04

2012-01-08

张婷婷(1986-),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教师,安徽大学经济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通讯设备入世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影响电子通讯设备可靠性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研究
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析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通讯简史